此帖子內容轉載自我的日志。
自從2011年航天飛機全數退役以來,美國就喪失了送人上太空的能力。目前美國的所有宇航員不得不乘坐唯一的交通工具——俄羅斯“聯盟-TMA”載人飛船往來國際空間站,并忍受每人每次6千萬美元的高昂費用,這個局面顯然讓美國人非常難受。美國一直在圖謀重振載人航天能力——但這一次將史無前例由私營公司完成。 2010年,NASA就開始主導一項名為“商業載人太空飛行開發”(Commercial Crew Development,CCDev)的計劃,該計劃旨在通過競標方式讓私營公司制造出符合要求的“安全、可靠、經濟”的載人太空飛船,以此扶植和培養美國的私營航天業。由于國會接連削減NASA款項,該計劃的進度已遭到多次推遲。 NASA要求參與競爭的飛船必須達到如下標準:能運送四名宇航員和相應物資往來空間站;與空間站持續對接不少于210天;空間站發生故障時可送回最多七名宇航員;緊急情況下能夠獨立在軌飛行不少于24小時。簡而言之,這是一種類似于“太空的士”的輕量級飛船。 CCDev的第一、第二階段已分別在2010年底和2012年中完成,參與競爭的每家公司在第一階段需要拿出一個載人航天分系統的設計方案,第二階段則需要提供完整的飛船設計,在每個階段都需要在限定時間內達成一定數量的“里程碑”目標。NASA在前兩個階段提供的“獎學金”總額分別為5千萬和2億7千萬美元。 2012年8月3日,NASA宣布CCDev進入第三階段:“商業載人太空飛行能力整合”階段(Commercial Crew integrated Capability,CCiCap),該階段將延續至2014年5月。進入第三輪角逐的私營公司只剩下三家:波音公司(Boeing)、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和內華達山脈公司(Sierra Nevada),它們分別獲得NASA提供的4億6千萬美元和4億4千萬美元的“全獎”,以及2億1250萬美元的“半獎”。 三家公司中,SpaceX公司保持著領先勢頭,其設計的“龍”(Dragon)式飛船的貨運型已在2012年兩次與空間站成功對接,并開始正式運營送貨業務,而載人型將在2014年4月進行飛行中逃逸點火實驗,預計將于2015年中進行載人首飛,同年末實現與空間站對接。 SpaceX公司的“龍”飛船載人型模擬視頻。 波音公司提出的飛船設計名為CST-100,返回艙可重復使用10次,技術基礎雄厚。目前已經完成發動機試車、陸地和水面降落、空投開傘等一系列測試,將在2016年進行留軌三天的載人首飛。 波音公司正在研發的CST-100飛船。 內華達山脈公司開發的“追夢者”(Dream Chaser)是一種類似于小型航天飛機的升力體有翼飛船,目前已經和維珍銀河公司(Virgin Galactic)聯手,將借用該公司的雙體飛機“白騎士2號”進行全尺寸空投飛行實驗,以進一步優化飛船結構的氣動性能。 “追夢者”與國際空間站對接的模擬視頻。 SpaceX公司使用自家的“獵鷹9號”火箭發射飛船,另外兩家公司則采用“宇宙神5號”火箭來發射。目前NASA宣稱,為了“盡可能提高飛船的安全性能”,將要求制造飛船的私營公司自行選派試飛員,而非用NASA的宇航員進行飛船的載人試飛。 此外,NASA也在研制自己的“獵戶座”號深空飛船,預計將于2014年進行首次無人試飛,未來用于載人登陸小行星和火星。不過,近來NASA已決定與ESA合作,將“獵戶座”飛船后部的服務艙換成ATV貨運飛船的艙段,如此一來,“獵戶座”飛船的面貌將發生很大變化。
NASA早前放出的“獵戶座”飛船首次試飛模擬視頻。 三強爭霸,鹿死誰手?NASA最終會采用哪種飛船作為往來空間站的“太空的士”呢?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主要參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