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人平 對于教育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每個成年人也都是在通過別人讀自己一樣,你們能讀到的感悟其實都是你們自己心里有的。我今天只是給大家一些啟示,都是我和我孩子互動的方式,也許多少對別人有價值。 我分三個部分分享:第一部分:孩子是什么?第二部分:孩子需要什么?第三部分:父母該做什么 一、孩子是什么? 1、孩子首先是一個人。 這是一個簡單的答案,但我們要反省一下是否真正把孩子當人,現實中有太多人沒有拿孩子當人。舉幾個例子:孩子對你的離開哭鬧,你怎么做的?孩子很晚還不睡,你怎么說的?在這里和大家一起看一下網上前一陣瘋傳的父母打罵孩子、逼迫孩子上學、給孩子極端挫折教育的圖片。(略,各位腦補)。 通過以上例子,總結當今社會教育孩子的幾個方式:
所以說,教育有好壞之分,因為生活就是教育,所以不存在不教育的狀態。壞的教育過度的強調成才成功,其實成人才是最重要的,如果連孩子是人都沒有教育好,那成功、成才有什么用,那個基本的“1”都沒有,后面再多的“0”也沒有用。好的就教育就是使人成為人,做到三點:生存、生活和生命。所謂生存就是讓孩子有一兩個生存的技能,可以養活自己、自食其力;所謂生活就是要自得其樂的生活,不要總想著登到塔尖,要學會跌倒可以有尊嚴地爬起來,用有幾個在困境可以幫忙的朋友,要活的有情趣(我理解就是情商高);所謂生命就是要探索生命的意義,要在照顧好自己家庭的基礎上,想著為世界做貢獻。(我理解,這三方面,有點像身、心、靈三個層次)。因此,可以看出教育的三個目的,沒有一個是需要和別人比較的,沒有要超過別人的。所以我反對說人生是長跑,因為人生是一個經歷,我們都要愛自己,快樂成長,有一個優雅的人生。 2、孩子是一個獨特的人。 很多人在孩子一出生的時候都說,只要孩子健康就好。但實際上,隨著孩子的成長,慢慢的,“講話比別人晚”,“個頭不高”,“特長不多”,“學習成績比別人差”…..,這些都成了家長擔心的問題,于是開始有了“別人家的孩子”。讓不同的動物一起去參加爬樹比賽,貌似公平實則可笑。正如愛因斯坦說的:如果靠爬樹來判斷魚的能力,永遠都覺得魚是愚蠢的。想想我們自己,無論現在是創業的成功還是工作的成功,都因為我們的與眾不同,而不是和別人一樣。那為什么我們對自己的孩子卻很怕和別人不一樣呢。每個孩子的人生道路都不一樣,沒有誰能像你一樣,不要總和別人比。成就最好的自己,成就最好的孩子。做我自己,我不爭第一,我做我自己,就永遠是第一。 3、孩子是孩子。 曾經有人在微博問我:為什么我的孩子只有四個月,就居然懂得用哭來威脅我?這個問題本身就代表你不懂孩子的心理,你用自己的方式感受孩子,因為你覺得哭是威脅,就把那個看成了威脅。還有人問我:為什么我二歲的孩子不懂得分享,我的孩子沒有愛心、自私!我想說,兩歲孩子自我意識剛剛萌芽,保護自己的東西很正常。而且,維護自己的東西是分享的基礎,我們要尊重孩子的物權,也不能隨便動他的東西,一個不知道什么東西是自己的人,更不可能知道什么東西是別人的。還有人問我為什么孩子不懂尊重、配合和理解我?我想說,到底誰該尊重、配合和理解誰,一個三歲,一個三十歲的人之間。綜上可以看出,大人總是對孩子提出不符合年齡階段的要求,把他當大人,甚至當圣人,這怎么可能。還有的家長提出說孩子犯過的錯誤如果再犯就要懲罰,我認為這不客觀,人都是在反復犯錯中成長,我們也是這么長大的,所以我們要收起自己的翅膀和孩子一起成長。這里推薦幾本書,關于通俗的了解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可以選擇一本讀一下了解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特征和生理表現,這些是尊重的基礎。 《你的N歲孩子》 耶魯大學課題組 《兒童心理學》 魯道夫謝弗 《童年的秘密》 蒙臺梭利 《幼兒心理百科》 申宜真 二、孩子需要什么 孩子生理方面的需要很好去滿足,但是心里方面的需要很難,因為我們不懂。 給孩子適宜的愛,多聽聽孩子的聲音。 主要的需要包括:存在感、安全感、歸屬感;被信任和肯定的需要;時間和空間的需要;被了解和尊重的需要;秩序和規則的需要;這些需要不展開分享,和第三個問題結合起來說。 三、父母該怎么做 1、榜樣 在現在的社會里,父母無論如何做榜樣也不為過。因為每個人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語言的力量越來越蒼白,生活即教育,育己即育兒。我們如何對待工作、父母、生活,都是教育。你希望孩子有什么改變,就讓自己先改變,要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你就成為什么樣的人。這樣不僅使言傳身教的榜樣,同樣可以通過自己的行為找到具體方法,你先自己去嘗試,驗證,才更知道如何讓孩子去嘗試。要成為一個好的榜樣,就要做最好的自己。 每個爸媽要過自己的生活,要活的精彩,要讓孩子以我們為榮。不是要讓孩子出人頭地,自己去炫耀。Children see children do 。 2、陪伴 我們真的忙到沒有時間陪孩子嗎? 我的一個朋友,天天忙著見客戶,自己的孩子的愿望竟然是長大后當客戶。因為她想得到父親的陪伴。于是這個朋友委屈的抽出一個周末陪孩子出去玩,但是遇到了堵車,父女二人堵在路上,父親心情十分糟糕,但孩子的一句話道出了智慧:我們不就是在一起了嗎?的確,不要總是追求結果,而忘了我們的初衷,就是為了陪孩子,孩子不是要去哪里,而是和父親在一起就夠了。 還有一個情況:陪而不伴,陪伴質量不高。做隱形的父母,給孩子玩手機玩玩具,吃零食,自己在旁邊干自己的事情。 教大家一個小方法:做時間記錄。這樣看看時間都用到哪啦去了,可以極大的提高你的行動力。到那時你就知道擺弄手機的時間比陪孩子多。孩子童年很短暫,再不陪伴,他們就長大了。 陪不陪伴,不是時間問題,是選擇問題,是價值排序問題,是看你把什么看的最重要。錢可以再賺,孩子的幼年等不及。沒有一種愛和教養是父母不在場可以完成的。時間是衡量愛的唯一標尺,愿不愿意付出時間是愛的標志。失去金錢只能算是遺憾,但沒有陪伴孩子是一種后悔。彌補不了的后悔。 3、關系 有比教育更重要的東西是關系。關系大于教育,關系先于教育,關系包含教育。 兩個人關系不同,看問題的表現不同。要建立安全性的親子關系。關系不一樣,連接就會不一樣,我要求孩子的我做到了,我信任他,我尊重他,他也會同樣對我。 關系太重要了,父愛對一個女兒來說是重要的,女孩對世界信任,和世界交往,基礎就來源于父愛。缺失父愛的女兒走向兩個極端:一個是在外界尋找男性代替;另一個是不信任男人,不相信愛情,婚姻和男人。 現在社會中往往存在這樣情況:爸媽離孩子的關系都不錯,但爸媽之間關系離得很遠。那種夫妻關系的維系以孩子為基礎的家庭,使孩子面臨更大的困難和壓力,容易出現的問題:一是孩子被父母都嬌寵,自我膨脹;二是孩子被過度期許,每個夫妻對伴侶的期待都強加給孩子。這樣家庭的孩子容易變成問題兒童,主要的問題來源是:對父母的模仿;渴望關注和被愛,用問題來吸引;夫妻關系的投射。這種家庭夫妻對孩子考慮太多,沒有考慮自己。 好的家庭關系是一個等腰三角形,等的腰是夫妻對孩子的關系,而邊是夫妻之間的關系,而且邊應該比腰更近,也就是說夫妻的關系更近。孩子我們不可能永遠陪伴,只是幫她建立起自己的人生生活。對于生命來說,親子關系重要,因為要傳承維系生命;對于人生來說最重要的是伴侶關系,可以陪伴我們走完一生;對于現實生活來說我們和自己的關系更重要。 一個家庭完全以孩子為中心,一定會出現問題。好爸爸第一要素是好好愛孩子的媽媽,經營婚姻。好的夫妻關系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檢驗孩子教育的標準很重要的一個是孩子未來婚姻幸福的與否。回家要先給愛人打聲招呼,問聲好。愛人回來,要自己去開門,接過包,擁抱一下。和諧的夫妻關系,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 4、溝通 什么是溝通,溝通是情緒和思想的傳遞和反饋。兩個要點,第一溝通是雙方面的;第二不能狹隘的理解溝通只有語言,語言是基礎,但不是唯一,而且可能不是最有效率的方式。 讓對方感受到的才是真的愛,感受不到的愛就不是愛,因此溝通很重要。基本技能:
接納孩子的情緒,接受孩子的感受,承認孩子的愿望是溝通的第一步。作為人,永遠不要去定義別人的感受,因為感受是自我的,你去定義別人的感受就是否認別人的自我。盡量少用冷處理,要積極關注孩子的情緒。告訴孩子:你需要哭出來,寶貝。孩子的情緒是需要表達和接納的。愿望本身沒有對錯,愿望要表達,但要讓孩子知道不是所有的愿望都能實現。大膽表達出愿望,至少證明家里是寬松的環境,孩子的愿望實現不了,有困惑正好可以傳授家長的原則和價值觀。很多人活在自己的情緒中,溝而不通,不接受孩子的愿望。在接納孩子情緒,承認孩子愿望的時候溫和而堅定的保持自己的原則和界限。舉個例子:帶孩子去買玩具,說好了只買兩個,但他在買完二個后發現了喜愛的玩具,首先要有同理心,關注孩子的需求,說出來他想要,然后再說自己的觀點,給孩子兩個選擇。這時候可以打破之前的規則,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必要時可以改變規則,只要基本原則比如不傷害自己和別人、不破壞環境等不被觸及就行。給孩子選擇,要不退一個玩具,要不三個都買,下個月不買。讓孩子自己選擇,并讓孩子承擔選擇的結果,要負責。
不要喊叫 變成 要溫和的說話。 不要欺負人 變成 要好好對待他人 不要打人 變成 把手放好 不要扔東西 變成 把它們收到你旁邊
5、學習 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無可厚非,但如何取得好成績沒有好方法適得其反。五個方法取得好成績:
所以說,上不上學前班、補習班,選擇什么學校都不是基礎的,關鍵的要看孩子學習的那些本質東西怎么樣,學習本質強了,可以越走越好,而不是靠拼時間和學前班、補習班就能超前的。 6、留白 我們孩子屬于未來的。父母能給孩子的,除了樸素的生活,就是可以被模仿注定被超越的家長。我們必須做好榜樣,做最好的自己,但如果只和我們學習,人類不會進步,所以孩子會更好,會超越,會不斷傳承和超越。所以下一代肯定有不聽上一代話的時候,也有做出出格的事情讓父母不能接受的事,因為社會在進步,孩子總在父母看不到的地方學壞長大。所以,父母要學會留白,我們在確定對的時候就努力去做,如果不確定的時候,寧可什么都不做,選擇留白,因為壞的教育還不如不教育。無論父母如何優秀和付出,孩子太多的問題只能留給給孩子自己和未來時間解決,我們做好最好的自己就夠了。 結語 因此家長不要親手剪斷孩子的翅膀,還埋怨孩子不會飛翔。我們家長就努力給孩子根和翅膀。幫助孩子建立存在感,安全感,歸屬感,價值感,自主感,這些構建孩子幸福的基礎。存在感就是需求得到積極及時回應;安全感就是隨時有被父母愛的把握;歸屬感就是與父母連接與身份認同;價值感就是確認自己有價值和尊嚴;自主感就是自己做選擇并對此負責。 愛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自己變得更好。 而給一個人最好的愛,就是如他所是,而非我所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