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看到過一個關于二戰(zhàn)德國坦克設計的段子:“德國坦克的設計都等于是給火炮設計了個車”,這個說法雖然聽起來像在黑德國,但不得不承認如果把它用在形容虎王坦克上,還是相當合適的,更何況二戰(zhàn)自始至終,德國人居然沒想過要把整個軍工系統(tǒng)里4種不同規(guī)格的88炮統(tǒng)一成一種,這就更怪不得黑粉說他們是為了炮而生產車了。 虎式坦克及其后繼者虎王,是二戰(zhàn)時期德國最有威力的兩款重型坦克。與虎式相比,虎王的火力和裝甲都要更上一層樓。但是我向來不認同把虎王與虎式歸為一類而談,因為這二者雖同為重坦,但其誕生的驅動力卻大相徑庭,為什么這么說? 我們先從虎王的88炮說起。 作為二戰(zhàn)德軍最出色的武器之一,元首算是88炮的首席炮癡了。癡迷到什么程度呢?1942年6月他下令開發(fā)新型反坦克炮,在性能指標上點名規(guī)定新型的反坦克炮必須是88毫米口徑,大了小了都不行!于是克虜伯就開始為這種新88炮設計炮塔,最終產出了采用炮塔后置設計的VK4502P原型車,但是在生產了50個炮塔后,VK4502P很快又因為動力系統(tǒng)的問題而被叫停,元首本著不浪費資源的原則,下令將這50個炮塔全部裝到由亨舍爾設計的新型重坦的底盤上,而這種新型重坦就是虎王。
所以虎王便擁有了當時最佳的71倍口徑88毫米炮,1000米外穿甲能力達193毫米,大大超過虎式(56倍口徑88毫米炮)的138毫米水平,可擊毀包括IS-2在內的所有盟軍坦克。 接下來我們再反觀一下虎式,雖然現在很多人都吐槽虎式的各種不合理各種浪費資源,但虎式坦克的誕生至少是基于一種“坦克作戰(zhàn)觀”的,那就是——坦克的對手是另一輛坦克。在蘇德開戰(zhàn)之前,德國和蘇聯的坦克路線其實是比較接近的,都屬于高機動、輕裝甲、低火力類型,也只有這樣的坦克才適合德國的閃擊戰(zhàn),如果換虎式打閃擊戰(zhàn)的話,整個部隊都得被這些家伙給拖死。所以早期的德國裝甲集群能夠做到快速推進甚至戰(zhàn)略包抄,這一點在悲催的法國身上已經得到了完美的驗證。不過在進攻法國的過程中,他們碰到了法國的B1重坦,這種全世界最輕的重坦讓他們的2號、3號坦克吃盡了苦頭,而在稍后的北非戰(zhàn)場上,88炮終于名揚天下,而在與蘇聯的作戰(zhàn)中也證明了四號坦克不是T34的對手,所以在對88炮路人轉粉的元首的指示下,最終成就了虎式坦克這種怪物,由此可以看出,虎式的誕生完全是為了干掉敵人的坦克,是被實戰(zhàn)需求所催生的。 那么虎王不是嗎?還真不是。 上文中也簡單介紹了虎王的誕生過程,可以看出來就是20%的意外加80%的元首的個人癖好。毫不客氣的說,虎式坦克的發(fā)展沿革充滿了妥協與探索,而虎王則渾身上下從里到外都寫滿了多余的尷尬。 虎王炮塔前裝甲厚達180毫米,車體前裝甲也有150毫米,而且擁有較大傾角,相比之下虎式車體前裝甲只有102毫米,而且沒有傾角,這個裝甲厚度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已經很驚人了,所以直到現在還有人堅持一種“虎王坦克從未被正面擊穿過”的說法,其實找一找,還是有的。 錯誤的設計思路自然就造就了虎王日后的悲劇命運。與虎式坦克的拉風表現不同,虎王的實戰(zhàn)真的不盡人意。在東線初次上陣,虎王坦克不僅未能重演虎式的救火隊一幕,反而頻頻成為部隊后退過程中的累贅。在諾曼底,唯一的虎王重型坦克營全軍覆沒。在阿登反擊戰(zhàn)中,黨衛(wèi)軍王牌部隊的虎王坦克群因缺油和機械故障,被成批成批地丟在戰(zhàn)場上。 究其原因,虎王過分追求重裝甲,造成性能方面的失衡。現代主戰(zhàn)坦克全重也不過60噸上下,虎王卻有近70噸的全重,而支撐這種等級重量的卻是與黑豹坦克相同的700馬力汽油機!該發(fā)動機安裝在45噸的黑豹上當然沒問題了,但背起虎王來卻不堪負重。而虎王的機動性差,不僅在于速度較慢,更糟糕的是行駛故障率也高,幾乎無法正常讀條100公里以上。 而即便是唯一能引以為傲的防護力,在戰(zhàn)爭后期也因資源不足打了個大大的折扣,蘇軍在桑多梅日戰(zhàn)役中繳獲了一輛虎王坦克并拉回國內進行測試。蘇軍先是用自己主力的85、100、122炮對其進行了各距離試射。讓蘇聯人大跌眼鏡的是,在打了幾發(fā)炮彈以后,德國人的裝甲倒是沒被打穿,但發(fā)生更嚴重的殺傷:裝甲開裂了!蘇軍又打了一些炮彈上去,德軍的裝甲開始沿著彈著點崩開!這完全和原先以裝甲硬度和韌性著稱的虎式坦克完全不同!這樣的測試結果讓蘇聯人將虎王稱為“紙老虎”。 所以wot里用銼刀銼虎王也不是完全的對人不對事兒,那都是有歷史依據的,畢竟后期的虎王裝甲確實操蛋。 虎王坦克的總產量不過492輛,前期裝甲質量確實夠硬,但越到后來隨著德國地盤的縮小,工廠也老是被炸,一些用于煉鋼特別是優(yōu)質裝甲鋼的原料就越來越難以獲得。比如提高裝甲韌性必不可少的鉬元素,后期的德國就十分缺乏。所以雖然裝甲的厚度還是那個厚度,但質量早已不可與初期的虎王相提并論。 而生產了近1500輛的虎式不論是機動性還是可靠性就都優(yōu)秀多了,這也是為何虎式能在突襲作戰(zhàn)中取得那么多戰(zhàn)果而虎王則只能在路邊趴窩的原因。尤其是在德軍節(jié)節(jié)敗退的階段,虎王不要說逃跑,它能不拖累自己人逃跑的速度就已經萬幸了。 不過雖然虎王坦克比虎式失敗,但也不是完全沒雄起過。例如德軍十大王牌坦克手中排名第七名的卡爾·鮑曼,這個牛人曾擊毀92輛坦克,大多是靠虎王獲得。但其他王牌坦克手卻幾乎全是虎式王牌,可見兩者之間的實戰(zhàn)差距有多大。 虎式的成功,在于火力、防護、機動三大性能全面優(yōu)異,雖然虎式也有60噸的重量,傳動機構也動不動就趴窩,但考慮到二戰(zhàn)時的材料學水平和發(fā)動機水平,虎式居然還能取得那么牛逼的戰(zhàn)績,簡直就是蔑視二戰(zhàn)時期蘇美坦克整體水平的存在,兩權相害取其輕,就那點毛病還真掩蓋不了它耀眼的光芒。而虎王則是反面典型了,見過機動性差的,可是沒見過機動性這么差的。1945年5月8日,第503重型坦克營最后一輛虎王坦克在柏林突圍中被摧毀,正式宣告納粹裝甲兵的滅亡。 從虎式到虎王到鼠爺,德國軍工最大的悲哀就是,他們的坦克或許贏得了一場戰(zhàn)斗,但卻注定要輸掉整場戰(zhàn)爭。不是他們不懂蘇聯和美國的套路,而是人力物力決定了他們只能走“精兵路線”,這一點其實德軍裝甲頭頭古德里安早就看透了—— '一輛虎視坦克成本為80萬帝國馬克,消耗30萬個工時。這相當于3萬人一周的薪水,意味著6000人苦干1周才能生產出1輛虎式坦克。' 從《虎式坦克簡易操作手冊》的這段結語就能嗅到古德里安的掙扎與絕望,而這時,是1943年。 點此查看歷史文章: 這坦克能扛20萬噸核彈爆炸,比鼠爺還狠的130毫米主炮吊打一切反坦克火力 16架就干翻80輛蘇軍坦克,德軍這種坦克開罐器比尤豬早了七十年! —— END —— 文字 | 胡椒 圖片 | 網絡 空中手游:一個愛聊軍事的手游自媒體 |
|
來自: yangchl > 《戰(zhàn)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