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推LYNK&CO新品牌 自主突圍新路徑? 高飛昌 793 2016-10-31 高飛昌 在收購沃爾沃之后,吉利“借腹生子”的計劃得到了完美的落地執行。10月20日,吉利在德國柏林發布了一個全新的汽車品牌--LYNC&CO,這是繼吉利母品牌、沃爾沃、英國倫敦出租車之后,吉利控股集團旗下又一個新的獨立品牌。 按照吉利方面的規劃,這一品牌將對標國內市場的主流合資品牌,而沃爾沃、LYNC&CO和吉利母品牌則形成高、中、低全方位覆蓋汽車市場的格局。吉利并非國內第一家在母品牌之外推出新品牌的企業,奇瑞汽車早在2007年就成立了觀致汽車,2013年成立凱翼汽車,觀致被奇瑞賦予對標主流合資品牌的使命。凱翼則主打年輕入門市場。在奇瑞的整體規劃中,負責高端市場的是合資企業奇瑞捷豹路虎。 LYNC&CO在四年前就開始醞釀。該品牌的具體研發任務由吉利于2013年成立于瑞典哥德堡的中歐汽車技術中心(ChinaEuroVehicleTechnolgy,簡稱CEVT),即吉利歐洲研發中心來完成。不過此前業界對于該中心所知的是,這是由吉利與沃爾沃聯合研發并且共享技術的一個機構,其研發的CMA模塊化架構平臺可生產沃爾沃與吉利的新車,而隨著LYNK&CO品牌發布,CMA架構平臺又成為這一新品牌的孵化器。 外界對LYNC&CO給予了諸多希望,給予了高度好評。這一幕與觀致產品誕生之初似曾相似。不過,就觀致汽車目前在中國市場的發展狀況,仍難言能與合資品牌正面對抗。如果再往前回溯,以奇瑞、吉利為代表的中國自主汽車品牌,在過去十年中多數都經歷了從多品牌到回歸一個品牌的發展過程,開始走上正向研發的道路。 但隨著觀致、LYNK&CO的“前赴后繼”,業界仿佛看到了自主車企另一種形式的“多品牌”發展。自主品牌要強大,第一步就是戰勝合資品牌,如今奇瑞、吉利建立全新品牌同樣出于這一目的。而與以往不同的是,如今的自主品牌都是集團化作戰。但推出新品牌是否就是自主品牌實現“突圍”的靈丹妙藥?“世界上還需要一個新的汽車品牌嗎?”的拷問也是在這個背景下誕生的每一個新品牌繞不過的話題。 對此,吉利似乎胸有成竹。“我們的新品牌是在當下世界汽車工業面臨轉型的關鍵節點推出的,是與過去的汽車品牌完全不同的品牌,我們的新產品注重安全、智能和互聯,這是未來汽車發展的趨勢。”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表示。據記者了解,吉利新品牌的首款概念車定名為LYNK&CO01,其主打的特色是智能互聯。 吉利的算盤 吉利選擇在德國柏林推出新品牌用意明顯,李書福希望這個品牌一問世便面向全球,擁有國際一流的汽車品牌形象起點。吉利對此重金打造研發體系以支持品牌發展--吉利通過設立瑞典哥德堡的研發中心,在三年時間里與旗下兄弟企業沃爾沃進行著技術共享,其投資110億美元巨資打造的CMA模塊化架構平臺也于今年5月在哥德堡正式全球首發,目前基于該平臺的沃爾沃XC40已經發布,CMA架構也是LYNK&CO品牌的誕生平臺。 “CMA先進的模塊化架構能夠滿足各種車身風格和尺寸,除了前軸和踏板位置之前的空間是固定的,車輛每一部分的長度都可調節。CMA架構還能夠搭載多樣的動力總成、電氣系統、被動和主動安全科技。得益于CEVT對數字模擬的關注,架構自身的質量更加優秀、開發時間也比常規汽車平臺快得多。”吉利歐洲研發中心CEO方浩瀚表示。 有著高端品牌沃爾沃技術的背書,LYNK&CO的品牌起點不低,而另一方面,吉利設立于哥德堡的造型中心也為新品牌提供了獨立的設計思路,其首款概念車LYNK&CO01的設計迥異于沃爾沃與吉利,是一款完全不同的車。“吉利品牌現在全面對標主流的合資品牌來開發出有競爭力的產品,而LYNK&CO則是全面對標豪華車來開發出與主流的合資品牌正面競爭的產品。”吉利控股集團總裁、CEO安聰慧表示,其言語中透露出十足野心。 這揭露出吉利在不斷尋求向上發展過程中的思路,即“田忌賽馬”的方式,通過更高級別的產品去對抗競品低一檔的產品。自從2014年吉利回歸“一個吉利”品牌框架后,在打造母品牌方面成果卓著,接連推出新帝豪、博瑞、博越、帝豪GS、帝豪GL等在市場上極具競爭力的車型,吉利方面也多次表示這些車有著高于合資產品的品質。 其中最具典型意義的是B級車博瑞,這款車目前月銷量保持在5000輛左右,成功沖破合資品牌的“天花板”,成為自主品牌向上突破的樣板車型。吉利在這些具有競爭力的新車助推下銷量也水漲船高,2016年前三季度累計總銷量為45.9萬輛,較上年同期增長29%,并且今年兩次上調年度銷量目標至70萬輛。 在這個背景下,吉利的LYNC&CO借勢推出。據了解,全新的品牌將出擊全球市場,吉利方面表示已經做好了進軍歐洲和美國市場的打算,不過具體計劃還有待進一步公布,目前可以確定的是,首款量產車型將在2017年底于中國上市。“LYNK&CO除了技術方面與沃爾沃有交集,其他從設計、研發、制造、銷售、營銷上都是完全獨立的。”安聰慧說。目前在銷售渠道方面,吉利已經開始招募首批經銷商。 而LYNK&CO新品牌的另一個目的在于為吉利的2020年實現200萬輛的銷售目標提供新動力。如果單靠吉利品牌,按照目前年銷70萬輛的水平,要在4年內達到200萬輛意味著要連年復合增長率高達30%以上,顯然難度頗大。“我想在2020年,最起碼LYNK&CO的比重占到30%到40%。”安聰慧表示。 新品牌的考驗 近兩年來國內汽車市場涌現了很多全新面孔,隨著互聯網造車的興起,一批全新電動車品牌出現,即使在傳統燃油車當中,也有諸如漢騰、寶沃、斯威等新品牌出現在中國消費者眼前。這讓自觀致汽車便開始的老話題——“世界上還需要一個全新的汽車品牌嗎”的疑問一遍遍地被提出來。 吉利LYNC&CO的面世自然也面臨這一“拷問”。吉利汽車與LYNK&CO的關系恰好與觀致汽車和奇瑞汽車的關系類似,觀致汽車亦是立足于國際,對標國內主流合資品牌,并且產品品質獲得一致好評。不過,觀致在市場上并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如今才誕生的LYNK&CO會不會重蹈觀致的覆轍? 對于這一尖銳的問題,安聰慧側面回應說:“想要在細分市場競爭,并不是某一點有競爭,而是整體的競爭力要體現出來。我們說某一個品牌能不能成功,或者某一個產品能不能成功,有人理解說'你造型搞好就行了,或者你的品質搞好就行了,或者說營銷搞好就行了。'不是這樣的,它一定是個系統性的工程。” 業內有觀點認為,由于觀致汽車首款車型是轎車而不是SUV,導致開局不利。事實上,觀致也正是直到2014年底推出首款SUV后才逐步實現銷量回暖。而吉利的LYNK&CO的首款車瞄準緊湊級SUV細分市場被認為有了更高的勝算。然而,新品牌的品牌力問題依然是其最大的考驗。以品牌名稱為例,吉利新品牌起初叫作“L品牌”,引發業界紛紛猜測,但當“LYNK&CO”的正式名稱公布后,卻讓不少人誤以為其是一個時裝品牌的名字。 據吉利方面的解釋,該品牌名字是“互聯互通”的意思,意味著智能互聯。據記者了解,未來該品牌在中國發布時將有一個全新中文名稱。 LYNK&CO的出現是吉利全面占領市場的重要棋子,其意在填補吉利品牌與沃爾沃品牌之間的空白地帶,與占據市場份額50%的合資品牌競爭,但同時也存在著對沃爾沃和吉利“上擠下壓”的效果。對此安聰慧以大眾集團旗下的奧迪、大眾、斯柯達品牌類比,認為共享平臺的沃爾沃、LYNK&CO以及吉利不會因為使用同平臺造成品牌認知混亂,反而三者分工明確、各司其職。 但值得注意的是,LYNK&CO的“獨立”還沒有完全實現,在目前的組織架構方面,由吉利控股集團副總裁兼銷售公司總經理林杰總負責,魏思瀾擔任高級副總裁,這意味著吉利暫時同時運作著兩大品牌,日后會不會從吉利汽車中完全剝離也尚無定論。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