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譽當今建幫“第一人”的張禎祥老人

張禎祥在用“建昌幫”獨有的刀具切制中藥

薄如蟬翼的“建昌幫”中藥飲片

張禎祥參與編撰的《建昌幫中藥傳統炮制法》專著。并制作了經專家鑒定的200個“建昌幫”特色飲片標本,使“建昌幫”炮制技藝的傳承有了可靠的參照藍本
南城“建昌幫”中藥業源于晉唐,興于宋元,盛于明,發達成幫于清,與“樟樹幫”合稱為“江西幫”,是全國十三大藥幫之一。“建昌幫”以擅長傳統飲片加工炮制、藥材集散交易著稱,藥界至今還有“藥不到樟樹不齊,藥不過建昌不行”之說。
“建昌幫”中藥傳統炮制工藝取法烹飪,講究形色氣味,有“斜薄大光、色艷氣香”的特點,繁華輝煌300多年,后在近代軍閥混戰和日寇轟炸中逐漸蕭條.但所幸的是,在南城一些老藥人的苦苦堅守和傳承下,“建昌幫”中藥炮制技藝這個中華醫藥文化的瑰寶得以流傳下來。這其中,年已七旬的老藥工張禎祥老人可謂功不可沒。
張禎祥老人被譽當今建幫“第一人”。他從14歲就進入當時的建康藥店學習“建昌幫”飲片炮制技藝,至今沒有一天離開過中藥,是“建昌幫”炮制技藝的正宗傳人。如今,幫中的“煨附子”、“陰附片”、“淡附片”等特色飲片在南城只有他一人能夠嫻熟地炮制。為能夠將“建昌幫”中藥業發揚光大,早在1982年春,張禎祥就積極參與縣醫藥衛生學會開展的“發掘整理建昌幫中藥傳統炮制技術”科研課題,將自己掌握的飲片炮制技術口述成文,和其他成員一起共同編纂完成了23萬字的《建昌幫中藥傳統炮制法》專著,制作了經專家鑒定的200多個“建昌幫”特色飲片標本,使“建昌幫”炮制技藝的傳承有了可靠的參照藍本。
1990年夏天,在聞聽北京將舉辦“首屆中國中醫藥文化博覽會”后,張禎祥有意識地炮制了100多種中藥飲片趕赴北京參會。在博覽會上,“建昌幫”飲片一展出,就以其獨特、精致的形、色、氣、味吸引了各國藥商的目光,帶去的飲片樣品第一天就被搶購一空,“建昌幫”飲片知名度迅速擴大。一位荷蘭籍藥商因未能在博覽會上買到建昌飲片,還在會后專程坐飛機趕到南城購買,并決定與“建昌幫”合作,專門為董氏公司加工中藥飲片,張禎祥老人也被聘請到上海傳授技術。
近幾年,張禎祥領著嫡徒大兒子張秋平和南城9個弟子在上海、深圳的中藥企業擔任出口飲片的技術負責人,使“建昌幫”的炮制技藝傳播到世界各地,并受到國外諸多藥商的青睞。同時,他還積極借助上海現代科技的力量,創新炮制工藝,使“建昌幫”飲片實現了由“傳統炮制”向“成份炮制”的轉變。運用電腦控制溫度、配制輔料的飲片,其毒性被清除得更加干凈,產品有了質的飛躍,順利挺進了荷蘭、美國、意大利等歐美市場,年出口“建昌幫”飲片近1000噸。
在張禎祥的家中,老人端出了兩箱100多本、近500萬字的“藥工札記”,那是他平時在炮制過程中的經驗積累,凝聚著他一生的心血和汗水。老人說,中藥包括藥材、飲片、中成藥,同樣的藥材因為炮制技藝不同,其藥的毒性和有效成份不一,所以同一種中藥飲片有不同藥效的“炮制名”。說到此,老人痛心地說:“現如今,中醫與中藥已經到了相互消亡的窘境。”老人進一步解釋道:“現在許多中醫不懂炮制,開出的藥方只有藥名而沒有‘炮制名’,進而極大地影響了中藥的療效。以黃連為例,經過炮制后,黃連可分為醋黃連、豬膽黃連、黃連炭、茱萸黃連、姜黃連、酒黃連等六七種,每種黃連的療效都不相同,單單開出‘黃連’兩字藥方,根本不能達到藥到病除的功效。同時,懂得中藥炮制技術的人又太少,致使許多中藥只能是作為原藥材使用,這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約了中醫的發展。”所以,今年春天,張禎祥老人毅然辭去上海的工作回到了南城老家。用他自己的話說,這次回來,一方面是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將自己撰寫的藥工札記進行歸類整理,以便將來刊印成書,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建昌幫”飲片的炮制技藝;另一方面,則希望能在自己的家鄉、“建昌幫”的發祥地,創辦一家高標準的“建昌幫”飲片加工廠,傳授更多的藥工弟子,使“建昌幫”中藥飲片真正走向全世界。
本文的所有圖、文等著作權及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