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東坎正街一般是指從西耙頭街到東大巷,寬兩米。長約三里,并以魚市口為中軸界,分稱西街和東街。
這條正街在建設之初就應該有明確的設想,雖然我們找不到文字資料,但可以找到很充分的理由。
其一、正街建設已不同于仁和時期,仁和時期人口很少,有可用土地,特別是溝旁路邊會有無主土地,誰都可劃上一小塊擺設攤點,街道也是從攤點到棚戶再到店鋪,是一個自然發展,逐步形成的過程。小街建成之后,人口再少也不會少于兩千。這樣多的人不會蜷縮在一處彈丸之地而置東邊兩平方多公里地面于不顧,一定會有人耕作、居住,這樣就牽涉到征地和動遷問題。

其二、正街在走向上有重大調整。仁和東西街原是指向五點鐘方向(與耙頭街基本垂直),從畢大昌巷(公園巷)向東的正街則指向四點鐘方向,東頭向北偏轉了約30°,如果不調整,按原走向建下去,將會與救生河交叉,這就牽涉到各戶房屋的朝向問題。
其三、正街的門面房規格一致,都是人字頭小瓦平房,九尺開間,多數為一層,少數帶有小閣樓;門臉齊平,一式都是實板門。里巷布局合理通暢。
要做到以上幾點,沒有一個事先的策劃或協商約定是很難想象的。由于事先有設想或約定,整個街道建成后整齊劃一,樸實美觀。當然這里的一致只表現在外觀上,其他方面還是各有個性的。
首先是門面房的數量各戶多少不等,多數為兩間,部分三間和四間,少數單間,最多的五開間。門面之后一般都帶有院落,或前店后宅,或前店后坊,但宅坊建筑則參差不一,應該與業主的財力有關。
正街始建于何時已無法確定,但應該完成于清道光以前,因為乾隆期間還是磚鋪的街道,道光十五年(1835)正街開始改鋪條石路面,表明此時街的兩邊建筑已經完善。從這幾條街的建筑規模來看,應有上百年的興盛發展期,到道光年代發展到了頂峰,并保持了近百年的繁榮。
三、老東坎的里巷
老東坎有三十多條里巷分列在街的兩邊。不少是兩兩相對,直通南北的巷道。這些里巷多數都改過名稱,所以年輕的東坎人大多不再知道其曾用名,現將新老名稱對照分錄于下:
正街南片從東圍河到西耙頭街計有里巷十六條,東頭原有三條小巷,第一條現在叫積糧巷(曾有人稱張木匠巷),第二條是劉家巷(新東巷)、接下來是園門巷(大眾巷);再向西是南大巷(已被擴進阜東中路,過去一般都將東大巷大街以南的為南大巷,以北的稱北大巷)、雙游里(紅旗巷)、復和巷(新民巷)、東當鋪巷(百貨巷)、澡堂巷(阜東巷)、順成巷(舜臣巷、支邊巷)、魚市口(南段,現擴為中市路)、昇平里(東昇巷)、李坍山巷(銀行巷)、芳鄰里(團結巷)、和豐里(和豐巷)、太平里(太平巷)、耙頭南街(耙頭街南段,現擴為人民路)。
北片由東到西有十四條里巷:牛塘巷、會館巷(牛塘支巷)、北大巷(擴進阜東中路)、交睦里、堂子巷(解放巷)、阜康巷、正茂巷、沙家巷、魚市口(北段,現擴為中市路)、西當鋪巷、燈籠巷(德茂巷)、畢大昌巷(公園巷)、德和巷(安全巷)、耙頭北街。

這些巷子的名稱雖經多位老人回憶核對,但因時間太久,恐怕仍難免有誤,而且有些可能也不是最初的名稱。其實里巷名稱也就是一種呼號,讓人一聽就知道為目的,過去沒有巷牌,為了讓人一聽就明白其位置,總是以眾所周知的名人名店為標識,老的名人沒有了,又來了新的或更有名氣的人,就可能被改名,這倒不是趨炎附勢,目的是讓人一聽就明白。因此,我們也不需拘泥于名稱,知道這里曾有過多少里巷也就可以了。
這些巷子條條都有特色,條條都有故事,但已無法一一收集,只能對其中的幾條作些回顧。
魚市口。顧名思義這是賣魚的市口,但這里卻不是最初的魚市。魚市一直是城里的邊緣市場,因為當時的街道很窄,店家的門前不可能讓擺設魚攤,攤點只能擺在街的盡頭,并隨著街道的延伸節節遠退,是從耙頭街一步步退到這里的。在建這條巷子時,在南頭靠救生河邊出現了一家魚行,于是魚市也就從中段搬到南頭河邊落了腳,這條巷子從此也就被稱作魚市口。也只有這條巷的名稱可以肯定為原名,而且南北兩段名稱統一。
在魚市口南北兩條巷子中,南巷比較繁華,特別在中市橋建成之后,南巷開有多家商號。巷道雖沒有東西大巷寬闊,但建筑整齊,地面鋪設標準也高,在正街鋪設石板路面時,這里也一并鋪了磚石地面。

這里的全石板路面是在改鋪正街路面時,用剩余石板鋪成的。拍此照時,老東坎的石板路面也僅存此一段,后來開建中市路,連這最后的痕跡也被抹光了。
雙游里。東坎老街南片從東大巷向西的第一條巷子,叫雙游里,此巷曾有山陽縣人沃朝陽和阜寧人戴德成(見專記)遷此比屋而居,且均工詩善書,又皆重游泮水,因而得名。其實雙游里中,除了沃朝陽和戴德成外,還有一個音樂奇人袁樂觀(后有專記)也很有名氣。這個以文著稱的雙游里,后來又有新的特色,一條巷子中曾開有五家診所,成了救死扶傷之里。1956年改為紅旗巷。
沙家巷。在街北片魚市口東,因居有沙姓回民而得名。是老東坎最狹窄的一條巷子據《阜寧縣新志》卷十六《回教》載:回教徒之在縣境者,其數極尠。大都聚居東坎、六套兩處,以火、沙二姓為最著。清真寺祗六套一所,平素不誦經典,不事禮拜,惟不食犬豕肉,生女不字漢人。喪葬之儀,尚秉天方遺規。其它習俗,與邑人無殊,蓋同化久矣。
縣志也有:“回教人火陽春家有所書‘澹遠似倪云林畫,縱蕩如米襄陽書’十四字聯,逼近南宮,知為壯年興到之筆。”之說。濱海縣的回族分城居、鄉居,鄉居的主要集中在吳回莊、楊回莊,即為吳姓、楊姓的回族。城居的回族主要是火、沙這兩個姓氏,沙姓回族留下了沙家巷這條巷名。火姓回族雖然比較少,但是從記載來看,似乎比沙姓發達。
堂子巷。巷中原有一家由楊姓開的復興泉浴室,老東坎人稱浴室為澡堂子,故得此名。又據老人講,此巷曾以經營色情的妓院為主,人們又稱妓院為“堂子”,于是堂子巷又因此而名聲大噪。我們弄不清楚是因為此巷名,后來才將這類行業稱作堂子;還是因為此巷原就稱堂子,巧合或特意選擇在此。但這條巷子里確實曾有多數人家是經營此業,此巷內曾有二十余家妓院、妓館,因有“堂子巷,家家上”傳說。但妓館大小不一,等級差別也大,大的兩家有幾十間房屋,和身價不同的姐兒。這既反映了舊日的繁華,也反映當時的污濁。老東坎有明的和半明半暗的書寓、堂子、煙館三十多家,明的主要在堂子巷;半明半暗或“掛羊頭賣狗肉”的在復和巷較多。一些暗娼則主要是農村被誘騙的女子或因色衰有病的落橋下家姑娘(老東坎人稱妓院為下家,稱娼妓為下家姑娘),分布在后街背道,在社會下層中爭點活命錢。關于老東坎娼妓,“隨風而起”在濱海網上有詳細介紹,這里旨在說明老東坎的一條特色巷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