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onus(克羅諾斯)是希臘神話中的遠古神族,代表著時間,是宇宙之初最先誕生的神祇。時間之神Chronus自然是備受希臘人的尊敬和崇拜,而他也確實留給了人類一筆極大的精神財富,那就是他的偏愛:經典。 ![]() 回首歷史,一些杰出的人物在歷史上留下了獨特的印記。即便星移斗轉,時移世易,他們以及他們各自的經典作品,仍被今天的人們記起和談論。而閱讀經典也早已被列為通識教育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簡單地說,經典的價值,就在于你總是會從中找到新的東西,所以經典是怎么讀都讀不盡的。 意大利文學家伊塔洛·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1923—1985)寫過一篇著名的文章:《為什么要讀經典作品》。在這篇文章中,他這樣定義經典作品:“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讀都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隨后他又寫道:“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從不會耗盡它要向讀者說的一切東西的書。”Calvino是意大利新聞工作者,短篇小說家,作家,他的奇特和充滿想象的寓言作品使他成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意大利小說家之一。他還有句名言:“我對于文學的前途是有信心的,因為我知道世界上存在著只有文學才能以其特殊的手段給予我們的感受。” ![]() 而我們的易中天老爺子也回答過類似的問題:因為經典是人類文化的精華。古人有云:取法乎上,僅得乎中。也就是說,你學最好的,充其量也就能有個中等水平。如果取法乎下,那就等而下之了。所以,讀書,就應該挑最好的讀。最好的書是什么呢?經典。所謂“經典”,就是一個民族、一個時代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著作。而且,它的意義和價值還是永久性的。什么叫“經”?經就是恒常,叫經常。什么叫“典”?典就是模范,叫典范。換句話說,經典就是“恒久的模范”。這樣的書不讀,讀什么? 為什么經典作品會有如此魅力呢?按照知呼大V“采銅老師”的說法就是:那是因為一部經典作品必然包含了某種接近“事物本質”的東西,也就是某種根源性的東西,所以世間千殊百異的人、事、物,最后都可能和這個根源性的東西發生共振。 ![]() 一部經典作品,就像一道特殊的光源,不同時代的讀者去賞析它時,都會被這道光源照見內心中不曾被照亮的部分,即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去讀它,也會因為想法和境遇的改變而被照亮內心中不同的地方。 “經典”在我們今天這個互聯網喧囂時代有著特別的意義。正如《奴隸還是主宰:信息數據大爆炸時代的漸行漸遠漸淺薄》一文中提到:隨著互聯網漸漸主宰人們的生活,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忽視經典的價值。微博、朋友圈無時無刻不在刷新,人們的閱讀越來越碎片化,也越來越難以保留持久的興趣。在我們盡情享受互聯網慷慨施舍的同時,也在逐漸喪失我們自己深度閱讀和深度思考的能力。互聯網正在改造我們,海量的信息正在悄悄吞噬著我們的生命之源——注意力,讓我們的大腦日益空泛、日益淺薄。 大數據時代的人們是焦慮和淺薄的,而治療這些病癥最有效的良藥就是“經典”。 經典不僅僅是古典,不是幾百年前的人寫出來的東西才叫經典,現在的活著的活躍的領域內的大師寫出來的作品,甚至是那些還未成名的深刻的工作,很可能就是明天的“經典”,實際上也是很多人在追著這些現代經典來讀的。 ![]() Google doodle, Louisa May Alcott’s 184th Birthday 可以說,在任何一個領域內,都應該閱讀經典。 經濟學中有個著名的“林迪效應”,說的是:對于會自行消亡的東西,每多存在一天,它所剩時日的期望值就會減小一些;而對于不會自行消亡的東西,每多存在一天,它所剩時日的期望值會增大。這個效應對經典作品正好適用,一部經典流傳得越久,它就越可能在今后更長的時間內傳承下去,繼續發揮它的價值。 ![]() 存在很久的東西不是像人一樣“老去”;它的“長歲數”是逆向的。它每度過一年而不消亡,它增長的壽命期望值是加倍的。事物的堅挺性與它存在的時間成正比! 今天朋友圈中全民熱議的話題,很可能只能維持一兩天的熱度,隨后就歸于沉寂。這些碎片化、無價值的信息實際上構成的是一種“信息噪音”,干擾了我們對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信息的判斷。大數據時代的這種信息噪音已然越來越多了。 ![]() 我們如何才能從龐雜泛濫的信息中分辨出哪些是有價值的信息,哪些又是“信息噪音”呢? “慎思明辯”是一種,另一個立竿見影的方法就是:擴大信息價值評估的時間尺度。 法國歷史學家布羅代爾(Fernand Braudel,1902—1985)提出記述歷史的三種時間尺度: 短時間尺度是傳統的歷史學所關注的具體的歷史事件; 中等時間尺度關注的是社會和文化層面的因素 而長時間尺度則關注的是一個地區的地理和氣候環境。 ![]() 時間作為一種歷史研究的工具,無論是方法或是視角,是無處不在的,它在歷史學中是彌漫性地、滲透性地存在著的,甚至整個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時間的歷史。 Braudel認為,具體的歷史事件的出現,往往具有隨機性,在表面現象背后,是更深刻和穩定的導致該事件發生的中、長時間尺度的因素,這些因素才是更值得歷史學家記述的。 如果用這種不同時間尺度調節的方法,去甄別我們每天接觸到的信息和數據,從原本追求“即時興奮”的信息模式切換到追求“長久價值”的信息模式,就不難把那些“噪音”辨析出來,并且過濾掉,進而能夠集中注意力來尋找和領會那些真正有價值的信息。 對互聯網泛濫的信息和數據保持警惕,把更多的目光投向那些被“時間”篩選過的經典作品上,可以避免無謂的焦慮。因此,從個人成長的層面上講,這種閱讀經典的“復古”行動也恰是最有效率的。 經典作品不一定“教導”我們不知道的東西,因為我們總能在經典文本中邂逅一些“似曾相識”或“早已知道”的東西,有時我們自以為很獨創的東西原來在很多舊書中早已說過了。 經典作品最重要的功能是使我們在整個“時間尺度”上對事物的本質產生共鳴。 一個比較明顯的例子就是所謂的“深度學習”。到今天為止,無論什么樣的機器學習,本質上都是在統計數據,從中歸納出模型。實際上,很早以前大家就認識到,深層的神經網絡比起淺層的模型,在參數數量相同的情形下,深層模型具有更強的表達能力。以前對深度神經網絡,沒有太有效的工程優化方法。而今天,隨著大數據和GPU這樣的技術不斷發展,深度神經網絡才變成工業界實用的武器,并且在若干領域都帶來了里程碑式的變化。而它的本質實際上很早以前就知道了。所以,我們千萬不要被這些所謂的新概念弄花眼,關注新常態是一個方面,關注事物的本質則更重要,因為這才是創新的源泉。 目前機器獲得智能的方式是依靠大數據和智能算法,與人通過邏輯思維的方式不同,但真正本質的不同在哪里呢?人的邏輯思考是由已知推出未知,很多時候也是一個類似舉一反三的思維過程,也是對現有資源的利用。而機器對大數據的利用與此相似,都是將已有的數據和解決方法應用到新的領域,也是對思維模式的一種理解。 所以,如果機器能夠客服對思維模式的理解,或者說知道如何產生一個新的思維模式,那么機器與人也就沒什么差別了。而大部分人也并不知道如何產生一個新的思維模式,現有的思維方法基本都是從別的地方學來的。這么看來,這種不知如何產生新的思維模式的人與機器似乎就沒什么兩樣了。 任何技術經歷的磨難與輝煌,乃至更加波瀾壯闊的未來,都需要參與者們抱定一顆平常心,以十年磨一劍的決心和毅力去攻克一個個產品與技術難關,需要對于科學技術真正的信仰與堅持。 有些事我們凡人難以捉摸,只能靠時間來揭示,因為時間之神能“理解”我們凡人無法解釋的東西,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堅持與等待。 注:藍色字體部分為今天課后一個學生提出的問題和對大數據的理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