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友L的兒子,行為規矩,讓我們羨慕不已。而說起帶娃妙招,L有條“制勝法寶”:延遲滿足。 當L的兒子還是個小嬰兒,想吃奶要扯著嗓子哭夠3分鐘才會等來媽媽的懷抱;想要某樣玩具,玩具就在手邊L也會等一會兒才給拿;想吃零食,必須努力表現才能得到…… 一個看起來很有自控力的小男生就這樣煉成,L對自己的教育成果亦相當滿意。 這個媽媽引以為豪的乖男生,長久以來壓抑自己的愿望,不敢對媽媽提要求,也不敢反抗媽媽的命令,只能通過極端方式發泄情緒,甚至,跟媽媽相處時都透露著疏離和冷漠。 這一切,都是被誤讀的“延遲滿足”惹的禍。 1 —— 延遲滿足的“三宗罪” 第一宗罪:越不容易得到的東西越想要 成年人最想得到的是什么?當然是平時不容易得到的東西,孩子也一樣,往往對不得手的東西保持熱情。 餓了想吃、渴了想喝是本能,不被滿足就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而超出規則之外的東西,才屬于欲望,是可以拒絕的范圍。對寶寶所有要求都不假思索地“延遲滿足”,或干脆置之不理,結果往往適得其返,欲望真會變魔鬼。 第二宗罪:媽媽的愛需要我用“乖”去交換 “如果我表現得更乖,媽媽就會滿足我的要求,就會更愛我。”這是處于等待中的孩子最真實的想法。長此以往,每次媽媽不及時回應,孩子都會覺得是自己做的不夠好。 這樣的等待越多,孩子安全感受到的影響越大。 第三宗罪:“想要”是不對的 我們是孩子的全世界,孩子無比信任我們,但在他需要我們時,我們卻總是說不可以或等一下,甚至不理不睬。孩子哭鬧沒有用,掙扎沒有用…… 漸漸地,因為媽媽的持續否定,孩子認為“想要”是不對的、羞恥的。這種羞恥感,不斷打擊著孩子的自尊與自信,嚴重者導致成年后無法清晰對別人表達自我。 2 —— 自控力從來都是由自己決定 媽媽的接納與共情,是孩子的情緒鎮靜劑。一點一滴的愛與理解,讓孩子慢慢學會自我控制。總有一天,漸漸長大的孩子會明白:這件事的確讓我很難過,但沒關系,過一會兒就會好的。 相反,如果媽媽對孩子的哭鬧只是粗暴制止或不加理睬,壞情緒就會一直積壓在孩子心底,直至摧毀自我。 3 —— 正確地延遲滿足,媽媽可以這樣做 支招1 對可以滿足的事,延遲的同時告訴孩子原因 孩子要吃餅干,看看表也確實到了加餐時間。此時,如果你想用延遲法培養孩子的自控力,那你可以這樣告訴孩子:“你想吃這個?好的,媽媽明白了。這個時間我們確實應該吃點東西,不過請稍等片刻,媽媽要先洗洗手,再幫你準備好餐具,除了餅干媽媽還可以給你準備一些水果,而且你也要先把手洗干凈……” 你可以多啰嗦一會兒,邊說邊做,動作慢一點,讓孩子等得久一些。這樣做的重點是,孩子知道自己的需求是被媽媽理解的,知道媽媽在為了滿足自己而忙碌,整個等待過程中媽媽都和自己在一起……雖然孩子可能會因為不耐煩而哭鬧幾聲,但他會漸漸明白,等待是有原因的,他需要等待。 支招2 對不能滿足的事,一定不要哄騙 在商場里,孩子看中一件玩具。但家里已經有很多玩具,于是選擇拒絕。孩子開始耍脾氣、哭鬧,于是父母說:“你看,咱們今天沒有帶夠錢,先回去,等下次有錢了再來買。”但我們很清楚,根本沒有“下一次”。 這不是“延遲滿足”,是欺騙,不僅會破壞親子關系中的信任感,也會影響孩子自控力的養成。 對待孩子,一定要言出必行。對于不能買回家的玩具,我們要做的是先聽一聽孩子為什么想要——先尊重、認可、接納孩子的想法,再當機立斷告訴他“不可以”,以及“不可以”的原因。 支招3 “延遲滿足”的秘訣,不在于延遲而在于滿足 每個人從出生那天起,就注定要學會適應各種規則,需求也不可能全部得到滿足。作為孩子最信任的人,父母最應該做的,不是控制孩子的需求,而是理解他們,然后決定是及時滿足,還是延遲滿足,或者不能滿足。 當然,無論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孩子都有知情權——他們有權利享受立刻得到滿足的快樂,也有權利知道需要等待才能獲得滿足的原因,還有不能得到滿足的原因。 明白原因,才能幫助他們成長,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自控能力。 來源自閆涵媽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