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商鞅變法以軍功行賞封爵,共設置“二十等爵”。凡行伍中人,不論出身門第。一律按照其所立軍功大小賞賜。即便是秦國的宗室也是這樣。宗室未立軍功者不得列入宗族簿籍 ,不得擁有爵位。 這種最古老的軍銜制度在鼓勵秦軍士氣,提高戰斗力上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使秦國最終橫掃六國,完成統一。 秦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度“從低到高”依次為:公士、上造、簪裊、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長、右庶長、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駟車庶長、大庶長、關內候、徹候。 下面我們來介紹這些爵位: 公士 爵位名,二十等爵制的第一級。商鞅變法規定:秦國的士兵只要斬獲敵人“甲士”(軍官)一個首級,就可獲得一級爵位(公士)、田一頃、宅一處和仆人一個。 上造 此爵位只高于公士,仍需服役。上造之爵,可得兩宅地,配三頭牛,蓄隸兩人。 簪裊 此爵可以在馬上加絲帶為標志。這一等級算是軍士長,可得3頃(300畝),受宅數額為3宅(宅地的標準是以30步見方的土地為一“宅”)。出土秦代竹簡表明:在軍中,每頓吃的飯菜因爵位不同而不同。簪裊可以有精米一斗、醬半升、菜羹一盤、干草半石。 此爵仍需服役。 不更 秦漢二十等爵制的第四級。不更者,即可免充更卒(輪流服役的兵卒)之意,但其他之役仍須照服。 大夫 爵位第五級,年粟米250石,田6頃,房產30畝 。 官大夫 受田數額為7頃(700畝),宅地的標準是7宅。 公大夫 從這級開始往上算作高爵,社會地位也提高了,見了縣令、縣丞可以只行揖禮,不用拜倒。 公乘 可乘公家之車,故稱公乘。此爵開始,可免服役。 五大夫 從這一級往上,開始享受“卿”的待遇,能有三百家以上的納稅收入,擁有這一爵位通常都是將軍。 左庶長、右庶長 庶長是眾庶之長,也就百姓們的長官的意思。它一開始是官職,商鞅剛開始變法時就是這一官職,后來漸漸變成純粹的爵位名稱。 左更、中更、右更 “更”有管理更卒的意思,秦國名將白起第一次出現在史料中時,就是左更的爵位。 少上造、大上造 可以統領“上造”爵的士兵,只不過一個管的少,一個管的多。 駟車庶長 是“乘坐駟車馬之車,當眾庶之長”的意思 大庶長 據《史記·秦本紀》,寧公(前716-704年在位)時已有此官。商鞅變法之前是職爵一體,既是爵位又是官職。大庶長贊襄國君,大體相當于早期丞相。 關內侯、徹侯 最高的兩個級別,關內侯沒有實質性的封地,而徹侯有自己的封地,但在封地他們只有征收賦稅的權力,不能對封地進行實質性治理。
在軍中,爵位高低不同,每頓吃的飯菜甚至都不一樣。三級爵[簪裊]有精米一斗、醬半升,菜羹一盤。兩級爵位“上造”的只能吃粗米,沒有爵位的普通士兵能填飽肚子就不錯了。 軍功爵是可以傳子的。如果父親戰死疆場,他的功勞可以記在兒子頭上。一人獲得軍功,全家都可以受益。 根據爵位高低會有相對應的俸祿,秦國以年為單位發放俸祿,主要是粟米,可兌換布匹。 有爵位的人違法之后,量刑上也會寬松一些,還可以為家屬贖身。
秦國的士兵只要斬獲敵人“甲士”(敵軍的軍官)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一級爵位“公士”。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 殺一人得一個爵位,那是不是殺了20人就可以封侯了?當然不是。 商鞅變法之后的一百多年里,真正被封過侯的不過寥寥十數人而已。 并且,軍官和士兵戰功的計算方法是不同的,士兵可以計個人功勞,軍官都要按照集體功勞算。 一獎戰,二獎耕,不當兵上戰場通過其他方式也可以獲得爵位,比如耕種糧食,農戶納糧超過官定數目一倍,賜爵一級。《大秦帝國之裂變》中黑林溝的里正就是耕種納糧獲得了造士。 秦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度提高了秦軍戰斗力。 西漢,沿用秦二十等爵,另增設王爵。為回避漢武帝劉徹諱,改徹侯為列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