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聲聲迎新年 朱福生 新年燃放爆竹,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關于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后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這是說,剛開始時,爆竹是名副其實的拿竹子來燒的。竹子里面是空的,受熱之后,竹子里面空氣膨脹,發生爆裂,于是就產生驚天動地的響聲。這也是爆竹的由來。唐代詩人來鵠《早春詩》中有“新歷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句中的“爆竿”即指“爆竹”。由此也能看到,當時確實是拿竹子來燒的。 到了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在南宋出現用草紙裹火藥扎成卷形的爆仗。周密《武林舊事》:“至于爆仗,內藏藥線,一連百馀不絕。”此指用藥線串在一起的鞭炮。范成大《爆竹行》中描寫燃爆竹的過程說:“截筒五尺煨以薪,節間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將仍疾走。兒童卻立避其鋒,當階擊地雷霆吼。一聲兩聲百鬼驚,三聲四聲鬼巢傾。十聲連百神道寧,八方上下皆和平。卻拾焦頭疊床底,猶有馀威可驅癘。” 明清兩代,爆竹的種類更加繁多,燃放爆竹的時間已不限于大年初清晨,除夕夜即開始,子夜零時達到高潮,俗稱“迎神”。清代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一書記載當時除夕爆竹時說:“除夕之次,子夜相交,門外寶炬爭輝,玉珂競響.而爆竹如擊浪轟雷,遍乎朝野,徹夜不停。”明代黎淳有《爆竹》詩云:“自憐結束小身材,一點芳心不肯灰。時節到來寒焰發,萬人頭上一聲雷。”所詠的是“升天雷”,北方稱為“二踢腳”。清代謝文翹《教門新年詞》云:“通宵爆竹一聲聲,煙火由來盛帝京,寶炬銀花喧夜半,六街歌管樂升平。”寫出了當時北京燃放鞭炮的情景。《紅樓夢》中對此也有描繪:“院子內安下屏架,將煙火設吊齊備,這煙火俱系各處進貢之物,雖不甚大,卻極精致。各色故事俱全,夾著各色的花炮。說話之間,外面一色色的放了又放。又有許多‘滿天星’、‘九龍入云’、‘平地一聲雷’、‘飛天十響’之類的零星小炮仗。”從這里也可以看到古代新春燃放煙花的盛況。 至此,新年燃放爆竹已成了辭舊迎新的標志、人們喜慶心情的流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