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穴方法】: 肩貞穴位于人體的肩關節后下方,臂內收時,腋后紋頭上1寸。 1)肩,穴所在部位肩部也。 2)貞,古指貞卜問卦之意。該穴名意指小腸經氣血由此上行陽氣所在的天部層次。 本穴物質為小海穴蒸散上行的天部之氣,上行到本穴后此氣冷縮而量少勢弱,氣血物質的火熱之性對天部層次氣血的影響作用不確定,如需問卜一般,故名。 肩貞穴意義:小腸經氣血由此上行陽氣所在的天部層次。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性溫。 運行規律:分散于肩之各部。 功能作用:散化小腸之熱。 主治疾病: 肩臂疼痛,瘰疬,耳鳴。 【穴位配合】配肩髃穴、肩髎穴治療肩周炎。配肩髎穴、曲池穴、肩井穴、手三里穴、合谷穴治療上肢不遂。 【治法】寒則補之或灸之,熱則瀉之或水針。 【生理解剖】在肩關節后下方,肩胛骨外側緣,三角肌后緣,下層是大圓肌;有旋肩胛動、靜脈;布有腋神經分支,最深部上方為橈神經。
【取穴方法】: 臑俞穴位于人體的肩部,當腋后紋頭直上,肩胛岡下緣凹陷中。 1)臑俞。臑,動物的前肢。俞,輸也。該穴名意指手臂下部上行的陽氣在此聚集。 因肩貞穴無氣血傳至本穴,穴內氣血是來自手臂下部各穴上行的陽氣聚集而成,故名。 2)手太陽陽維蹺脈之會。 本穴的氣血物質中,既有手臂下部各穴上行的陽氣,又有陽維脈、蹺脈傳來的陽氣,故其為手太陽陽維蹺脈之會。 附注:手、足太陽,陽維脈與陽蹺脈交會穴。 臑俞穴意義:天部中的水濕在此聚集。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陽氣。 運行規律:散熱冷降并下行天宗穴。 功能作用:冷降小腸經天部濁氣。 主治疾病: 肩臂疼痛,瘰疬。 【人體穴位配伍】配肩髃穴、曲池穴治肩臂疼痛。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生理解剖】在肩胛骨關節窩后方三角肌中,深層為崗下肌;有旋肱后動、靜脈;布有腋神經,深層為肩胛上神經。
【取穴方法】: 天宗穴位于肩胛部,當岡下窩中央凹陷處,與第四胸椎相平。 1)天,穴內氣血運行的部位為天部也。 2)宗,祖廟,宗仰、朝見之意。該穴名意指小腸經氣血由此氣化上行于天。 本穴物質為臑俞穴傳來的冷降地部經水,至本穴后經水復又氣化上行天部,如向天部朝見之狀,故名。 天宗穴意義:小腸經地部經水在此氣化上行天部。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經水氣化的天部之氣。 運行規律:由本穴循天部層次上行頭頸。 功能作用:生發陽氣。主治病癥: 氣喘,乳癰,肩膀酸痛、五十肩、治療肩部疾病等。 【人體穴位配伍】配肩外俞穴治肩胛痛;配膻中穴、足三里穴治乳癰。 【治法】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或水針。 【生理解剖】 在崗下窩中央崗下肌中;有旋肩胛動、靜脈肌支;布有肩胛神經。
【取穴方法】: 曲垣穴位于背部左右肩胛骨內上側,當臑俞穴與第2胸椎棘突連線的中點處。 1)曲,隱秘也。 2)坦,矮墻也。曲垣名意指小腸經經氣中的脾土塵埃在此沉降。 本穴物質為秉風穴傳來的風氣,風氣在運行至本穴的過程中是吸濕下行,至本穴后天部氣態物中的脾土塵埃沉降地部,脾土物質堆積如丘,如矮墻之狀,故名曲坦。 曲垣穴意義:小腸經經氣中的脾土塵埃在此沉降。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地部富含水濕的脾土微粒。 運行規律:由天部歸降地部并堆積穴周內外。 功能作用:沉降小腸經之濁。 主治疾病: 肩胛疼痛、指壓此穴,就可以使身體感到輕松,情緒穩靜;對于使水蛇腰變直也很有效。 【人體穴位配伍】 配天宗穴、秉風穴治肩胛疼痛。 【治法】寒則灸之補之,熱則瀉之或水針。 【生理解剖】 在肩胛崗上緣,斜方肌和崗上肌中;有頸橫動、靜脈降支,深層為肩胛上動、靜脈肌支;布有第二胸神經后支外側皮支、副神經,深層為肩胛上神經肌支。 13、秉風穴 解析: 【取穴方法】: 秉風穴位于人體的肩胛部,崗上窩中央,天宗穴直上,舉臂有凹陷處。 1)秉風。秉,執掌之意。風,穴內氣血物質為運動著的風氣。該穴名意指小腸經的氣化之氣在此形成風氣。 本穴物質為天宗穴傳來的天部之氣,上行至此后,因吸熱脹散而化為風氣,風氣循小腸經而運行,如被執掌指使一般,故名。 2)手陽明太陽穴足少陽之會。 本穴物質為受熱脹散的水濕之氣,因其氣血強盛,且在同一個天部層次傳行,同合于陽明經多氣多血的濕熱之性及表現出足少陽膽經的風木之性,故為手陽明太陽穴足少陽之會。 附注:手三陽與足少陽經交會穴。 秉風穴意義:小腸經經氣在此形成水濕風氣。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風氣。 運行規律:散熱下行于曲垣穴。 功能作用:吸附水濕,冷降小腸經陰濁。 主治疾病: 肩胛疼痛,上肢酸麻。 【人體穴位配伍】配天宗穴治肩胛疼痛。 【治法】寒則先瀉后補或灸,熱則瀉之。 【生理解剖】在肩胛崗上緣中央,表層為斜方肌,再下為崗上肌;有肩胛動、靜脈;布有鎖骨上神經和副神經,深層為肩胛上神經。
【取穴方法】: 肩外俞穴位于背部,當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第一胸椎和第二胸椎突起中間向左右各四指寬)處。 肩,穴所在部位為肩胛部也。外,肩脊外部也。俞,輸也。該穴名意指胸內部的高溫水濕之氣由本穴外輸小腸經。 本穴位處肩胛上部,內部為胸腔,因本穴有地部孔隙與胸腔相通,胸腔內的高溫水濕之氣由本穴外輸小腸經,故名肩外俞。 肩外俞穴意義:胸內部的高溫水濕之氣由此外輸。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濕熱水氣。 運行規律:由胸腔內部外輸體表。 功能作用:卸減胸腔溫壓。 主治疾病: 肩背疼痛,頸項強急。指壓該穴位,可以使體內血液流暢,對緩解并治療肩膀僵硬、耳鳴非常有效;此外,還可以治療精神性陽痿等疾病,治療該疾病要和手三里穴位一起配合治療才能發揮顯著的療效 【人體穴位配伍】配肩中俞穴、大椎穴、列缺穴治肩背疼痛。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或水針。 【生理解剖】 在肩胛骨內側角邊緣,表層為斜方肌,深層為肩胛提肌和菱形肌;有頸橫動、靜脈,布有第一神經后支內側皮支,肩胛背神經和副神經。
【取穴方法】: 肩中俞穴位于人體的背部,當第7頸椎棘突下,旁開2寸。 肩,穴所在部位為肩胛部也。中,肩脊中穴部也。俞,輸也。該穴名意指胸內部的高溫水濕之氣由本穴外輸小腸經。 本穴位處肩脊中穴部,內部為胸腔,因本穴有地部孔隙與胸腔相通,胸腔內的高溫水濕之氣由本穴外輸小腸經,故名。 肩中俞穴意義:胸內部的高溫水濕之氣由此外輸。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濕熱水氣。 運行規律:由胸腔內部外輸體表。 功能作用:卸減胸腔溫壓。 主治疾病: 咳嗽,氣喘,肩背疼痛,目視不明。 【人體穴位配伍】配肩外俞穴,大椎穴治肩背疼痛。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或水針。 【生理解剖】 在第一胸椎橫突端,在肩胛骨內側角邊緣,表層為斜方肌,深層為肩胛提肌和菱形肌;有頸橫動、靜脈;布有第一胸神經后支內側皮支,肩胛神經和副神經。
(窗籠穴,窗聾穴,窗簧穴,天籠穴) 【取穴方法】: 天窗穴位于人體的頸外側部,胸鎖乳突肌的后緣,扶突穴后,與喉結相平。 1)天窗。天,天部也。窗,房屋通風透氣之通孔也。該穴名意指頸部上炎之熱由此外傳體表。 本穴物質來自二個方面,一是肩中俞穴的上行熱氣由本穴上行頭面天部,二是循頸項上行的炎熱之氣由里部外傳本穴的表部,穴名之意即在強調由里部外傳本穴表部的這部分氣血,本穴的散熱作用如同打開了天窗一般,故名。 窗籠、窗簧、天籠名意與天窗同,籠、簧為開闔的機關,指本穴的地部孔隙有開閉的特征。 2)窗聾穴。窗,窗戶,開闔的機關也。聾,耳之閉塞不通也。窗聾名意指本穴無地部孔隙與內部相通。 本穴為頸項內熱的外散之處,之所以頸項的內熱會由本穴外散,它非為有地部孔隙與內部相通,而是本穴位處頸項局部重力場的高地勢,與內部的高溫氣血位置最為接近,因此頸項內部的高溫熱氣會由本穴外滲而出,故名窗聾。 天窗穴意義:頸部上炎之熱由此外傳體表。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高溫水濕之氣。 運行規律:循小腸經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疏散內熱。 主治疾病: 耳鳴,耳聾,咽喉腫痛,頸項強痛,暴喑。 【人體穴位配伍】配列缺穴治頸項強痛。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生理解剖】 在斜方肌前緣,肩胛提肌后緣,深層為頭夾肌;有耳后動、靜脈及枕動、靜脈分支;布有頸皮神經,正當耳大神經叢的發出部及枕小神經。
【取穴方法】: 天容穴位于人體的頸外側部,當下頜角的后方,胸鎖乳突肌的前緣凹陷中。 天,天部也。容,容納、包容也。該穴名意指小腸經氣血在本穴云集匯合。 本穴物質為天窗穴傳來的天部濕熱之氣,至本穴后,濕熱之氣散熱冷卻化為天部的云狀氣態物并聚集于穴內,如被本穴包容一般,故名。 天容穴意義:小腸經氣血在此云集匯合。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云氣。 運行規律:循小腸經散熱冷降交于顴髎穴。 功能作用:傳遞水濕。 主治疾病: 耳聾耳鳴,咽喉腫痛,頸項強痛。 【人體穴位配伍】配列缺穴治頸項強痛。 【治法】寒則先瀉后補或灸,熱則瀉之。 【生理解剖】在下頜角后方,胸鎖乳突肌停止部前緣,二腹肌后腹的下緣;前方有頸外淺靜脈、頸內動、靜脈;布有耳大神經的前支,面神經的頸支、副神經,其深層為交感神經于的頸上神經節。
(兌骨穴,兌端穴,椎髎穴,權髎穴) 【取穴方法】: 顴髎<> 1)顴髎。顴,顴骨也,指穴所在的部位。髎,孔隙也。該穴名意指小腸經氣血在此冷降歸地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內走小腸經體內經脈。 本穴物質為天容穴傳來的水濕云氣,至本穴后水濕云氣冷降于地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內走小腸經體內經脈,故名。 2)兌骨、兌端穴。兌,八卦中屬金也。骨,水也。兌骨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涼濕水氣。理同顴髎名解。 3)兌端。兌,八卦中屬金也。端,終點也。兌端穴名意指本穴氣血性涼,運行到了小腸經的最高點。 本穴物質為天容穴傳來的水濕云氣,至本穴后散熱而化為涼性之氣,且位處小腸經氣血上行的最高點,故名兌端穴。 4)椎髎、權髎穴。椎,捶擊之器。權,秤錘也。髎,孔隙也。椎、權名意指本穴的水濕云氣化雨歸降地部,所降之雨如小椎或秤錘一般,故名椎髎、權髎。 5)手少陽太陽穴之會。本穴的水濕云氣,除一部分化雨冷降外,其余部分則進一步吸濕并以云的形式橫向下行聽宮穴,外輸水濕云氣的橫行特征同合于手少陽經氣血特性,故為手少陽太陽穴之會。 附注: (1)手少陽,太陽穴經交會穴;(2)《圖翼》:禁灸。 顴髎穴意義:小腸經氣血在此冷降。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云氣,性涼。 運行規律:橫向下行聽宮穴。 功能作用:冷降天部濁氣。 主治疾病: 口眼歪斜,眼瞼(目閏)動,齒痛,頰腫。 【人體穴位配伍】 配地倉穴、頰車穴治口歪;配合谷穴治齒痛。 【治法】寒則通之或先瀉后補,熱則瀉之。 【生理解剖】在顴骨下頜突的后下緣稍后,咬肌的起始部,顴肌中;有面橫動、靜分支;布有面神經及眶下神經。
【取穴方法】: 聽宮穴位于頭部側面耳屏前部,耳珠平行缺口凹陷中,耳門穴的稍下方即是(位于面部,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的后方,張口時呈凹陷處)。 (1)聽宮。聽,聞聲也。宮,宮殿也。該穴名意指小腸經體表經脈的氣血由本穴內走體內經脈。 本穴物質為顴髎穴傳來的冷降水濕云氣,至本穴后,水濕云氣化雨降地,雨降強度比顴髎穴大,如可聞聲,而注入地之地部經水又如流入水液所處的地部宮殿,故名。 (2)多所聞、多聞。多,大也。所,修飾詞。聞,聞聲也。穴名之意指本穴氣血所流入的地之地部為空洞之處,產生的回聲既響又長。理同聽宮名解。 (3)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 本穴中的氣血物質既有手少陽經耳門穴地部流來的經水又有足少陽經瞳子髎穴流來的地部經水,故本穴為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 附注:手、足少陽與手太陽經交會穴。 聽宮穴意義:小腸經氣血由此回歸小腸經體內經脈。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運行規律:由地之天部注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回收地部經水導入體內。 主治病癥: 耳聾,耳鳴、三叉神經痛、頭痛、目眩頭昏、聤耳,牙痛,癲狂癇。 【人體穴位配伍】配翳風穴、中渚治耳鳴、耳聾。 【治法】寒則先瀉后補,熱則瀉之。 【解剖位置】有顳淺動、靜脈的耳前支;布有面神經及三叉神經的第三支的耳顳神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