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色又稱為“色診”,是通過觀察病人全身皮膚(主要是面部)的顏色和光澤的變化,用來診察病情的方法。 顏色:青、赤、黃、白、黑(五色診) 光澤:膚色的榮潤(有華)或枯槁(無華) 五色又歸屬于五行,對應五臟。 天地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人有五臟,心、肝、脾、肺、腎,同時顏色有五色:青、赤、白、黃、黑。 《黃帝內經》提出“五色入五臟”理論,所以便有了綠色入肝;紅色入心;黃色入脾;白色入肺;黑色入腎的說法。 具體可見下圖 五色與五行 面部的顏色應該是有紅、黃、白、青以及透明色(腎屬水,水在正常狀態下是無色的)相互融合子啊一起的顏色,任何一種單一的色彩都不會特別顯著地在面部顯現出來。 所以正常的面色應該是紅黃隱隱、明潤含蓄。這種面色中醫稱呼為“常色”。 如果臟腑病變,面部的這種協調含蓄的顏色就會被破壞,而突出的顯現出病變臟腑的顏色特征,如心病會顯現出紅色,肝病會顯現出青色,脾病會顯現出黃色,肺病會顯現出白色,腎病會顯現出黑色。這種疾病狀態下顯現出來的顏色,中醫稱為“病色”。 病色 可判斷氣血的盛衰、識別病邪的性質、確定疾病部位,預測疾病的輕重與轉歸。 如果一個人看上去很健康,我們會說他氣色好,氣色中的“色”是指臉部的顏色,而這個“氣”,指的是臉部的光澤。從“氣色”這個詞可以看出,光澤的好壞和體內的氣有著密切的關系。 面部色診的臨床意義 色澤對判斷病情輕重和預后的重要意義 1、 凡面色榮潤光澤者,為臟腑精氣未衰,屬無病或病輕。 2、 凡面色晦暗枯槁者,為臟腑精氣已衰,屬病重。 3、 氣至色不至者生、有氣不患無色 4、 色至氣不至者死、有色不可無氣 善色 同一種病色,如果光澤好,則表明在疾病的狀態下,臟腑精氣仍然充足,這時疾病相對就輕,容易恢復,中醫稱這種有光澤的病色為“善色”。 《內經》提出了五種善色的類型,那就是: 青如翠羽(如翠鳥的羽毛,顏色青而光亮) 赤如雞冠(雞冠的顏色鮮紅而光潤) 黃如蟹腹(如雌蟹的蟹黃,色鮮黃嫩澤) 白如豕(shǐ)膏(豕膏指豬的脂肪,其色白而明潤) 黑如烏羽(指烏鴉的羽毛,色黑而潤澤) 惡色 如果病色缺乏光澤甚至無光澤,那就說明疾病已經損耗人體的精氣,這時疾病就重,預后也較差,中醫稱這種病色為“惡色”。 《內經》也為惡色提出了五種類型,那就是: 青如草茲(指死草,顏色青而枯暗) 赤如衃(pēi)血(指死血,凝固的血液,顏色呈暗紅帶黑,無生機) 黃如枳實(枳實的顏色黑黃不澤) 白如枯骨(白而枯槁) 黑如炲(tái)(指煤煙的塵灰,灰黑無華) 靜 圖文排版: 紅五星 微信:gzsnct 微博:廣州神農草堂中醫藥博物館 神農草堂是全國首家 融“天然”和“文化”于一體的半敞開式 中醫藥博物館 關注可私聊小編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