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萬法不離生活,一切的業(yè)障與功德,都離不開當下的生活。當下的生活離不開精神,也離不開物質(zhì)。它既有心的一面,也有法的一面。 一般的人往往只是從現(xiàn)象去理解當下的生活,把一切的東西都對立起來。首先是自他的對立,自己和他人的對立,把自己和自己以外的萬事萬物對立起來,不能融為一體,不能匯萬物為一己。自他是對立的,精神和物質(zhì)是對立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對立的。只要有對立,就會有煩惱,也可說對立本身就是煩惱。 不管是從道理上講,還是從證悟上講,萬事萬物本質(zhì)上是非對立的,是不二的,是圓融的,是相即相入的。就拿自與他來說,為什么有自?為什么有他?有自才有他,有他才有自,這兩者是一體的。因為彼此是相依的,失掉了一個就沒有另外一個。心與法、精神與物質(zhì)也都是如此,都是在現(xiàn)象上相待立名,在本質(zhì)上相即相入,圓融無礙,無自無他。 我們在修行上能夠這樣去體會,無自無他,無人無我,一切都是圓融無礙,就會少掉許多煩惱;做人做事中能夠運用這種方法處理問題,就可以真正做到“善用其心,善待一切”,減少許多矛盾,消除很多的對立面。世界上人人都是朋友,家庭與家庭之間都是好鄰居,每個民族每個國家之間就不會有那么多的紛爭。紛爭來自什么地方?來自相互的對立。政治家也好,哲學家也好,宗教家也好,應(yīng)該說都明白這個道理,都知道彼此對立是一切問題的根源,但都是從自我做起好難,都希望對方不要有對立面,把自己放在一邊,自己好像不是問題的一方,是超然物外的。其實消除對立也好、融萬法于一心也好,都要從自我做起,從當下做起,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達到“善用其心,善待一切”的目的。 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心態(tài)、各種各樣的觀念、各種各樣的問題,歸結(jié)到一點就是自他的對立、心與法的對立,或者說煩惱與菩提對立、生死與涅槃對立??偸窍霃倪@個地方到那個地方,總是想要舍掉這個得到另外一個。實際上,如來如來,如來者不來不去也。修行不會是丟掉一樣獲得另一樣,不會是離開這個地方到另外一個地方。一切都是在當下,一切都是現(xiàn)成的,一切都是原原本本地呈現(xiàn)在每個人每時每刻的當下。如果能夠由此契入,立刻就可以大徹大悟,立刻就可以獲得身心的安詳自在。 在此我說的是契入,不僅僅是理解。理解佛法的道理固然可以消除很多煩惱,但是只有契入了,才能夠真正與心、與法、與一切對立面融為一體。消除了對立,人即是法,法即是人,或者說心即是法,法即是心。那就是四祖大師法語所說的:“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我們天天看這十六個字,天天契入不了這十六個字;天天重復這十六個字,天天不能夠把這十六個字的精神變成自己的人格。問題就在這里。這十六個字的精神如果成為每一個人的人格,我們當下就是四祖,當下就是五祖,當下就是六祖。 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一定要融萬法于一心,不與諸塵作對,要實實在在地用當前的一念心來融化一切對立面。能如此,功夫就一定能夠上路;能如此,每天就能安詳自在,無私無欲,無人無我,無是無非,無牽無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