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古城墻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始建于漢代,經后世歷時900多年的不斷修繕、加固,逐步形成了一道周長達13華里且高大雄偉的城墻。現保存較完整的一段建于北宋嘉佑年間(公元1056~1063年),當時的贛州知州為解除江水年年灌城的困擾,用鐵水澆固城墻石基,并用磚石全面改砌,逐漸把原有的土城墻改為磚石城墻。這一壯舉使得贛州古城墻成為江南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城墻,也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北宋磚砌石城墻。 此后,經過歷代修繕,古城墻設施逐步齊全,配有護城河、墻垛、城樓、警鋪、馬面、炮城等,并建有西津門、鎮南門、百勝門、建春門、涌金門等5座城門。明代修繕后曾有記載:“周回103里,為丈2千5百102有奇,崇3丈,警鋪6103,雉堞4千9百5102。”清咸豐年間(公元1850~1861年),為防止太平軍攻城,政府又在城內交通要道口興建了東門、小南門、大南門、西津門、八境臺等5座炮城。 至今,古城墻上依然清晰可見數以萬計的銘文磚。這些銘文磚記載著贛州古城的興衰巨變,據當地博物館統計,共有不同內容的銘文城磚521種,最早的一種銘文磚記有北宋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最晚的記有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它們對于研究我國古代城建史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 漫步于贛州古城墻之上,從西津門出發,沿著古城墻走,可以看到辛棄疾筆下的“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還有那蘇軾所云“無限樓臺煙雨蒙”的八鏡臺,再看章貢二水交匯處的“龜角尾”,還有古浮橋、壽量寺、文廟、皂兒巷、董府等。贛州古城墻環繞著的名勝古跡數不勝數,讓人流連在古城的舊時光中,沉醉不知歸處。 1、西津門是贛州古城墻上5座城門之一,于清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為防止太平軍攻打贛州城而建。圖為1933年重建后的西津門,成為一座帶有歐式建筑風格的三門洞碉堡式城樓。 2、漫步于贛州古城墻之上,可以看到很多名勝古跡。圖為上世紀80年代,兩位贛州市民正在游覽古城墻。 3、郁孤臺始建于唐代,位于贛州市西北部賀蘭山,古城墻自臺下蜿蜒而過。郁孤臺于1983年6月在原址大致按清代格局重建,次年9月建成,3層,高17米,仿木鋼筋混凝土結構,占地面積300平方米。圖為重建之前的郁孤臺。 4、八境臺位于贛州城東北隅古城墻上,建于北宋嘉佑年間,因當年郡守孔宗瀚筑臺后繪制《虔州八境圖》,并以圖求詩于蘇軾而得名。圖為1984年重建之后的八境臺。 5、贛州古城墻上5座城門之一的建春門,現坐落在贛州市章貢區的中山路上。圖為上世紀80年代的建春門及其附近的騎樓、街市。 6、至今,贛州古城墻上依然清晰可見數以萬計的銘文磚。這些銘文磚記載著不同時代的不同內容,如××年、××督造、××窯燒造等,見證了贛州城的興衰巨變,同時對于研究我國古代城建史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