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針法是由王文遠教授所創(chuàng)。 王文遠教授兼任中國針灸學會理事,中國醫(yī)促會理事,中國老年學學會平衡針灸學委員會主任委員,全軍中醫(yī)藥學會常務理事,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教授,釣魚臺養(yǎng)生保健中心特聘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平衡針的優(yōu)勢 穴位少(38個)易于掌握; 穴位和病名聯(lián)系,不辨癥亦可有效; 操作簡單,易有療效; 針具采用傳統(tǒng)毫針,痛苦度小; 針刺避開危險部位,更安全。 基礎理論 平衡針灸學理論主要來源于傳統(tǒng)醫(yī)學的心神調控學說和現(xiàn)代醫(yī)學的神經調控學說 。 平衡針灸綜合心理學、哲學、化學、生物學、生理學、病理學、力學等多學科交叉滲透的現(xiàn)代針灸學,其學術思想充滿了信息論、相對論、系統(tǒng)論、調控論、耗散結構論、矛盾論、實踐論、整體論、平衡論。 主要包括6個方面:心神調控學說、神經調控學說、陰陽整體學說、心理平衡學說、生理平衡學說、生態(tài)平衡學。 取穴原則 傳統(tǒng)針灸以循經取穴、辨證取穴為基本原則。平衡針灸主要采用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對應取穴為基本原則。臨床中也配合男左女右取穴、左右交叉取穴、雙側同時取穴等取穴原則。 1 定位取穴原則 定位取穴原則主要是指針對某一病變的部位來選取特定穴位。也就是說通過針刺特定部位的特定穴位達到治療另一部位疾病。 2 交叉取穴原則 指左右上下交叉取穴。上肢的病變取下肢的相應穴位治療,下肢的病變取上肢的相應穴位治療。 3 對應取穴原則 指前后、左右、上下對應的取穴原則。 具體穴位定位、解剖特點、針刺方法 .升提穴 定位:位于頭頂正中,雙耳尖連線中點處前1寸。 局部解剖:血管分布有帽狀腱膜和左右顳淺動脈靜脈,枕大神經分支。 取穴原則:定位取穴。 針刺方法:針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左右,采用滯針手法,待針體達到深度時,順時針捻轉6圈然后再按逆時針捻轉6圈后退針。 針感:以局部強化性針感出現(xiàn)麻脹緊沉為主 功能:升陽固托 益氣固本助陽止瀉補腎健脾 調節(jié)內臟 抗衰老增加機體免疫機能。 主治: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等中氣下陷性疾病為主。臨床還用于治療陽痿早泄遺精遺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腸炎慢性腸炎低血壓宮頸炎陰道炎過敏性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體質過敏偏癱等。 2.腰痛穴 定位:位于前額正中。 局部解剖:分布內側動靜脈分支和三叉神經的滑車上神經,前額兩側均有眶上神經分布。 取穴原則: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則。 針刺特點:以滑車上神經、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經出現(xiàn)的針感為宜。 針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達到要求針感時出針。單側腰痛為平刺手法,不提插;重癥者可留針。 3寸毫針雙側腰痛/中腰痛向下平刺1-2寸,左側腰痛向右平刺,右側腰向左平刺,腰上部向上平刺1-2寸)。 針感:以局限性,強化性針感出現(xiàn)的酸麻脹為主。 功能:活血化瘀調節(jié)神經止痛消炎。 主治:腰部軟組織損傷椎間盤脫出強直性脊柱炎急性腰扭傷腰肌勞損坐骨神經痛不明原因的腰痛。 中醫(yī)學認為腰痛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急性閃挫 氣血淤滯型 (針刺可以治愈,1-5次可配合活血化瘀的中藥) 2.外感風寒濕邪 經絡痹塞型 外 傷 (針刺療程較長,可配合祛風除痹的中藥,如:獨活寄生湯 :獨活9g,桑寄生、杜仲、牛膝、細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風、川芎、人參、甘草、當歸、芍藥、干地黃各6g |
|
來自: 昵稱22723945 > 《經絡針灸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