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十分重視氣血,將其視為維持各項功能的推動力量和物質基礎。一旦身體出現氣血兩虛的情況,就要及時加以調整。 所謂氣虛并不一定缺乏某些固定的物質,往往是因為體內生化不足或是消耗太過,因此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少氣懶言或精力不足;而血虛則往往會有面色蒼白、形體消瘦等問題。正所謂“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這兩種情況很容易伴隨出現,進而影響身體的健康。 要想調理好氣血,就要從平時的一點一滴做起。 首先要重視后天之本的作用,加強脾胃的養護。平時可以多吃些山藥、蓮子、薏米之類的食物,冬季尤其要避免過食生冷,以免造成寒濕困脾的狀況。 其次是要調養肝血,減少氣血不必要的損耗。對于現代人而言,學會在空余時間放松精神是必備的功課,從繁忙的工作中小憩可以給經常用眼的人放松的機會,情志上的舒暢更是避免了暴怒傷肝。 最后就是運動和飲食相搭配,使身體的各項功能活躍起來。運動方面要盡量舒緩柔和,如果覺得運動量不足則可以適當延長時間;飲食要遵循平補的原則,尤其忌諱濫補傷害脾胃、催生內火。 氣血充沛且運行順暢,身體的正氣自然也會充足,免疫力就會變強。長期堅持下去,身體就能少生病,生活質量也會變得更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