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澤惠 資深媒體人。后跨界進入心理圈,致力于大眾心理學的傳播與普及。現關注孩子教育以及女性自我的身心成長。愿以心理學視角、傳媒人的敏銳觀察并記錄時下混亂而蓬勃的親子教育世界。 不愛洗澡;東摸摸西蹭蹭就是不肯睡覺;吃東西挑三揀四;能不刷牙就不刷,你的孩子總有一招命中吧。 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真是讓多少家長為之折腰頭痛的事情。磨破嘴皮子、威逼利誘、甚至拳腳相向,孩子依然故我,不以為然。那是啥心情?
話說俺閨女,都是一年級的小豆包了,還是難過洗澡這一關。不知中了什么邪,以下對話成了我們每日一劫。 “媽媽,今天晚上洗澡嗎?” “洗?!?/p> “那洗頭嗎?” “當然,老出汗頭發都有臭味了。”(此時我的情緒還比較緩和。) “能不洗頭嗎?” “不能?!?/p> “就今天不洗!”(她開始翻白眼推搡我,企圖耍賴占上風。) “廢什么話!洗澡多大點兒事。”(我開始不耐煩起來。) 情況好時,她跟你喋喋不休地談條件,比如只能洗50秒,不,20秒。我再拿出巧克力、貼畫等來利誘。慢慢地,利誘不成,她就無限拖延,甚至哭鬧,如同上刑場。最終雖被制服,但過程實在太不美好,我靠大人的“淫威”贏得也不光彩。
這時,總會檢討自己:好歹也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中青年,怎么面對一熊孩子,手段就這么貧乏呢?別說孩子,人都喜歡被人順毛摸,硬碰硬往往沒有好效果。道理都明白,可問題一來,情緒占據上風,什么蒙氏育兒法、正面管教、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理論統統拋到爪哇國去啦。 提問總比告訴更有效 我們都知道,人的行為驅動力來自內心本愿。想要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好行為,重要的是引導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問孩子總是比告訴孩子更有效。 所以,當我看到《不愛洗頭的長發姑娘》時,簡直如獲至寶。 長發姑娘的故事,女兒很喜歡,《魔發奇緣》的電影更是看了好幾遍。新編的故事里,長發姑娘完全顛覆了我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人很邋遢,又不愛洗頭。日積月累,頭發散發出一股難聞的氣味,虱子也是滿處跑。 她不僅嚇跑了若干慕名而來的王子,就連壞女巫也被熏跑了。“看來需要拯救的不是你這個人,而是你的頭發?!弊詈筅s來的王子對癥下藥,讓美麗的公主又重現于世。 女兒看得咯咯直笑。我順勢假裝湊過去聞她的頭發,做出“驚恐”狀,并問她:“你喜歡做香噴噴女孩,大家都圍著你,還是邋里邋遢,別人都不愿意靠近你呢?”那天晚上,我們洗澡和洗頭都進展得很順利,一派祥和。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反面教材的示范影響也是巨大的。孩子們幼小的自尊心會促使他們主動地去尋求比較,并樂此不疲地修正自己的行為,以至讓自己看起來棒棒噠,而不是像那個反面事例中的邋遢孩子。 好繪本,就像一個無言的小老師,潤物細無聲間就把我們曾經氣急敗壞、河東獅吼也沒達成的效果,分分鐘鐘內就和諧地解決了。 太好了,你犯了一個錯誤, 我們能學到什么? 最近看到一篇公號文章。大意是說工作中的媽媽們不必太糾結于孩子跟每天陪伴他們最多的隔代人親,反而會疏遠自己。 雖然父母的陪伴時間短,卻是高效的陪伴。作者之所以得出這個結論的依據是,在管教孩子時,隔代人的手段比較單一:嘮叨、告狀、恐嚇之流,而媽媽們下班回到家,總能以四兩撥千斤的方式解決之前無法解決的僵局。 其中,作者舉的例子就是孩子不愿意刷牙,奶奶苦口婆心地勸說都毫無效果。這位媽媽靈機一動想起最近看過的跟牙齒有關的繪本,與孩子邊探討邊實踐中就順利地刷好了牙。 這恰恰就是我此刻想要表達的主旨。孩子會觀察生活中的一切,從觀察中得出自己的結論,并據此找到自己的行為方向。很多時候,直面管教無效時,我們就得換種方式,在制定和實施限制時要讓孩子參與進來。好的繪本也就順理成為家長與孩子行之有效的溝通橋梁。 借助繪本里的故事,認真地聆聽孩子們的讀后感,順勢把他們近期相關的小問題提出來,再聽聽他們怎么想?!墩婀芙獭分芯驮f過:“我們自己要學會,而且也要教孩子學會把犯錯誤看作一個讓人興奮的學習機會。要是我們能聽見一個大人對孩子這樣說話該多好:你犯了一個錯誤,太好了!我們從中可以學到什么?孩子的很多錯誤是因為我們沒有花時間訓練并鼓勵他們。我們常常激起孩子的反叛,而不是令人鼓舞的進步。” 把批評反轉為建設性的支持 在這套《不愛睡覺的睡美人》的八個故事里,主人公都是孩子們耳熟能詳的經典童話人物,比如灰姑娘、匹諾曹、睡美人、姜餅小子……但他們要么一改往日光輝形象,要么讓故事的走向完全逆轉。 比如姜餅小人,并沒有被狡猾的狐貍在水中央吃掉,它跑掉了。愛健身的狐貍決心帶領大家鍛煉身體再來一戰;睡美人雖然受到詛咒,但是她卻借助邪惡的預言美美地補上一覺,眼袋沒有了,因缺覺而導致的壞脾氣也一掃而光。 灰姑娘的水晶舞鞋,三個姐妹都能穿上。王子怎么能分辨出哪個才是自己的真命天女?——勤刷牙、牙齒潔白的那個,才是真公主! 作者腦洞大開、打破常規的敘述,讓我們在莞爾一笑后,也收獲了一種與孩子獨特的交流對話方式。從這個意義來看,這也是八本獎勵之書。告訴你怎么以獎勵的方式,去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曾有專家指出:孩子出現不良行為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鼓勵。鼓勵是教養孩子最重要的部分。 面對孩子那些頑固的不良習慣,任由自己情緒流淌,直接干預、發火、批評,顯然耗時耗力還無效。借助好的故事,好的示范,將批評反轉為建設性的支持,你會看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你也會收獲張弛有度、和平共處的親子關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