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講的這個時期,想必大家已經太過熟悉了,因為四大名著的原因,三國一直是大家愛討論的話題。糾結了好久,一是大家熟悉,二來這個時間段只有短短60年,但想到初衷既然是要串一下中國歷史,所以還是有必要為各位看官敘述一下。三國狹義上是220年曹丕逼東漢漢獻帝禪讓,建國曹魏,使東漢滅亡開始,廣義上是184年黃巾之亂開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這之前發生幾件歷史事件: 黃巾起義東漢末年,土地兼并十分嚴重,豪強地主勢力迅速膨脹。他們“館舍布于州郡,田畝連于方國”,擁有成千上萬的奴婢和徒附。廣大農民喪失土地之后,多數淪為豪強地主的依附農民。他們除了交納高額地租和服徭役外,人身也受地主支配,如充當家兵等,甚至跟隨主人遷徙。農民與地主階級處于尖銳的對立地位。 由于社會危機日益深重,廣大農民被迫奮起反抗。從安帝到靈帝的八十余年,見于記載的大小農民起義近百次。其中,如安帝時青州張伯路領導的流民起義,波及沿海九郡;順帝時廣陵張嬰領導的起義軍一萬多人,活動于徐、揚一帶達十幾年之久;桓帝時太山公孫舉領導起義軍,在青、兗、徐三州作戰,給官軍以沉重打擊。在南方和西北,還出現了漢族和少數族的聯合起義。不少農民起義的領袖自稱“皇帝”、“黑帝”、“無上將軍”、“真人”等,或建年號,或置百官,或則利用宗教為組織形式。此伏彼起,日益頻繁。當時民間曾流行一首歌謠:“小民發如韭,剪復生;頭如雞,割復鳴。吏不必可畏,民不必可輕!”黃巾起義正是在農民斗爭蓬勃開展的基礎上爆發的。 184年,太平道首領張角及兄弟張梁和張寶率信徒發起民變,史稱黃巾之亂,迅速發展到數百萬追隨者,引起全國性的戰亂 董卓亂政公元188年漢靈帝駕崩,外戚與宦官的斗爭再次出現。宦官蹇碩等意圖殺害外戚大將軍何進,改立太子劉辯的弟弟陳留王劉協,然而失敗。漢少帝劉辯順利繼立后,何進又與袁紹等士大夫企圖去除以張讓為首的十常侍及其他宦官。何進令涼州董卓、并州丁原帶兵增援。誰料宦官們先發制人,在董卓軍到達洛陽前殺死何進。而袁紹則以為何進報仇為名率軍入宮,殺死十常侍等宦官兩千多人。雖然困擾東漢上百年的外戚與宦官之爭就此終結,卻也方便了率軍入都城的董卓順勢奪取朝政大權。 董卓為了奪權,開始鏟除反對者,手段殘暴,引起了諸多不滿。他指使呂布殺死掌管都城禁衛的丁原奪得其軍隊,袁紹及曹操等原先掌握過兵權的將領紛紛逃離首都洛陽。最后董卓廢除并殺死了漢少帝,改立劉協為帝,史稱漢獻帝,至此董卓完全掌握了朝廷。 群雄割據東漢末年各勢力分布 三國形成 208年,曹操統一北方后,乘劉表病死之赤壁之戰機率大軍南下,其子劉琮向曹操投降,劉備離開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軍追上擊敗,逃至夏口。此時魯肅到備處探聽情況,劉備也派諸葛亮出使江東,雙方結盟,共抗曹軍。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大敗曹軍于赤壁,曹軍退回北方后,平定馬超、韓遂西北聯軍,統一北方。促使形成三國鼎立局面。孫權、劉備雙方也開始各自爭奪荊州。劉備成功逼降荊南四郡;而孫權部將周瑜也向荊州南郡發兵成功將西北一帶收為領地。211年,劉備率部進入益州,逐步占據了原來劉璋的地盤。219年,劉備從曹軍手中奪得漢中,關羽也向曹軍發起進攻,但是孫權遣呂蒙襲殺關羽。之后不久,在諸葛亮、孫權的努力下蜀漢、東吳恢復結盟關系,共抗曹魏,至此,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南北之間雖然還常有戰事發生,有時規模還比較大,但是總的說來,力量大體平衡,鼎足之勢維持了四十余年之久。 三國鼎立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延續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魏蜀吳三國行政區
三國人物志 曹魏
東吳
蜀漢
三國戰役
|
|
來自: 金色年華554 > 《中國通史之筆記,帝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