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 為內心的至純與寧靜,是不緊不慢,無驕無躁的內在境界。 “和”, 是身與心的協調統一,是一種良靜而美好的狀態。 平和,是虛懷若谷的謙遜。這樣的人,自然雅致。 在紅塵俗世中,多數人并不覺得輕松。生計的奔波,人事的瑣碎,交織成了生活。 熙攘間,我們忘記了初始的面目。 車水馬龍,穿梭著行人往來,看著彼時陌生的臉。 沉落入無底深淵,游蕩于欲望的泥淖,深一腳,淺一腳。 于是,平和在安謐里發酵成滴滴清淚,在寧靜沉默中匯聚成淡淡的情愫。沁入心脾,心神俱安。 不如把自己放平和,與思想的生靈交流,聽取內心深處的呼喚。 唐代詩人劉禹錫說: “長恨人生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 鮑爾吉·原野在《平和》中也寫道: “平和作為一種心境,胸中印有松風水月,花香與鳥鳴會很自然地涌入心間。” 身外之物何須執著,言外之意不必猜忌,循著無意無心而為之,浪蕩而無羈絆。 再清靜的心靈,也會有欲望;再豁達的心胸,也會有凄涼。 不切實際的欲望是永遠填不滿的。 無止境地貪求外物,只能使人迷途,使人發狂,煩惱一生,然后丟失平和的心。 以和待人,無論在什么位置,無論什么處境,總能找到快樂的理由、快樂的方式。 擁有一顆平和的心,就擁有了快樂的本質。 然后你會發現,平和原來是這般的步履輕盈,得天應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