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師、各位同道: 大家好!我今天要與大家交流的內容是:東垣清暑益氣湯臨床運用。 李東垣的清暑益氣湯出自《脾胃論》卷中,《長夏濕熱胃困尤甚用清暑益氣湯論》這篇醫論中。原著中李東垣對該方的組方思想有如下的論述: 《內經》曰:陽氣者,衛外而為固也。炅則氣泄。今暑邪干衛,故身熱自汗,以黃芪甘溫補之為君,人參、橘皮、當歸、甘草甘微溫,補中益氣為臣;蒼術、白術、澤瀉滲利而除濕;升麻、葛根甘苦平,善解肌熱,又以風勝濕也。濕勝則食不消而作痞滿,故炒曲甘辛,青皮辛溫,消食快氣。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故以黃柏苦辛寒,借甘味泄熱補水。虛者滋其化源,以人參、麥冬、五味子酸甘微寒,救天暑之傷于庚金為佐,名曰清暑益氣湯。 這是一個脾虛體質受暑熱、暑濕出現發熱、自汗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個治法。東垣以藥物性味為基礎,針對病機對清暑益氣湯的組方思想進行的一個闡發。 我個人的理解 東垣的清暑益氣湯,是針對氣陰兩虛夾有濕熱的病機而設立的一個處方。 以黃芪、人參、白術、甘草補中益氣,當歸和脾營;以麥冬、五味子與人參合成生脈散補肺的氣陰兩虛。以上補益藥物補脾土生肺金,補肺金生腎水。 脾虛中氣不足則升發無力,故用升麻、葛根上輸于肺,并布散氣、津于肌肉和皮毛。肺為水之上源,肺金欲生腎水,必須依賴三焦通暢。 而此方針對的病機是兼有濕熱的,所以此方還有一組藥物是祛濕熱。 濕熱之邪的治法,必條暢三焦,所以升麻、葛根不僅在此方中升陽,且有開宣肺氣的作用,治在上焦;蒼術、陳皮取平胃散方義,燥濕運脾。神曲、青皮消食快氣,兼能祛濕降胃氣。 以上藥物斡旋于中焦祛濕。黃柏入下焦,苦能燥濕,寒能清熱,澤瀉淡滲利尿,引小便從下焦而出,即所謂“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這一組藥物宣上、燥中、滲下,使濕熱分消走泄,三焦通暢,從而讓五味子能引肺胃之氣下降而生腎水,填于下焦。所以此方具有清暑益氣、除濕健脾的功效。 常見癥狀如:身熱頭痛,口渴自汗,神疲乏力,兩腳痿軟,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苔膩脈虛等癥狀。 但是如果我們理解該方是治療氣陰兩虛、兼有濕熱的病證,不論是外感時病還是內傷雜病,把握好這個病機,就能治療多種復雜的疾病。
另外 還有一個為大家所熟知的清暑益氣湯,出自王孟英的《溫熱經緯》。 由西洋參、石斛、麥冬、黃連、竹葉、荷梗、知母、粳米、西瓜翠衣、甘草等藥組成。此方具有清暑益氣、養陰生津的作用。 常見癥狀如身熱多汗,口渴心煩、小便短赤、精神不振,舌紅少苔,脈虛數。 此方偏重于治療陰虛有熱,而東垣的清暑益氣湯偏重于治療脾虛有濕。兩方的共同點是都能清暑益氣,即都有補氣養陰的作用。 臨床使用 我臨床使用李東垣的清暑益氣湯,注意把握的使用指征是:見口干、汗多、疲倦三個癥狀,舌苔薄膩偏干。 需要注意的是: 這個湯證的舌質不一定都是色紅的,因為脾虛是這個湯證的發病內因,所以舌質淡或淡紅,臨床上都是可見的。清暑益氣湯證的脈象,也不一定如教材上所說的虛脈。因為這個湯證兼有濕熱,而濕熱之病,脈無定體,所以單純從脈象去確定是否該用這個處方,就容易用錯。 按我使用該方的體會: 脈虛確實可見,脈沉細、弦滑、濡滑、洪大都可見,所以不能拘泥于脈象。 從體質而言,體型瘦長的木火體質,容易偏于陰虛,有更多使用該方的機會。所以這個處方的正確運用,最重要的是分析體質、四診合參、總體判斷是否屬于氣陰兩虛,夾有濕熱。 未完待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