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哥告訴你, 當(dāng)年最講人情的東西是怎么消失的? 先看一介大片,一睹為快↑↑↑ 1700℃的高溫 對音調(diào)的感知 對力度的把握 對日夜的堅守 一只銅鑼,千萬人心 銅鑼一響,人心齊聚 「人情最暖不過:一家有事大家?guī)汀?/p> 對于銅鑼,我們的回憶是有聲音的: 戲臺上,銅鑼鏘鏘陣陣急轉(zhuǎn), 便要開始唱大戲了; 天氣晴朗,一陣鑼鼓喧天鞭炮齊鳴, 定是有人辦喜事; 夜深人靜,街上響起幾聲促的鑼聲: 天干物燥,小心火燭。 銅鑼響,人心齊。 只要銅鑼一響,人們就紛紛而出,即便隔著山頭隔著河流,都會放下手里的活兒,理由簡單:一家有事大家?guī)汀?/p> 「你只身闖蕩,它等你有天還鄉(xiāng)」 它就像一個信號,貫穿了中國人的回憶,在城市也在鄉(xiāng)村。那些“鏘鏘”的響聲,迎來送往世間深淺不一的人情,有喜怒哀樂,有迎新送舊,同喜也同悲。 我們一生都在離開,從家到異鄉(xiāng),從孩童到青年,從獨身到成家,從出生到死亡,隨著時間,一步一步走向新的世界,順便把人情味也沖個淡。 土氣成為罵人的詞, 鄉(xiāng),也不再是榮歸故里的去處。 但在耒陽壇下,有許多人,他們從不離開,與寂寞為伍,鍛打一只只銅鑼。 銅鑼一聲,響徹1700年 「鄉(xiāng)音不死,總要有人聆聽」 耒陽壇下的銅鑼,至今有1700年的歷史。羅冬元,銅鑼世家第六代傳人,從15歲開始做銅鑼,已經(jīng)有50多年的經(jīng)驗。 年輕時候的羅冬元,也想過出去闖一番事業(yè),但不舍祖宗傳下來的手藝,還是留在壇下這片老廠房,既可以謀生養(yǎng)活一家,也希望能把技藝流傳。 在他的記憶里,有銅鑼的地方,就有滾龍燈、打獅子、唱戲、祭拜等,它不僅僅是一樣器具,還聚集著人情、人心。 當(dāng)聯(lián)結(jié)情感的東西不再,那這種感情必定也會變淡、甚至消失。 「千錘萬打,方能一錘定音」 但幾乎沒有年輕人愿意留下來,做這份費力氣費腦子的工作。 即便工業(yè)越來越發(fā)達(dá),但銅鑼生產(chǎn)還是依靠大量的人工,從選料、配料、熔銅、制肧、鍛打、剪邊、成形、拋光到定音,最少都要學(xué)個2年。 每天對著一堆金屬,銅不能多錫不能少,溫度要掌握好在1700℃,鍛打時銅片太紅了會裂開,不紅也會裂開,至于具體要哪種程度,全靠經(jīng)驗來感覺。 1700℃的室溫, 對音調(diào)的感知, 對力度的把握, 對日夜的堅守, 哪里有中國人, 哪里就有銅鑼。 但在這里,與世無爭,餓了就吃飯,渴了就喝水,天黑了就下班,淅瀝的雨聲里,有種冗長的靜默。 淡的不僅是人情,還有你 少一弦亦歌,少一鑼無樂。 銅鑼不會消失,消失的是我們。 「熱鬧的是回憶,眼前只有疏離」 逢年過節(jié),還是會聽見銅鑼的聲音,也只是好奇片刻,而后若無其事地走開。 腦海里是滿樹紅透的甜棗子,滿天飄香的桂花,張燈結(jié)彩,每個人都笑意盈盈。 眼前卻是車水馬龍,冰冷的高大建筑,神情冷漠的行人,土地還是那片土地,但只剩孤立無援。 即便過節(jié),也只是換個地方玩手機、打麻將;即便早晚相見,亦不過是眼熟的陌生人。似乎不需要熱心,不需要捧著一片赤誠從四處趕來,無所謂人情。 ![]() 「你說人心涼薄,你也真心不再」 路遇老人求助,匆匆跑開,怕是碰瓷; 久未聯(lián)系的同學(xué),一個招呼,怕是騙錢; 友人不幸落魄,你輕輕一句:我們不熟; 今日長笑晏晏推心置腹,明日便可刀劍相向。 你埋怨人情如紙張張薄, 反反復(fù)復(fù)是人心, 但你又付出幾分真心? 你多久沒有以小跑著,去迎接一個人的那種快樂了? ![]() 夜間悄悄話 什么時候你會覺得人情冷淡? 你一直玩錯了! 為什么不用去九寨溝的錢,去這里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