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祖《道德經》釋義 興南子點校
知雄守雌章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智不割。
此章何意?要人守道,分理陰陽。 何為“知其雄,守其雌”?雄是陰中陽生,雌乃先天一氣。知而不采,謂之“知其雄”;守而自來,謂之“守其雌”。何為“為天下溪”?分理陰陽,則天下柔和,溪乃淳也,天下淳,陰陽自然分理。天下,指一身而言,一身無為,常德不離。德者道也,人本清虛,清虛陰升,清虛陽降,陰升陽降,其德乃長,真常不離,反與嬰兒同體。嬰兒者,氣未定,五臟未全,皆虛空也。 人能無五臟者,方能“知其白”而“守其黑”也,以嬰兒為天下抱道之式。人能如嬰兒,觸物不著,見境無情,“為天下式”者,真常之德無差忒矣。道得淳化,反歸于無極,而合太虛之無為,知其白,不若守黑,白能易染,而黑無著,靜到白時,如月返晦,到晦時,收斂之象也。 “知其榮”,榮則有害,不如常守其辱,辱心一存,萬事無不可作。“為天下谷”,谷者,虛其中。一身常能虛中,“為天下谷”,此之謂也。 “常德乃足”,中能常白,其道常存,道存,而反歸于樸,樸者,全完之器。樸散而成器,散者分其樸,而圣人用之,圣人能守中精一,則純一而不雜,為天下管轄,統天下之民歸于一國,聚萬成一,淳化無為之國,分理陰陽,五行之造化,歸于一統,則大之而不割也。一身純陽,分理陰陽,其煉而成體,豈能割乎?知雄守雌,以柔治剛之意也。太上教人,無為化淳,聽生化之自然,不假勉強也。 將欲取天下章 第二十九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呂本無此句)凡(通行本作“夫”)物或行或隨;或呴或吹;或強或羸(呂本作“嬴”,有誤);或載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此章是教人無為,法天行事,絲毫不掛底意思。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天下者,一身也;取者,修也;為者,無為之道也。人若修身,必本于無為,諸事若不造作,則不能成。惟道不然,將欲修身,必本于清靜自然之道。如今世人,若不些小言一二著,長笑而逝矣。“吾見其不得已”也,天下神器,何嘗有為?以湛然常寂,聽其自然生化,隨機靜動,故不可為也。有為必敗于性,有著必失于命,不為不著,性命常存。凡先天炁生,聽其隨行,內應于響,外應于吹,出入自由,不待勉強而羸也。若有微意,非太上至玄之道,亦非不壞真空長生之道也。或載或隳,若修清靜,隨其左沖右沖,上旋下繞,待其中千穴萬竅,忽然一旦豁然貫通,方得根深蒂固,載值(植)于中宮,無隳無豫,是以圣人修身,必先去甚而無妄心,去奢而無繁華之心,去泰而無勝心。心既無而一身無不自然,合太上傳道之本心,同太虛而歸真空,無為真空,安得不取天下乎? 呴 xǔ 慢慢呼氣 隳 huī 毀壞;崩毀 以道佐人章 第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善者果而矣(通行本作“已”) ,不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呂本作“勿”,有誤)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此章清靜無為,不加造作,造作早已。
以至道佐人主者,不言為道,道之渺矣。清靜即是至道,以清靜之道,治伏我心。我心治伏,人主安矣。不以兵用天下,兵者,雜氣運行,如一國之主,亂行不道,不得已而用兵,用兵必有勝敗,其國必亡。如人修身,必先治心,心馳不一,運行雜氣,或長或短,見功速而成者少,其身早已。 “其事好還”,還者是造作之顛倒,殊不知師之所處,禾麥盡盡,民豈生焉?如人之雜氣所止之處,血肉凝聚,病則生焉,就如荊棘者然,與至道毫無關系,故善者不敢用強。在上者,施無為之化;在下者,聽其自然歸伏。如善者,心心清靜,不待勉強,其氣自生清靜果矣,而勿矜夸,無為果矣。荊棘不生而勿剪伐,自然果矣,而勿用強。 “果而不得已”,乃清靜中一點真氣,至道本來,連一點都是多了底,勿強于道,是謂真道。用強于道,是為不道。不道者,安得不早已乎?此乃太上教人,無為修道,以有為之說戒之。 夫佳兵者章 第三十一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是以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乃(通行本作“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也。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兇事尚右。是以偏將軍處(通行本作“居”)左,正將軍處右(通行本作“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眾多(通行本作“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此章用淳不用強,用和不用剛,用氣不用意,有意為強兵,故不祥。 “夫佳兵者”,溫良柔和;佳兵者兇,善用者吉。善用者,靜后用之;不善用者,開首用之。“物或惡之”,而不致,故有道者,不先動,故不處。是以修道君子,處其靜而貴左。不靜者,處其動而貴右,先意故不祥,不祥亦有氣至,乃勉強采來谷氣,謂之“不祥之器”,非修道之君子。 靜后動者氣,不得已而開導初進之人,故以下乘教人,取后天而得效也,只快于一時,久則必敗。能恬淡清靜,自然之功,謂之虛無至道。茍有微意而不美,而美之者,入一境,殺一境,得一理,忘一理。不殺不忘,謂之佳兵。 靜中動者,副將軍之謂也。居左而不兇,乃無意焉。動中動者,正將軍之謂也。居其右而不結,用意取也。惟精惟一,清虛而得天機,謂之性;厥終厥始,有動而得地機,謂之命。性定命生,從此而生泣,知命方知命難,因兵有斷殺之志,故一戰得勝,言其心切意專也。茍有二念則不得,是以喪禮教之。 不有殺人心,不可以入道;不有鐵石心,不可以求真。言其可教則教,不可則止。是以太上教人,如此,用靜,不用動;用意,不用意,不用氣(意思是“用意在有意與無意之間”);用氣,立性而后命。以佳兵譬之,柔和治之,虛無修之,靜動得之,空空成之,所以有兵而不用。兵有勝敗,故不祥,教人體此而修者也。 道常無名章 第三十二
道常無名樸。樸雖小,天下莫敢(通行本作“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也。
此章乃無人我,自得意思。 道以混沌無名,常住真靜,與太虛同體,不言不動,謂之“道常無名”。 樸者,性也,大而通徹天地,細而入于微塵,雖小,天下不敢臣。臣者,氣也,性定氣凝,謂之“不敢臣”。“侯王(若)能自守”,侯王者,心也,心空神靈,若果能如此守者,萬物將自賓服。萬物者,諸經脈絡是也,能定而守靈,經絡再無不賓者也。 總歸大竅,一片光明,天地自然相合,下升上降,天地合一,甘露二氣而生,混合于中,到此光景,人莫之令。人者,靈中微意是也。到混沌時,有人不知其人,而自然定均,定均時始制有名,“定而后能慮”是也。 名既有之,不要妄貪。“夫亦將知止”,知止則有定,期而漸進者也。能知止,所以不殆,譬言道,天下莫不有之,無物不有道,凡天下萬物,以無為者亨,以有為者谷。至弱者,水也;川流者,水也。水之不息,猶天地萬物,不可須臾離道者也,謂之“猶川谷之于江海也”。 知人者智章 第三十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此章教人內省自(己)意思,不馳于外而守真靈,脫解無用之軀,與天地同久也。 “知人者智”,明哲于外,非我之本分。“自知者明”,守自己之靈,虛中生白,光灼天地,自知其有,默默自得,而為之明。 “勝人者有力”,不可以力勝人,以虛無至道勝人。力者,內光也。勝已者,自勝之中和,充塞于天地,與太虛同體者也。強,內光之充塞,含容于我。 知足者,知瑩白之光芒,無處不周遍,虛虛于中,守有于內,而不妄求,謂之知足。富者,滿其體一氣豁和,含光于中。強行者,有志堅其心,固其意,忘其形,存其虛,守其有,以待功成也。能常守真靜,守其中,而不知其所,其道恒而天地交泰,陰陽合抱于中,恒常不二,如此,豈不能久乎? 道成而軀丟,光融而性存,雖死于世,而我實不死也。死則死矣,假形骸雖死,而不亡,與天地同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陰陽合其道,與混沌同其體,道存而性融,形亡而光結,故壽而不死,無中下手,虛中能有,有中返空,性命合一,靈性常存,清光融融,謂之“死而不亡”,常存于天地之外,包羅于萬象中,空空洞洞,其真常靈,其道常存,真常至道,謂之不亡而壽。
大道汎兮章 第三十四章
大道汎(fàn 同“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愛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于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此章是教人歸于大竅,而不著底意思。 大道,是虛無至玄至妙之道,無物不有,無處不到,謂之“汎兮”。一靜之后,遍體皆空,無有障隔,此乃汎也。左之右之,無不通之,無不靈之,節節相通,竅竅光明,謂之“其可左右”。 萬物,諸經絡也。心空、意無,萬物無不恃之以生,熔成一片,內外光灼,雖無心于萬物,萬物自然生之而不辭,常無雜意。可著可名者,雖道大而不見其大,入于微末,而于小焉;一氣熔成,萬物無所不歸,若無主焉;諸氣自然合一,若無主宰,而主宰存焉。此乃性中命也。 性中得命,若可名于大;大道至微,實無所大,而大存焉。是以圣人修道,默默而不障,隱潛而不見,道雖大,而始終不為其大,故能虛無以合道,默默以合天地,隱潛以合陰陽。成汎汎兮,合其至道之大而入于渺渺之天,怳忽(恍惚)存亡之間耳,故能成其大。 執大象章第三十五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言(通行本作“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可聞(通行本作“不足”),用之不可既(通行本作“不足”)。
此章是教人不著底意思。 “象”字,是有著而歸實,大象是不著而歸空。象本于中,守中而小;大象本于形,無形而空。本于中者害,空于形者不害。“執大象 ”,忘形合虛,空中、空形,四大皆為一竅,使我之神,清虛而合至道,任往來而不害。 天下者,身也,身為天下,是普天之下,無物不載,無處不有,任日月之照臨空洞之乾坤,往往而不害。如人之身,空其形,絕其欲,清虛其神,默默于大竅,混沌于陰陽,不知有人,亦不知有我,故往往而不害。不害,安于神;不害,平和其氣;不害,交泰于性命。安于神,平和其氣;不害,交泰于性命,皆歸于虛,虛中生有。 樂與餌,是先天之真炁,聚而成樂,凝而為餌,如過客之往來,無定止之地,任來則來,任往而往,天下任其周旋。待通身經絡,靈通而合一,如是為丹,性中見命者是也。 無可以言道,道之出言,其無味,無味而自知其味。無可以耳聞,聽之不可聞,不聞之中,而自聞也;無可以目視,視之不可見,不見之中,而自見也;無可以著用,不用之中,而自用也。故不可見,不可聞,不可既者,言其道理精粹,無不貫通,成天地之大竅,而合容乎至道,虛虛實實,無無有有,皆一其氣耳,此謂“執大象”,而“天下往,往而不害”者此也。 歸中不中,忘形忘虛,昏昏默默,為一天地,混合陰陽,打成一個錦繡乾坤。天地壞而我不壞,天地崩而我不崩,皆因不害一炁之至道,不見而見,不聞而聞,不用而用,如過客之行止,不著于中也,聽其自然而已。 者(這)個才為“執大象”,后學如此,方能了得生命,故天下而不害也,安平泰之至道也。如此至道,不可見聞,亦“不可既” 也,此之謂也。 將欲噏之章 第三十六章
將欲噏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奪(有本作“取”) 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此章是盜天地之真一,陰鼎陽爐,剛火柔用,自知其密,純粹精微底意思。 “將欲”二字,將盡而未盡時候,未得先天之初,欲深息聚氣,時含太和而噏(同“翕 ”)之,噏,合聚也,將欲合聚真一,必先張侈于外,張侈定而后噏,保合太和,含弘萬象,混一而成,必先屬身心。 身心定,而后含光內照,則真一之炁疆(同“ 強”),炁充足,然后以和柔之,“將欲弱之”,必先待噏而強之之后,然后充滿,方才以和制之,使其純一不雜,含太和柔之,是二、八月之候也,卯、酉之時也,無寒無暑,充和一炁,謂之弱也,得之矣。 從有中而返無,欲廢之矣。將欲廢之先,必先興起于中,充滿四處,而后以和廢之。廢底是有質無形之物,不但要煉去有形底,連是質底(的)要盡煉去之,而成光,炫灼于內,恐光散去,而欲奪之,必先興之以和。將欲奪之之先,以和而合天之化機,噏而聚合于一處,從中起于上,從上見于空,如魚潛于淵一般,溫溫一性,包裹命根,虛見天心,謂之“魚不可脫于淵”。 “國之利器”,是疆(強)也;國之利氣,是明也;國之利器,是剛也;國之利氣,是微也。明明能以柔制剛,微則能以弱制疆。不明不微,為國之器;明也微也,為國之氣。剛疆故多利,利則有害于身;柔弱亦多利,利則有益于己。剛疆之利,不公多害;柔弱之利,和平多益。 只自知也,自明也,入于玄,知不知為知,明不明為明。己之不知不明,安能示與人,入于湛寂,合于真靜?如此之微,如此之妙,玄之又玄,可以示人乎?故不可以示人。
——————
翕 xī 合,聚,和順:翕動。翕張(一合一開) 道常無為章 第三十七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此章從無而有,有得還丹,丹成光生,以靜而進,從有而守,不欲之謂也。大道常以混元為體,以無名為用。道常無為,無中生有,未嘗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要王侯守之,王侯,靈也,真靈若能存,萬物從無中而生有,靜中而自化,靜極將自化,不靜不能生,安得自化?靜極,極之至,于中方生,生后自化,化而能鎮,是我虛中,一點靈慧,守起來去,聽其自然。以無名之樸,樸是欲也。不欲靜生,靜中萬物萌,萬物從靜中萌,從無中生,從虛中化,化而斷欲。斷欲以無名之樸鎮之,鎮之光生,鎮之慧出,鎮之虛靈。 “無名之樸,亦將不欲”,此句是申明無名之樸意思。無名之樸,亦是不欲,何為“不欲”?不欲以靜,不欲即無為,不欲即王侯能守,不欲即萬物化,不欲即鎮之,不欲即無名之樸,雖不欲,無靜而不能。先以不欲靜之,靜之極,欲不能生;靜之至,欲不能萌。靜之至極,方為不欲。靜從不欲靜,不欲亦從靜,不欲入于虛空中,虛則有中,空則實,空其虛中,則“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而合天,而合道。靜而符天之虛空,化而符天之日月,鎮而符天之不動。隨氣之運行,聽陰陽之樞機,天能靜,成亦能之。靜乃道之根,化乃道之苗。道之根苗,聽其自然,無不合道,無不合天。天道既合,大道成矣,謂之“天下將自正”。 素解曰:虛名是道,不動不生是無名,真心見是王侯,諸經絡是萬物,經絡諸氣會合于中,是自化。真心了了,不動不生,聽其自然,是鎮之入于虛靜之湛寂,是無名之樸,亦是不欲。形乃天下也,虛中有物,物化而空,謂之自正。外無其形,內無其心,欲斷意絕,冥冥窈窈,入于慧光之中,充滿乎天地,彌滿于世界,皆成一片光華,性中得命,命含性空,才叫做天地將自正。大道歸于無名,返于混沌,入于無極,而合太清,此章之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