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應該停留在茶與器的小物件上,也注重于環境的配合,也就是茶室空間。 茶室乃是絕對的“空”,其中的擺設,只是符合某種暫時性的美感情懷。所有的對象,都是為了增添與主題應和的美感,而刻意挑選與安置的,只有在某些特定的場合下,才會加入一些別有用意的藝術作品。 茶室,望文生義且又名副其實地,不過就是一間小房間,甚至只是一座小草屋。就其材質特性無法持久,目的也只是建來盛載一時涌現的詩意而言,茶室不啻是間“時興之所”。 茶室必須依循某種個別特定的品味來建造,乃是在遵照一項重要的藝術原則:若要淋漓盡致地賞玩藝術,就必定得真誠面對此刻的生活與生命。 這并非是說無需考慮將來人們的觀感,而是應當更試著去享受當下;這也不是在說無需尊重過去留下的作品,而是應該試著將前人的果實融入自己的胸懷中。盲從于傳統與公式,只會禁錮建筑藝術中個體性的展現。 明代茶藝家馮可賓的《茶箋·茶宜》中,對品茶提出了十三宜:無事、佳客、幽坐、吟詠、揮翰、徜徉、睡起、宿醒、清供、精舍、會心、賞覽、文童。 擁有一個精舍、茶角落,是一個靈魂的落腳點,因為固定嫻靜,所以心安。愛茶之人,坐定在茶席茶角落里,便是一個最直實的自己。 如有歲月時光可停留,在一窗口,一樹下,是不是不由地會發發呆? 如能擁有自己的茶空間小角落,或尋得一心意小茶館,隨意翻翻、閑閑的坐著,淡煙細水、竹簾隔燕、月移花影、冬日暖陽、紅泥小火爐...是不是就想這么默默的,讓茶浸潤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追一點時光里的輕松與從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