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宜興,江南一座富庶的小城,古稱“荊溪”、“陽羨”,位于今江蘇南部太湖之濱。此地塊為古生代泥盆系,距今約為三億五千萬年,而宜興丁蜀鎮的黃龍山位于江南古陸邊緣,由長期的地理結構和生態變遷,形成沉積型粘土頁巖。現今從地貌上也可以看出,丁蜀鎮處在浙江北部的天目山、莫干山向北延伸的余脈上,是長江三角洲的交接地帶,而正是這一帶蘊藏著豐富的陶土資源。所以,此地塊于新石器時代就開始產陶,屬馬家窯文化一脈。當然,從明代(真正意義的紫砂文化興起之時)至今,最早、最正宗的、最優的泥料都源自宜興黃龍山(趙莊和小煤窯朱泥除外),黃龍山以它獨特的礦層泥料成為了紫砂藝術的正源之地。 2. 紫砂泥的特點 紫砂泥被稱作“巖中泥”,但按它剛開采出來的性狀來看,它應屬于礦體,是很堅硬的巖石,并非泥狀,它深藏于黃石巖下,夾雜在夾泥(市場中的一些非正宗紫砂壺便是用夾泥所制)礦中,呈帶狀分布。    紫砂礦料被開采后,要露天堆放,雨水浸透,風化數月,然后會自行潰散成黃豆大小顆粒,這時再經人工碾壓研磨、篩網篩選,后加水拌勻和成濕泥塊存放。到此階段,紫砂泥稱為“生泥”。生泥是不能直接用來制壺的,工藝師在制壺前需要將生泥用木槌反復捶打數十次將其中的空氣壓擠干凈后方可制壺,這時的紫砂泥被稱為“熟泥”。如今大多數紫砂泥已不用老法捶打練制,已改為較為先進高效的真空練泥機進行練制。 從礦物學的角度來看,紫砂泥料本身就屬于夾泥,和其他陶土一樣含氧化硅、氧化鋁、氧化鐵、氧化鈣、氧化錳、氧化鎂、氧化鉀及石英、云母等一些顆粒物質,但在組合比例和顆粒構成上它與一般陶土卻有著天然的差別。 紫砂泥經燒成后,由于含上述所講的顆粒物質,便會形成重要的雙重氣孔結構(即閉合氣孔和鏈式氣孔),這種結構使紫砂具備透氣不透水的優良特性,這些氣孔群的氣孔密集,有較強的吸咐力。另外,紫砂礦里面的云母跟礦土燒制后會產生一種叫莫來石的礦物質,所以紫砂壺的抗爆性很強,冷熱水急沖急進也不會開裂。 紫砂泥料里富含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這些元素不但對人體有益,而且還能起到電質反應,具有抑菌滅菌的功效,加上紫砂的雙重氣孔結構保證了良好的通風性,所以用紫砂器泡茶不奪味,無熟湯氣,茶葉不變色,暑夏隔夜也不會餿。 紫砂泥料還富含礦物油性,長時間使用便會顯現溫潤古雅的色澤,這也是紫砂泥料在感觀上區別于其它陶土成品的重要特征之一,幾百年來文人雅客們也為此如癡如醉。 3.品種分類: 紫砂泥的品種按大類可分為紫泥、本山綠泥(也稱緞泥)、紅泥(其中包括朱泥和紅泥)三大類,除此之外還有墨綠泥、黑泥等人工創新的品種。 紫泥: 紫泥產于丁蜀鎮黃龍山,深藏在黃石巖下,夾雜在夾泥的礦層中,成帶狀分布,根據其粘性、純度、硬度、成色等標準分為好幾種,有清水泥(市場上比較受追捧的底槽清實際上也是一種極為優質的清水泥)、紫泥、紅棕泥及近些年新開采出來的紅皮龍和降坡泥。 本山綠泥: 本山綠泥也產于丁蜀鎮黃龍山,他是紫泥層的夾脂,故也稱“泥中泥”。 由于本山礦藏的泥土是與其它泥相互夾雜在一起的,所以開挖出來常常帶有其它顏色的泥料。早期的本山綠泥也是因出礦就已經有綠泥和紫泥相混,比例也沒有嚴格標準,導致其色澤必然無法一致,燒造以后就會呈好幾種米黃色,顏色有偏黃一點的,有偏紅一點的,有偏青一點的,也有偏灰一點的。 紅泥: 紅泥分普通紅泥和朱泥二類。 紅泥是紫砂泥料里的普通泥料,沙質感較強,整體屬性與紫泥相像,燒造收縮比也與紫泥差不多,最多不會超過15%,燒成后顏色呈光潔明亮的紅,有些也會略微泛一點橙色。 而朱泥礦料實際上是石黃石,呈卵狀,外殼鐵質褐黃色,中核似雞蛋黃,粉狀細膩,含鐵量極高,是一種極精細的嫩泥,無沙性,無陶土的性質,可塑性很差,基本無法用純朱泥制成器具,只有摻入其它砂質泥料方可制器。燒造收縮比也極大,在20%——50%(所以其成品率很低),燒成后呈暗紅色或朱紅色,紅中泛桔色、黃色光。 朱泥產地除了宜興黃龍山,還有宜興趙莊、宜興任墅小煤窯兩處。其中黃龍山朱泥和趙莊朱泥可以通過200目濾布,小煤窯可通過400目以上濾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