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十六年(1659年)十二月,諭禮部“前明崇禎帝勵精圖治十有七年,不幸寇亂國亡,身殉社稷。考其生平,無甚失德。遘茲厄運,殊堪矜恨。宜加謚號,以敦實行。今謚為莊烈愍皇帝。爾部即遵諭行。” 雍正四年(1726年)二月壬申,頒賜在京各衙門御書匾額:吏部曰《公正持衡》,戶部曰《九式經邦》,禮部曰《寅清贊化》,兵部曰《整肅中樞》,工部曰《敬飭百工》,刑部曰《明刑弼教》。 其余各衙署御書匾額為:宗人府曰《敦崇孝弟》,內務府曰《職思總理》,,鑾儀衛曰《恪恭輿衛》,通政司曰《慎司喉舌》,大理寺曰《執法持平》,理藩院曰《宣化遐方》,提督九門步軍統領衙門曰《風清輦轂》,太常寺曰《祗肅明禋》,太仆寺曰《勤字天育》,光祿寺曰《敬慎有節》,國子監曰《文行忠信》,鴻臚寺曰《肅贊朝儀》,欽天監曰《奉時敬授》,順天府曰《肅清畿甸》,倉場總督衙門曰《慎儲九谷》。
各部衙門廨舍合成分布示意圖 六部衙署廨舍設置: 六部衙署基本上是四進院落建筑,大門三間帶有“八字”影壁,大門對大堂迎面有畫云的屏風。二門外有吏胥值房,二門內周圍三面廡房,正面甬道直通大堂,大堂兩側各有南北配房三間。第四進后堂五間,南北配房各三間。東西中軸線兩側各有跨院數進,下設司署各有辦公用房、倉庫和各種用房等。 衙署大門外兩側的石獅也有森嚴的等級制度,石獅設置應該是左雌右雄。雄獅左爪下踏一個球為“獅子滾繡球”,表示統一環宇和王權至高無上。雌獅右爪下踏一個小獅子,表示“少師太保”象征子嗣昌盛,繼往開來。根據獅子頭上的“卷毛疙瘩”可以分出衙署的等級。凡一品官員署衙和府邸,石獅子頭上前額有十三顆“卷毛疙瘩”稱“十三太保”,每降一品則減少一顆。七品以下署衙大門前不得擺放石獅子。 據《欽定日下舊聞考》(清·于敏中等著)卷六十三官署中對六部描述記載: “六部公廨,其在元代者閱時既久,罕詳其處。春明夢余錄謂貢院為元之禮部,太仆寺為元之兵部,殆亦相傳云爾。明永樂時,吏、戶、兵、工四部及鴻臚寺、欽天監、太醫院諸署仍舊官舍為之,散處無序。正統七年,始各以行列方位,次第改建,本朝多因其舊焉。詳見各條下。”
吏部:“吏部在皇城東宗人府之南。設尚書滿漢各一,伺郎滿漢各二,文選、考功、驗封、稽勛清吏四司,各設滿漢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司務廳一。…… 【增】吏部署,明永樂十八年建,國朝仍其舊址。大堂西向,左司務廳,右土地祠。其南為文選、稽勛二司,北為考功、驗封二司。又稽俸廳、督促所皆在其右。…紫藤花二株,其一在少宰右署中,…其一在司廳左署中。…吳寬手植藤今在穿堂之右,屋三楹曰藤花廳,乃吏部長官治事之所。…吏部有水鏡堂,…吏部有許公祠,在文選司。…吏部后堂有明碑二,…。”
戶部:“戶部在吏部南。設尚書滿漢各一,伺郎滿漢各二,江南、浙江、江西、福建、湖廣、山東、山西、河南、陜西、四川、廣東、廣西、云南、貴州,凡十四清吏司,各設滿漢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而順天、直隸及奉天所屬州縣則以福建、山東二司分理之。司務廳一。…… 【增】戶部署,國朝因明舊址建。大堂西向,司務廳在其左,諸司屬以次分列。江南、貴州、陜西、湖廣、浙江、山東六司在左廊后北夾道內,山西、廣東二司在二門外南北向,又有南北檔房、飯銀處、俸餉處、現審處、督促所、軍需局,皆有公廨在署內。…正統七年,設戶部太倉庫。…專以貯銀,又謂之銀庫。大庫在署東北,緞疋庫在東安門內,顏料庫在西安門內,謂之三庫。…又有火倉在署西。”
禮部:“宣德六年五月,行在禮部成。逾月上命僚屬入蒞事。賜什器百六十二,刻禮部公用四字其上。已而南禮部復析所藏書百二十部總二千八百冊以實之。…禮部在戶部南。設尚書滿漢各一,伺郎滿漢各二,儀制、祠祭、主客、精膳清吏四司,各設滿漢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司務廳一,鑄印局、四譯館附焉。… 【增】禮部公署,國朝仍明舊址建,門左為鑄印局,右韓昌黎祠。堂之南舊儒士廳,今改督催所,北為司務廳。儀制、主客二司在左,祠祭、精膳二司在右。”
兵部:“兵部在皇城東宗人府后。設尚書滿漢各一,伺郎滿漢各二,武選、職方、車駕、武庫清吏四司,各設滿漢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司務廳一,其外有會同館隸焉。…… 【增】兵部公署,國朝因明舊址建,大門西向,門內南為會同館。大堂五楹,武選、職方二司在其南,車駕、武庫二司在其北。又司務廳、督催所、稽俸廳皆在大堂左右。二堂五楹,中有照壁,刊周禮大司馬法一則,猶明代物。又楊繼盛祠在武選司。又職方司內明時遺炮三位,其一……。”
工部:“工部在皇城東戶部后。設尚書滿漢各一,伺郎滿漢各二,營繕、虞衡、都水、屯田清吏四司,各設滿漢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司務廳一。…… 【增】工部公署,國朝即明舊址建,大堂西向。營繕、都水二司在左廊,虞衡、屯田二司在右廊。司務廳在大堂之左,料估所在堂右,堂后為督催所。……節慎庫在署東,制造庫在長安右門外,丙丁戊三庫在西安門內,皆屬焉。…… 【補】工部設五大廠:一曰神木廠,在崇文門外,…一曰大木廠,在朝陽門外,…一曰黑窯廠,一曰琉璃廠,…一曰臺基廠,堆放柴薪和蘆葦。又有五小廠:曰營繕所,木工也;曰寶源局,金工也;曰文思院、曰王恭廠,俱絲工也;曰皮作局,革工也。其外別設三廠:曰北窯,曰南窯,曰鐵廠,主范金合土之事。”
《唐土名勝圖繪》之吏部署 晚清六部的變化: 據光緒朝《大清會典》及《歷代職官表》記載:清代各部職官設有:尚書(從一品)、左右侍郎(從二品)、郎中(正五品)、員外郎(從五品)、主事(正六品)以及堂主事、司務、筆帖式、七品小京官等。 六部職掌,明清略同,各部下轄諸司及官屬,則有出入。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外務部,這是六部之外增設新部之始。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增設商部。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再增設學部及巡警部。六部之制逐漸變化。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宣布'仿行憲政',將戶部改稱度支部,兵部改稱陸軍部,工部與新設之商部合并為農工商部,原來的理藩院改稱理藩部,刑部改稱法部,另增設民政部、郵傳部。將原設之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并入禮部,禮部內部機構中添設承政、參議二廳,儀制、太常、光祿三司及禮器庫、禮學館。 宣統三年(1911年)四月,清政府成立責任內閣。 宣統三年(1911年)五月,責任內閣頒布官制,設立制誥、銓敘等局,吏部遂撤。 宣統三年(1911年)六月,將禮部改為典禮院,成為清政府專管朝廷壇廟、陵寢之禮樂及制造典守事宜,并掌修明禮樂、更定章制的機關。六部之制,遂告變革。 民國時期的變遷: 據《燕都叢考》(陳宗藩著)記載: 自棋盤街東面而北,為公安局街。昔為戶部街,亦稱富貴街。宗人府、吏部、戶部、禮部均在街東。民國以后,宗人府遷于東安門大街之北,舊署南一部分為警察廳消防隊住所,其北夷為平地,售歸民有。 吏部改為京師警察廳,藤花廳尚無恙。戶部改為財政部,民國四年,財政部遷于西長安街,舊署改為全國煙酒事務局公署。禮部改建郵政總局,高樓聳立,全易舊觀。 十七年,京師警察廳改稱公安局,戶部街之名,亦改為公安街。街之北有匯昌大樓,頗足與郵政郵政總局相頡頑(原書字“頑”應為:頏——小編注)。街中售醬羊肉之月盛齋最有名。公安局南面有橫胡同,仍曰富貴街。郵政總局之南有橫胡同,曰新大路。……公安局街之后身,為兵部街。 前清時兵部、工部、鴻臚寺、欽天監、太醫院,咸在是街之東。光緒庚子以后,均并入東交民巷使館界,為俄國操場,無復余跡。 ▲民國時期“六部”變遷示意圖 (部分來源 網絡) |
|
來自: 木頭1018 > 《北京—歷史 文化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