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焚香看畫,一目千里,云樹藹然,臥游山水,而無跋涉雙足之勞。” 居斗室中,燃一爐香,就香品畫,畫中山水虛化,觀畫者形神俱遠游。 自然雅致,怡情安然。 這是古人的雅趣所在,今人力有未逮。
中國文人慣以物載道,追求意與境的貼合,凡事凡物無論形式還是氣韻都講求雅。 傳統文人之雅,琴、棋、書、畫、詩、酒、花、香、茶。 九大雅事,集中國傳統美學與生活方式一體。 其中,茶為大雅,歷來推崇備至。 香雖雅,卻常為忽視。 實際上,品香之雅不輸于茶。 在古代中國,品香與斗茶、插花、掛畫并稱,為文人雅士怡情養性的“四般閑趣”。
今日,誰最中國,為你燃一爐香,道一段香事。
熏香之俗最早源于宗教。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已經開始尋覓芳香植物,燔木升煙,以告祭天地,此謂“燎祭”。先民燃香告祭神明,企圖通靈,期盼借助神明的力量驅邪避疫。
戰國時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篇中有“薰以桂椒”的描述。桂、椒為香料,燃燒取香,熏香開始與最初的宗教燃香區分開來。秦漢時期,隨著香爐的出現,熏香逐漸從宗教轉向日常生活。把香料放入爐內焚燒,使之散發香氣,又稱焚香。
漢魏之際,仙佛道教的興盛也促使熏香文化自成體系。在繚繞的煙霧中,人與神佛似乎可以達到通靈,熏香也漸成社會風尚。至于六朝,熏香成為上層風雅之士的身份標簽。貴族尤尚熏衣、熏褥。此時起,熏香非女子的專利。 唐宋以來,中國藝術文化發酵成熟。在文人階層的引領之下,琴棋書畫漸為時尚,衣食住行均有講究。在這種文化大背景下,熏香也開始發展成為一種藝術,一種生活方式。 北宋王禹偁在《黃州新建小竹樓記》有言,“公退之暇,手持《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事慮”。陸游也常在書齋中焚香靜讀,“官身常欠讀書債,祿米不供沽酒資。剩喜今朝寂無事,焚香閑看谿詩。”自此,熏香脫離閨閣,衍變成了文人書齋之友。想是如此,他們作文時更易進入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境地了。
至于明清,儒道理趣盛行,修身養性更是成為文人的生活日常。香與文人審美也更加融合貼近。故在傳世的文人畫中,畫中人隨意臥坐的幾案旁,總有幾縷幽香。
古人好尚法自然。老子一氣貫之,以自然為義理。故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熏香亦取之自然,成之自然。
沉香原產于東南亞
以香的種類論,最常見的自是“沉檀龍麝”——沉香、檀香、龍涎香、麝香,其中沉香為“眾香之首”。
沉香為瑞香科常綠喬木,原產于東南亞,因成材后樹心部分堅硬沉重,富含棕黑色的樹脂,投入水中即沉,故名。以香味論,沉香為香中極品。點燃后氣味幽然如蜜,沁人心肺,能使人產生不可名狀的愉悅感。據說,屋內物品經沉香熏過,以后均不會生霉。故沉香自從東南亞傳入我國后便迅速取代諸香地位,成為歷代主要的熏燒香種。
蔡絳《鐵圍山叢談》中說:“占城不若真臘,真臘不若海南黎洞。黎洞又以萬安黎母山東峒者,冠絕天下,謂之海南沉香,一片萬錢。”——所謂“沉香一片值萬錢”,蓋源于此。即便今時今日,沉香依舊是香料市場上的魁首。
從香的外形來看,可分的種類更為具雜。 熏香,有原態香材、線香、盤香、塔香、香丸、香粉、香篆、香膏、涂香、香湯、香囊、香枕等。在這其中,又以線香最為常見。
中國文人總好似匠人,在文章之余,更多的閑暇用來打磨器物。 茶盛之以壺,香燃之以爐。 所謂器見格局,器見人品,此話不假。
關于香,最早的器具見于漢代。 南宋趙希鵠在《洞天清祿集.古鐘鼎彝器辨》一書中考證,“古以蕭艾達神明而不焚香,故無香爐。今所謂香爐,皆以古人宗廟祭器為之。爵爐則古之爵,狻猊爐則古踽足豆,香球則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鑄而象古為之者。惟博山爐乃漢太子宮所用者,香爐之制始于此。” 最早的香爐即為博山爐。香爐像海中博山,下盤貯湯使潤氣蒸香,以像海之四環,故而得名。
早期的香爐多為青銅制。隨著熏香逐漸成為一件雅事,制作香爐的材質也日漸豐富。金、銀、銅、玉、陶、瓷都成為常見材料。制作香爐的工藝也日漸繁雜,掐絲、琺瑯、鑄銅、鎏金、鏤刻,無一不精美典雅。
除了熏爐,常見熏器還有豆熏、熏球與熏籠。
豆本為食物器皿,形似高腳盤。在熏爐出現之前曾短暫充當熏具。
熏球一度被稱作香囊,有實物考證的熏球最早出現于唐朝。熏球多為銀質,內置兩個環形活軸的小盂,重心在下,無論熏球如何滾動,環形活軸皆能起平衡作用,使小盂始終保持水平狀態,避免內燃香料傾覆燒蝕衣被。熏球多掛于床榻前,或隨身佩戴。古時上層社會女子多隨身佩戴,以增香氣
熏籠,為置于炭盆上的竹罩籠,常用于熏香、熏衣、熏被。六朝時期,不僅女子的衣裙需要熏香,士大夫的衣袍也需要經過這一道手續。在臘八時節,皇帝甚至還會將熏衣的衣香賞賜臣下。熏籠也成為上層階級生活必備之物。 法無定義,雅興為上。 自漢魏六朝以來,文人雅士、上層貴族對于熏香一事都是十分推崇。至于宋代,文人情趣被高度重視起來,琴棋書畫以及美食、酒、茶等都完成了奠基,呈現出博大雄渾的態勢,熏香至此也成了一門藝術。達官貴人和文人墨客經常相聚聞香,并制定了最初的儀式。
文人品香,常設有香席,相知好友相邀舉薦,擇一雅地而成香席。 香席入座,每席以一主三客為宜。進入香席,身上不可有香水或各種異味,防止破壞香味的醇厚、甘甜。燃香品香之前,賓主均需凈手。儀式雖不如宗教莊重,但每一道程序也都恭謹虔誠。
靜室之中,幽香繚繞,亦斷亦續,香韻幽綿。賓主雖不假一言,卻于無言中貼近彼此性靈。古人云,境生象外,誠不余欺。品香的過程,如同紅顏耳鬢廝磨,或是與知心好友挑燈切磋,居塵世而忘憂,實乃一大暢快享受。
明清時期,性靈派的崛起更是將品香這一雅事推之更廣。 明人高濂在《遵生八箋》中列舉了“焚香七要”,是為:香爐、香盒、爐灰、香炭墼、隔火砂片、靈灰、匙箸。其中最要緊的細節是“香炭墼”和“隔火砂片”。“炭墼”是用炭末搗制成的塊狀燃料,先把它燒透,放在香爐中,再用特制的細香灰把炭墼掩蓋起來,并在香灰中戳些孔眼,以便炭墼可以接觸空氣而持續燃燒。然后,在香灰上放瓷、云母、銀葉、砂片等薄而硬的“隔火片”,再將香丸“添”在這隔火片上,借著灰下炭墼的微火熏烤,慢慢將香味散發出來,達到“味幽香馥,可久不散”的效果。 中國的熏香文化看似輕靈,實則厚重。千百年的迭代,千百年的累積,卻因士大夫文化的式微逐漸走向沒落。反觀隔水相望的日本,自鑒真東渡帶去佛教文化,熏香文化也逐漸興盛起來,至今日本還保有完備的香道。清少納言的《枕草子》和紫式部的《源氏物語》等書中都大量記載了當時日本貴族的熏香日常。可見熏香之道傳播久遠。
或許因為靜日安和,古人方才追求生活雅趣,處于浮世塵囂的今人恐怕難拾其樂了。 現爐香燃盡,香事還未了,待諸公來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