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古村落的保護,著名作家馮驥才先生說過,“‘千村一面’的發展趨勢正在形成,如果失去了千姿百態的特色和活力,傳統村落的保護將無從談起,留住鄉愁,也將是一句空話。”除去著名作家的身份,馮驥才先生更是一位出色的傳統村落保護者。今年初,馮驥才先生出版了《中國傳統村落立檔田野調查手冊》《中國傳統村落立檔調查范本》等著作,將這些年保護傳統村落的經驗更加規范化地記錄下來。 然而導致古村落存在千村一面的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飛速發展的城鎮化讓人們一下子回不過神來。在中國的傳統村落里,人們在那里生活了幾千年,沒什么太大變化,而這30年間,改革開放、外來的文明和生活方式等突然一股腦涌進來,村落里的人們對所面臨的問題,尤其對深層的精神文化等問題毫無準備。里面的人想出來,外面的人想進去,中國傳統古村落保護工作正面臨兩個大問題:空巢化和旅游化。 更殘酷的一個現狀是,“我們的村民不熱愛自己的鄉村文化,當然,這也怪不得村民,”因為城市文化離他們的生活向往更接近,他們有權利過上更現代化的生活,而他們認為自己習慣的文化已經過時了、麻木了,認識不到村落文化有什么價值,甚至認為,古村落能夠旅游、能夠賺錢,才有價值。 因此,在拯救古村落的道路上,我們任重而道遠。 幸好,隱墅模式出現了。在12月2日麗水,中國隱墅啟動了拯救中國鄉村計劃儀式,用隱墅模式,去拯救那些被空巢化、旅游化的古村落。 如果說,馮驥才先生所做的是讓那些古村落被受到重視,留住的只是一個村落的軀殼,列入名錄的古村落變得更像是一個博物館;那么隱墅模式則是在保護古村落的同時更注重古村落的活化,使得古村落的軀殼——遺留下來的空房子、水井、涼亭等建筑得以煥發生機,讓它們從博物館式的參觀留存改變為融入社會的活歷史,讓它們的價值真正的體現出來。 在古村落保護上,溫州市政協委員盧禮陽先生是這樣說的: 盧禮陽觀點 傳統村落,是祖先留下的文化成果,更是我們的精神家園。從保存傳統文化元素的角度而言,建議村落建筑盡量維持原貌,能保護地古代建筑盡量撥款保護維修。 其次,村落古代、近代公共設施,如水渠、水井、涼亭、磨坊等等,亦應盡量保護下來,以讓后人了解古代經濟、環境與社會系統。 第三,文學遺留物,如各種紙質民間文書、近現代墻壁標語、室內壁畫及海報等,還有散落民間的官方文書,鼓勵村民珍藏保護或捐贈有關場所保存。 而隱墅模式也正是這么去做的。就拿白鹿奢鄉來說,在溫州市鹿城區山福鎮東坑村,這個曾經美麗村落,隨著村子里的青年都外出務工或者移居山下,慢慢的,村子里的人越來越少,留下的只有少數的老人,村子漸漸空巢化,曾經的屋子經受著風吹日曬雨淋,坍塌,齏粉。隨后,在隱墅模式的改造下,坍塌的石屋重新被壘建,破舊的屋子重新被粉刷,被野草淹沒的石板路重新被清理出來,現在,它又變成一個美麗的小村莊。 ▼改造前東坑村荒廢破敗的模樣 ▼設計改造重建中 ▼改造后煥發生機 ▲改造后的鹿城區第一家民宿——蜜苑,以古典婚慶為主題,在保留原始石木結構的屋子同時也變成了古典婚慶家具的博物館,將歷史與現代糅合。 ▲富有歷史感的中式老家具配以少量現代家具,木石結合,在保留傳統的同時,更是讓我們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與傳統手藝的精致。 也許這才是讓我們體驗歷史痕跡最完美的方式,不是博物館式匆匆走過的瞥見一眼,而是真正的撫摸過這些歲月的痕跡,去感受過去人們的生活與手藝,從靈魂深處喚起鄉愁,由內心生出保護古村落的責任感。 臺灣有民宿 大陸有隱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