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監,在276年的明朝歷史中占了不少的篇幅,也出現了很多權傾一時的大太監,魏忠賢是其中最耀眼的一個,人稱“九千歲”。掌權時迫害東林黨人,權傾朝野,各地官員爭先恐后為他建生祠,義子、徒孫無數,多少人爭當門下走狗而不可得。 當然,跟多有權臣的命運一樣,魏忠賢被崇禎奪取權力后悄悄處死,他死后全國掀起懲治“閹黨”的高潮,之前那些義子、孫子們紛紛倒戈,恨不得寢其皮是其肉。不過奇怪的是,17年后當李自成將要殺進北京,大廈將傾時,崇禎卻下令重新收葬魏忠賢遺骸。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崇禎開始懷念魏忠賢了?那是因為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雖然魏忠賢不是什么好人,但跟崇禎朝的滿朝文武一對比,發現魏忠賢真的是明末官場一股清流啊。 后世總結明朝滅亡的原因,其中一條是黨爭。魏忠賢在掌權后對東林黨采取了殘酷的手段,基本上清除了東林黨勢力,而且緊緊團結了浙、楚、齊、宣各黨派。一定程度上消滅了黨爭,提高了國家運轉的效率,這在戰亂四起的明末可是非常難得的局面。而魏忠賢一倒,崇禎朝則又陷入天天撕逼、相互挖坑甩鍋的局面。 明亡的原因還有一個是農民起義,是誰逼反了農民,不是別人就是道德代表東林黨。魏忠賢執政時期,極力向中上層征稅,還向太監、官員攤派戰馬等戰略物資,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財政壓力,也不至于激起民變。而作為工商業代表的東林黨一上臺就將這一切推翻了,還加派三餉,最終導致國庫枯竭,民怨沸騰,葬送了明王朝。 說到貪腐,更是大哥別說二哥了,明末官場沒有一個干凈的。最后李自成兵圍北京的時候,皇帝問朝臣借錢,一個個摳門要命。如果魏忠賢在,這些垃圾還敢不出錢么,李自成一進來,就收刮了他們7000萬,這是赤裸裸的打臉啊。 說到忠誠,魏忠賢雖然大權在握,但面對崇禎的試探沒有想過反抗,這就是忠誠。而看崇禎朝的文武,遼東的武將集團和左良玉之輩皆是擁兵自重,為禍四方,而朝廷還不敢逼迫太緊,生怕他們反了,成了吸血的兵賊。晉商在忙著倒賣國家戰略物資大發國難財。文官也忙著斂財,搶地搶權。東林黨魁首錢謙益因為 “水太涼”、“頭皮癢”,乖乖成了帶路黨、亡國奴。 有人說魏忠賢不死或許大明不會滅亡。亂世用重典,明末如果有一個強權人物或許真的可以挽救一下。國之將亡,必有妖孽,有了這群妖孽的對比,崇禎也許最后想起來哥哥天啟皇帝臨終囑托: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 |
|
來自: 昵稱27106408 >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