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加蘭德步槍(M1 Garand,官方命名:United States Rifle, Caliber .30, M1,大陸俗稱“大八粒”)是世上第一種大量服役的半自動步槍,在1936年取代了美軍制式M1903春田步槍,亦是二戰中最著名的步槍之一。美軍的M1加蘭德步槍最終在1957年被M14自動步槍取代。
電影《血戰鋼鋸嶺》故事背景 電影《血戰鋼鋸嶺》講述的是二戰太平洋戰爭末期的沖繩島戰役。當時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已經是美軍單兵的制式步槍,人手一只。它也是世上第一種大量服役的半自動步槍。
在二戰各國的主力步槍中,美國M1“加蘭德”步槍是唯一具有“代差”優勢的武器。無論是德國毛瑟98K、蘇聯莫辛納甘還是日本的三八大蓋,均為純手動的“全不自動”步槍,只有M1“加蘭德”無需手動退殼和上彈,因而在射速上遠勝同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大兵們正是依靠著加蘭德步槍的迅猛火力,在對抗德日法西斯的戰場上占據了很大優勢。巴頓曾稱贊加蘭德步槍為“曾經出現過的最了不起的戰斗武器”,這個評價恰如其分。
沖繩戰役以日軍失敗告終。日軍死亡66000人,被俘7455人,17000受傷。島上居民死亡約14萬人,損失飛機7830架,艦艇被擊沉16艘、擊傷4艘。美軍傷亡7萬余人(12513人死亡,38916人受傷,33093人非戰斗受傷),損失飛機763架,損失坦克372輛,艦艇被擊沉36艘,擊傷368艘。這是美日兩軍在太平洋島嶼作戰中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損失最重也是最后一次戰役。
沖繩戰役異常慘烈,雖然美軍擁有像M1半自動步槍這樣的火力優勢,而且擁有絕對優勢兵力,掌握了制海權和制空權,選擇了有利的登陸點;但是戰術呆板,畏懼夜戰、近戰和攻堅,也未及時進行海上迂回。日軍利用坑道和反斜面陣地,抵消美軍火力優勢,以近戰火力和小分隊夜間出擊,頑強戰斗達3個月之久;以“神風”自殺飛機為主擊毀、擊傷大量美海軍艦艇,但陸海軍及其航空兵行動不協調,并放棄了水際灘頭作戰的機會。
沖繩戰役,從三月十八日美軍航母編隊襲擊九州開始,至六月二十二日沖繩島戰斗基本結束,共歷時九十六天,其中在沖繩島上的激烈戰斗就有八十二天之久,日軍包括“大和”號戰列艦在內的十六艘水面艦艇和八艘潛艇被擊沉,約四千二百架飛機被擊落擊毀,日軍在沖繩島上的約十萬守軍,除九千余人被俘外,其余全部被殲,沖繩島的平民有七萬五千人死傷。 電影《血戰鋼鋸嶺》片段 美軍共有超過48,000人傷亡,其中12,000人死亡或失蹤-人數是在硫磺島和瓜達爾卡納爾島結合起來的兩倍之多。這令該戰役是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經歷的最血腥戰斗,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第二最血腥的戰役,僅次于突出部戰役。數千名軍人在稍后間接死亡(本來是傷兵和其他原因),他們不被計算在之前的總數內。其中最有名的陣亡美軍士兵是戰地記者恩尼·派爾,他是在伊江島被日軍機槍掃射殺死的。美軍在整個戰斗中受到有史以來的最高百分之四十八的傷亡率,其中有超過20000名士兵因此戰患有神經衰弱,約有14000人因此退役。 沖繩戰役也是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傷亡最大的戰役,因此英國首相邱吉爾認為沖繩戰役將以史詩般的戰斗,列入世界上最激烈、最著名的戰斗而流傳后世。鑒于在戰役中所付出的慘重傷亡,美軍沒有舉行大規模的慶?;顒?。
沖繩戰役和之前不久進行的硫磺島戰役,使美軍深深明白,如果要在日本本土實施登陸,將面對怎樣的瘋狂抵抗,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估計,日本本土登陸,美軍將付出一百萬人的傷亡,為了減少傷亡的同時震懾蘇聯,因此美國最終決定對日本使用剛研制成功的原子彈,以盡快結束戰爭。
M1加蘭德步槍的研發
1920年,約翰·坎特厄斯·加蘭德在春田兵工廠(Springfield音譯為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開始設計半自動步槍。1929年樣槍送交阿伯丁試驗場參加美國軍方新式步槍選型試驗,通過對比試驗,1932年加蘭德設計的自動裝填步槍被選中。其間,美國軍械委員會指令更改樣槍的口徑為7毫米,中選后又因會導致后勤混亂的理由遭到軍方否決,又被要求改用7.62毫米口徑。經過進一步改進,1936年正式定型命名為UnitedStates Rifle, Caliber .30, M1(簡稱為M1步槍),常加上設計師姓氏稱為“M1伽蘭德”(M1 Garand),在1937年投產,成為美國軍隊制式步槍,用以取代美國陸軍的M1903春田步槍(手動后拉式槍機)。M1加蘭德步槍是槍械歷史上第一種大量生產進入現役的半自動(自動裝填)步槍。 M1加蘭德步槍投產之后最初生產和裝備軍隊的速度都十分緩慢,隨著美國于1941年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加蘭德步槍產量猛增,它被證明是一種可靠、耐用和有效的步槍。被公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好的步槍。美國著名將軍喬治·巴頓評價它是“曾經出現過的最了不起的戰斗武器”。
二戰結束時,春田兵工廠(Springfield Armory)生產了3,526,922支M1步槍,WinchesterRepeating Arms Co.生產了513,880支M1步槍。二戰后,春田兵工廠于1952年恢復生產M1步槍,共計637,420支;國際收割機公司(International Harvester Co.)在1953年到1956年生產了337,623支M1步槍;Harrington & Richardson Arms Co.在1953年到1956年生產了428,600支M1步槍。M1步槍總計制造了5,468,772支,其中4,188,669支由美國國有的春田兵工廠制造,其余的由上述3家私有公司制造。 設計特點
M1加蘭德步槍木制槍托護木延伸至槍管中心,有一木制護手掩蓋在槍管上,此護手向前延伸在前單留下約有三分之一長度的槍管露出。槍管最后幾吋暴露在外,其下方為氣體汽缸,與槍口大致平行。本槍槍機很短,而照門就在其上方。閉鎖式槍機(英語:Closedbolt)的兩片前向推桿位在該槍后膛(英語:Breech-loadingweapon)之后,扭轉后可與槍機凹槽相容。槍機可直接自這凹槽拆開,使槍支易于分解和清潔。M1的槍機十分重,但它并沒承受很大的應力,而且額外的重量也使本槍在發生彈殼破裂等類似的危險時,能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作用。
M1加蘭德步槍采用導氣式工作原理,槍機則使用回轉閉鎖方式。可借由簡單的導向凸輪沿導槽運動來轉動,槍機拉柄位于槍機旁。推動拉柄位于槍管底下前后運動的復進桿,使他從氣體汽缸中退出并和復進簧銜接。當復進桿后退至后膛部分時,其會向右上方偏,從木制護手中冒出并和槍機拉柄碰撞。子彈擊發后,部分火藥氣體由槍管下方靠近末端處一導氣孔進入導氣菅內,推動槍機回轉實現解鎖,后坐過程中完成拋彈殼動作同時形成待擊狀態,復進過程中完成子彈上膛以及槍機閉鎖。相對于同時代的旋轉后拉式槍機(手動進行單發裝填動作),射擊速度大為提高。在戰場上其火力優勢可以有效壓制手動步槍。
容量8發子彈的漏夾由機匣上方壓入彈倉,當最后一發子彈射擊完畢時,漏夾會被退夾系統自動彈離彈倉,并會發出“乒”的聲響提醒士兵重新裝子彈。然而,一次壓入彈倉的漏夾在子彈打光之前并不容易再裝填子彈,造成極大的不方便,而在潮濕的環境時,漏夾也有卡死的可能性,即使加入了特殊的潤滑劑也沒什作用。退夾時所發出的“乒”一聲,雖然可以提醒士兵需要重新裝填子彈,但同樣的敵人也會知道我方沒子彈。但美軍也很快的學會先裝填子彈,后丟空漏夾。當敵軍聽到空漏夾發出“乒”的聲響則會受騙而攻擊并且使美軍埋伏成功。在二戰中美軍單兵攜帶的標準彈藥袋可以裝10個8發漏夾。有一種廣泛的誤解是M1步槍必須打光整夾子彈才能重填,射手甚至必須強制浪費掉剩余的子彈才能換入下一彈夾 - 這一認識在諸如榮譽勛章系列等流行電子游戲中有所體現,其實是完全不符合事實的。M1設計有一專門用于手動排出彈夾的杠桿,后來的決勝時刻:戰爭世界里,中途即使彈藥沒打完也能手動退匣。
此槍另設計有管狀M7槍榴彈發射器安裝在M1加蘭德步槍槍口上,經由巧妙的安排,使氣體汽缸可以泄出部分氣體,避免在發射榴彈時因高壓導致機械元件受損。由于發射槍榴彈需裝填空包彈,漏夾裝填設計會帶來不便。M1加蘭德步槍配備了一些不同樣式的刺刀。
規格參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