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已成為影響人們健康和生活的常見疾病,一旦發(fā)病很難治愈,需要長期服用藥物加以控制,而隨著機體對藥物耐受性的增加,需要采取增加藥物劑量,聯(lián)合用藥等方式進一步保證效果,從而增加了藥物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給患者的身心帶來巨大的壓力,進而影響家庭及社會的和諧。中醫(yī)雖無高血壓病名,但根據(jù)臨床癥狀可將其歸入“眩暈”、 “頭痛”、“中風”等范疇。而針灸治療對高血壓的治療具有顯著的療效,部分患者可以治愈。今天我們就根據(jù)中醫(yī)辯證,介紹一下針灸治療高血壓的穴位及操作方法,望能助受高血壓困擾的人們走出困境,享受美好生活。 肝陽上亢 辯證依據(jù): 頭痛且脹,頭暈目眩,煩躁易怒,夜眠不寧,或兼脅痛,面赤口苦。舌紅,苔薄黃,脈弦有力。 治療方法 取穴 太沖、風池、光明、陽陵泉、俠溪 左右交替取穴,常規(guī)消毒后,針刺得氣后均行瀉法,留針30min,每日一次,7日一療程。(針刺深度參照穴位后標準,下同)。 肝腎陰虛 辯證依據(jù):頭部隱痛,目眩耳鳴,五心煩熱,腰腿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或細數(shù)。 治療方法 取穴 腎俞、太溪、行間、太沖、三陰交 操作方法 左右交替取穴,常規(guī)消毒后,針刺得氣后太溪、行間、太沖行瀉法,腎俞、三陰交行補法,留針30min,每日一次,7日一療程。 痰濕內(nèi)阻 辯證依據(jù) 頭痛而重,眩暈,胸悶,惡心,食少,多寐,舌苔白膩,脈濡滑。 治療方法 取穴 豐隆、足三里、合谷、曲池、解溪 操作方法 左右交替取穴,常規(guī)消毒后,針刺得氣后均行補法,留針30min,每日一次,7日一療程。 瘀血內(nèi)停 辯證依據(jù) 頭暈頭痛,痛如針刺,或胸悶刺痛;唇舌青紫或舌有瘀點瘀斑,脈細或澀。 治療方法 取穴 血海、少海、少沖、氣海、足三里 操作方法 血海、少海、少沖、足三里交替取穴, 常規(guī)消毒后,針刺得氣后均行補法,留針30min,每日一次,7日一療程。少沖點刺放血,氣海可加灸。 陰陽兩虛 辯證依據(jù) 眩暈,健忘,消瘦,口干,五心煩熱,神疲乏力,少氣懶言,或夜尿頻作,腰腿酸軟。舌質(zhì)淡紅,苔薄,脈細無力。 取穴 太沖、足三里、命門、氣海、關元 操作方法 常規(guī)消毒后,針刺得氣后均行補法,留針30min,每日一次,7日一療程。命門、氣海、關元加灸或溫針灸。 血壓急劇升高者加耳尖放血,肝俞瀉法。 治療過程中保持心情舒暢,配合氣功、太極拳等鍛煉,禁止劇烈運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