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米”牙刷說起 昨天(12月20日),小米生態鏈品牌貝醫生在米家APP發布眾籌,一款新的牙刷在一天之內眾籌數量超過10萬支,從手機到牙刷,有許多人似乎越來越看不懂小米了。 我相信大部分做營銷的專業人士,同樣都對小米這家企業懷有深深的不理解。因為按照定位理論來推理,這看起來像是“作死”的玩法。 剛開始我們以為,小米是一家手機企業,后來有了移動電源和手環,我們以為小米是一家科智能硬件企業,再后來有了凈化器和凈水器以及電風扇,我們以為小米將是一家電子和家電產品企業,再后來,有了插線板、毛巾、路由器、平衡車、掃地機器人、拉桿箱、故事機、無人機、床墊和昨天的牙刷(注意不是電動牙刷,是普通牙刷哦)。 嗯,我們迷茫了。小米是一家什么樣的企業? 當然,肯定有業內人士會提醒我,上面這個敘述是有漏洞的,因為這些產品分別屬于小米公司、米家品牌、生態鏈企業、順為基金投資企業等等,各不相同。有些品牌嚴格算起來不是小米,比如拉桿箱的品牌叫90分,而剛發布的牙刷品牌叫貝醫生。而且細心的讀者應該會發現,貝醫生牙刷的海報中專門寫了一句“非小米非米家品牌產品”。 騰訊投資了滴滴,但我們不能說這個打車軟件叫騰訊打車,可是小米投資了智米,智米做了電風扇,我們還是會習慣地叫它小米電風扇,這是為什么呢? 小米族譜 就像《紅樓夢》里先介紹各種人物和關系一樣,要想理解小米,我們應該先來搞清楚一些概念。 小米 小米,就是我們常規上理解的小米,是由雷軍創辦的一家企業。目前以小米商標出售的產品包括手機(及周邊)、電視、平板/筆記本、路由器、凈化器、手環、凈水器、水質檢測筆、體重秤等等。 但這里面,由小米公司內部部門研發設計的產品其實只有手機、電視、平板、路由器和盒子。其他小米品牌的產品,則是由小米生態鏈企業代工生產,以下會介紹小米生態鏈。 小米生態鏈 小米從2013年開始,發布一些非手機類產品,大部分都是由小米生態鏈公司研發制造的。因為早期還沒有米家這個品牌,早期生態鏈企業的產品就都叫小米。2016年初發布“米家”品牌后,小米生態鏈企業大部分產品都叫“米家”。 目前小米已經投資了77家生態鏈公司,其中30家已經發布了產品,4家為獨角獸公司,16家公司年收入超過1億,3家年收入更是超過了10億元。雖然2016年還沒有結束,但是可以預計小米智能生態硬件全年收入可達到150億元。(摘自雷軍最近的演講) 米家 米家是小米在2016年初發布的,專門用來承載小米生態鏈的產品。米家其實是小米集團在小米品牌之外的第二個自有消費品牌。 小米之家 小米之家是小米的線下店,雷軍說小米未來想做“科技界的無印良品”,小米之家將承擔主要任務。我覺得,如果想看懂小米,應該主要研究小米之家。 此圖據說是臺北小米之家 金米 金米是小米生態鏈群體背后的投資公司,目前小米生態鏈的負責人是小米聯合創始人劉德。 順為基金 順為基金是雷軍的私人基金,但它投資的某些硬件公司也可能會成為小米生態鏈企業。 MIUI(米柚) 你也可以認為MIUI是小米的一個產品,但我覺得它影響力最大的是MIUI論壇,這次貝醫生在米家的眾籌,由于米家自身的不開放性,外部流量有限,MIUI就是一個非常大的導流和曝光的地方。 小米商城 小米自己的電商網站,主要賣的是小米核心的科技產品,而米家出售的則是生態鏈企業的米家產品(也會有交集)。據說小米是全球第8大在線零售商,估計很多人會驚訝的,丫居然這么低調。 家族關系 好了,幾個角色介紹完,我們還是要講講這幾個角色之間的關系。這里面確實有點復雜,由于小米這家公司的發展速度過快,其實有一些是小自己也沒太想清楚或者做清楚的,不過我們看的是小米的大趨勢。 小米手機是小米這家公司的安身立命之本,可以說沒有手機就沒有小米,但是根據雷軍公開的演講我們可以知道,雷軍很早就知道自己未來做的不會是手機這一個品類,甚至不是家電,而是一個優質商品的集合,對標的是無印良品或者COSTCO,其實你也可以認為,小米的未來應該是遍布全國的小米之家。
小米之家、米家APP以及小米商城合起來,可以包含小米及生態鏈的所有商品品牌,它未來做的是“精選商店”的模式。 目前小米之家在北京有3個線下店,據說每平米每月的坪效高達20萬人民幣,這是個驚人的數字,因為之前做得最好的線下店坪效大概只有2萬。雷軍在一次公開演講中提到,如果小米只有手機電視這些產品,你一年也就能逛一次,但是如果我有50個SKU,讓你可以每個月來小米之家一次,那就大大提高了你的消費頻次。 而這50個左右的SKU,就是需要小米生態鏈企業來補充。 你不能認為小米生態鏈企業就是小米的投資的一個企業,不是的。只有有了小米生態鏈企業,才會有未來的小米之家的商品供應基礎。因為小米之家這個精選商店的模式,不是靠采購選品,而是靠自家投資制造產品,賣的是自有品牌。 這里面有點復雜,我們慢慢講。 小米自有部門直接做的東西,剛才說過了,其實只有手機、電視、平板、路由器和盒子,其他都不會自己研發生產。除此之外掛小米品牌的產品,都是小米授權給小米生態鏈企業設計和生產制造的,然后貼小米的標志來出售。但是這些企業又不是簡單的OEM(所謂代工)或者ODM(所謂貼牌),而是和小米有著投資關系的企業。 同樣,米家的品牌也不是自己設計研發的,也是由小米生態鏈企業研發生產,并且以米家的品牌產品方式出現在米家APP上。 那一個小米生態鏈企業的產品究竟歸屬小米品牌還是米家品牌呢?這要分兩個層面,一個是這個產品符合小米品牌屬性還是米家品牌屬性?比如小米就更注重科技和硬件,米家就更偏向家用和生活類產品。另外一個,小米和米家這兩個品牌又分別有自己的要求,這里面就有一些主觀的判斷因素在里面。 如果你去小米商城或者米家APP或者小米之家線下店購物,你會發現有四類產品: 第一類是小米品牌,比如手機、電視、手環等等。它的商品名字一般會叫“小米XXX”,比如小米空氣凈化器2。 第二類是米家品牌,比如掃地機器人、米家電飯煲等等。它的商品名字就是“米家XXXX”。 第三類是非米家非小米品牌,但是是生態鏈企業的產品,比如正在眾籌的貝醫生牙刷,是由小米生態鏈投資的,但并不是米家或者小米的品牌。 第四類是非米家非小米也非生態鏈品牌,比如在米家APP出售的極米投影電視,那這就只是米家APP采購經銷的一種商品。 但這里需要說明一下,如果一個小米生態鏈企業生產了小米或者米家品牌的產品,它其實也可以自己開發自己的品牌產品,比如智米科技。智米科技的第一款產品是空氣凈化器,現在就是叫小米空氣凈化器,但是它自己還出了智米落地扇。 這里面,如果是小米或者米家品牌,就只能在小米或者米家的自有渠道出售,如果是非米家非小米品牌,就可以自己尋找渠道銷售,但也可以在小米或者米家的渠道銷售。(有點繞,真的像賈府上下的關系,我自己都快懵逼了) 簡單一點說,小米生態鏈企業是小米商城、米家APP和小米之家忠實的、有股權關系的供應商,它們既可以專門為小米或者米家研發制造獨家的品牌產品,也可以自己制造另外的非小米非米家產品而到別的渠道去銷售,實現獨立發展。 小米為什么不自己做一個產品,而是投資一家企業來做呢?因為擔心大企業病,投資一家公司做會更有希望。所以生態鏈的投資理念與順為基金的投資理念是完全不一樣的。 順為基金更像是傳統的VC,它主要追求資本回報,基本的投資邏輯是在未來通過上市或者轉讓股份退出。小米生態鏈(金米)的投資是幫助小米集團尋找到有發展潛力的伙伴企業,通過投資入股與其建立關系,最后為小米未來的商城和線下店提供可控、可靠的供應商。 這種圍繞小米集團的共生的企業群落小米內部有人稱之為“竹林結構”。 小米的經營邏輯 如果你把小米看成一個品牌制造商,那就錯了。小米未來的的模式應該是自帶供貨商的“精品商店”,你可以認為他是一個更高級的名創優品,或者線下線上打通的“網易嚴選”,但又有所不同。 小米生態鏈有一個投資理念,就是要投那些80%的人的80%的需求的產品,所以未來小米旗下的產品將都是你熟悉的,沒有被驗證的過的產品,小米幾乎不會做。小米生態鏈選品的理念是,不做教育用戶的工作。 所以當年的小米手環,也是等到歐美市場對用戶進行過一輪教育之后,才動手做的,現在已經是全球銷量第二的手環生產商(生態鏈企業華米科技出品)。 盡管不能一統旗下所有產品的風格,但是小米之家出售的商品在設計上是有基本的統一調性的,這個調性大概可以總計為“冷靜、有用”,冷靜就是我們日常說的性冷淡風格,有用的意思,就是不做多余設計,所有的設計元素都追求存在的道理。這正是雷軍說小米將是一家“科技類無印良品”的原因。 盡管貝醫生牙刷目前還不是米家和小米品牌,但是其設計語言還是很小米的。簡潔的外觀,三種不同作用的刷絲,手柄處的防滑凸點,以及盲人可用的觸摸點,都是“有用”的設計。貝醫生的創始人章駿曾在聯想設計中心工作過16年,也是祥云火炬的主創設計師。 另一款很小米的設計:插線板 小米品牌主要落點在科技硬件,米家則更關注家居生活,為什么會有這種布局? 除了之前說的,要讓逛小米之家的顧客,每個月來都可以買到感興趣的商品,這樣就可以增加顧客逛小米之家的頻次。 其次就是小米內部提的“竹林理論”,他們認為一棵大樹是很容易被摧毀的,只有形成集群的竹林才能長青。比如,以手機為代表的科技產品其實更新換代非常快,稍有不慎就可能走下坡路,但是像牙刷之類的生活耗材,一旦形成品牌地位要比科技品牌牢固得多。 所以,多品類也可以對沖一些經營風險。 總體來說,小米的產品在初期極度追求性價比,比如手機、電源和手環這樣的產品,一方面是因為小米自帶渠道省去了渠道費用,另一方面是小米每款產品都要求做到一定銷售量,從而提升了在供應鏈上的議價能力,使得小米本身依然有利可圖。 但是從目前的觀察看,米家APP中的一些品牌和產品,已經不追求過低的價格了,可以高價,但依然保持極高性價比。比如90分旅行箱,一個20吋金屬登機箱最高售價是1999元(雙十一天貓箱包類單品第一名,我個人用的就是這個旅行箱,以人品安利一下)。 總結 不得不說,小米的事情,竟然要讓一個業內人士專門寫一篇長文去說清楚,其實是不正常的。外界對小米的認識,很多還停留在一個手機企業的層面上,這是小米工作不到位的地方。 但是問題依然在這里,簡單的文字又難以說清楚小米,或許未來全國有1000家小米之家后,消費者走進小米之家,就能自然理解小米的邏輯。 所以要想看懂小米,你應該去看小米之家的線下店,這才是小米的未來和本質。鑒于現狀,小米不得不在一個別扭的認知狀態下前行幾年。 雷軍也說,公眾真正看懂小米,或許需要15年,我相信這句話是真心話吧。 (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