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興亡說“北京” 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但中華文明五千年歷史,朝代更迭,北京作為曾經的地名,卻不止于一處,所謂興也勃焉,亡也忽焉,那些輝煌的之處如今又湮沒于何處? “北京”的非正式來源 ——洛陽
歷史上,有據可查的最早使用“北京”兩個字的是西晉時的江南人。他們稱洛陽為北京,這種叫法不是正式名稱。在江南地區、特別在原吳國,洛陽被稱作北京,既含有因為京城在北方,還包含著是北方政權的“京”的意思。隱約故國之痛。 洛陽橋 (宋·劉克莊)
乍見橋名驚老眼,南州安得有西京。
洛陽橋,在福建泉州,中國第一座海灣大石橋,原名萬安橋,素有“海內第一橋”之譽,在中國橋梁史有“南洛陽,北趙州”之稱,洛陽,北宋時為西京。 匈奴族唯一都城遺址 ——靖邊
而真正把“北京”當作首都的做法,源于十六國胡夏國的都城的赫連勃勃稱統萬城,他在實力擴張到關中,占領長安后,在長安設南臺,即在南方的政府機構,把統萬城稱之為北京,是正式的都城。統萬城位于陜西榆林靖邊縣紅墩界鄉白城子村,因其城墻為白色,當地人稱白城子。又因系赫連勃勃所建,故又稱為赫連城。是匈奴族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遺址。唐宋時長期為夏州治所,清雍正時設靖邊縣。
夏州胡常侍 (唐·羅隱) 百尺高臺勃勃州,大刀長戟漢諸侯。 征鴻過盡邊云闊,戰馬閑來塞草秋。 國計已推肝膽許,家財不為子孫謀。 仍聞隴蜀由多事,深喜將軍未白頭。
——大同
北魏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以后,因為平城是故都,一度稱之為北京。這對于所處南面的洛陽而言,稱平城為北京,主要是滿足一些貴族老臣對舊都的眷戀之情。大同,山西省省轄市,古稱云中、平城。遼重熙十七年析云中,置大同縣。秦漢時期云中郡在今內蒙轄境,大同是唐時期云中所在。所謂燕云十六州,云即大同一帶。 過云中和王正夫韻 (元·耶律楚材)
白雪陽春寡和音,誰人解聽沒弦琴。 詩書事業真堪笑,刀筆功名未可欽。 不信西天三步遠,焉知東海一杯深。 元來佛法無多子,何必嵩山謁少林。
三代龍興之地 ——太原 到了唐朝和五代的后唐、后晉、后漢三代,都把晉陽(今山西太原)稱為北京。晉陽是李淵、李世民父子起兵反隋,建立大唐的策源地,唐朝還存在中京、東京、西京的建置,五代中,后唐的李存勖、后晉的石敬瑭、后漢的劉知遠也都相繼從晉陽起家,所以晉陽繼續擁有北京的稱號。太原,山西省省會,簡稱并(bīng),別稱并州,古稱晉陽,五代十國時期,后唐、后晉、后漢、北漢,或發跡于晉陽,或以此為國都,也稱龍城,宋太宗趙光義滅北漢政權,最終統一全國。由于憎恨太原的頑強抵抗及恐懼太原“龍城”的美譽,遂下令火燒晉陽城,又引汾、晉之水夷晉陽城為廢墟,三年之后在距古晉陽城北四十余里的唐明鎮重新建城。嘉佑四年,設太原府。
渡桑乾 (唐·賈島)
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 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并州是故鄉。 被黃河河沙淹沒的陪都 ——大名
北宋把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縣)稱為北京,舊址在今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東南部。宋仁宗為抗拒遼國,把從前真宗趙恒親征時駐蹕過的大名府建為北京。是宋朝的陪都,當時大名府人口達百余萬,《水滸》里多次提到它,玉麒麟盧俊義就是大名府人,后來竟被黃河河沙淹沒。大名縣隸屬于河北省東南部,冀魯豫三省交界處。唐建中三年,田悅改魏州為大名府,這也是“大名”被用作地名之始。 出大名府北郭 (宋·強至) 驅車出近郭,野色感年華。 河靜水猶凍,地寒林未花。 細風吹斷柳,殘雪隱虛沙。 鄉思東南闊,歸飛羨暮鴉。 金遼興亡的符號 ——巴林左旗
金朝入主中原,把原來遼朝的臨潢府改名為北京,就是今天內蒙古的巴林左旗。巴林左旗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赤峰市北部。
奉使契丹回出上京馬上作 (宋·歐陽修) 紫貂裘暖朔風驚,潢水冰光射日明。 笑語同來向公子,馬頭今日向南行。 強于首都的陪都 ——寧城
遼中京大定府雖然不是遼國的首都,但由于其建于遼中期,國力強盛,又趕上了百余年的遼宋結盟和好時期,都城建的比首都上京還要好,還要大。隨著金人鐵蹄不斷南下,后來又以遼中京大定府為北京,在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西北。元1270年改北京為大寧,1933年始建寧城縣。西漢時為右北平郡治所(今縣內黑城)。明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之時,挾持鎮守大寧府的寧王朱權,為防寧王中途有變,放火燒城以絕其后路。至此,這座北方重鎮葬身火海,毀于無形,如今只剩下三座古塔、兩重城墻和一個點將臺。緣此城毀于明朝,幫后人稱這里為“大明城”,稱城外的大塔為“大明塔”。
中京紀事 (宋·蘇頌)
邊關本是苦寒地,況復嚴冬入虜鄉。 一帶土河猶未凍,數朝晴日但凝霜。 上心固已推恩信,天意從茲變燠旸。 最是使人知幸處,輕裘不覺在殊方。
北伐元胡的基地 ——開封
朱元璋建都南京以后,考慮到汴梁是宋朝的舊都,當時西北未定,需要將汴梁作為運送糧草和補充兵力的基地,于是借鑒古代南北二京制度,以汴梁為北京。不過后來,發現從南方通往開封的水路因河泥淤積不暢,無法保證糧食運輸,最后卻不得不放棄,并封五子朱橚為周王,鎮守河南。
開封旅館壁間韻 (清·張問陶)
十年忘盡中原路,吊古重來匹馬遲。 俠氣全銷朱亥市,戰云不下信陵祠。 飄零自惜身名賤,榮落難窺造化奇。 明日長帆渡河去,更誰和我壁間詩。 天子守邊的行在 ——北京
明大將徐達率大軍攻占了元大都。雖然元順帝逃往了漠北,但其許多軍隊仍滯留在大都周圍,元將領也速就曾兵臨通州。朱元璋命令大將常遇春率重兵消滅大都周圍的元軍。戰報送達朝庭,朱元璋便以“薊北悉平”為名,將元大都改為“北平府”。 明成祖朱棣年輕時受封北平為燕王,朱元璋臨死前,特意給一道詔敕:“攘外安內,非汝而誰?”朱棣當上了皇帝后,升北平為北京(當時京師仍為南京,北京稱行在),南京的事務交由太子監國處理。北京成為明朝的京師后,他又經常率師在外。這就是歷史上所謂的“天子守邊”。
大都紅門外海子上即事 (元·趙孟頫)
白水青林引興多,紅裙翠黛奈愁何。 底從暮醉兼朝醉,聊復長歌更短歌。 輕燕受風迎落絮,老魚吹浪動新荷。 馀不溪上扁舟好,何日歸休理釣蓑? |
|
來自: 雨雪霏霏vwngx3 > 《專題八:詩詞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