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較長,想直接看結果的朋友們可以直接拉到文末。) ![]() 在1914年,歐洲列強分裂成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和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這兩派就像兩撥流氓一樣,為了利益尋釁滋事,一場大戰在所難免。這場戰爭就像兩撥流氓斗毆一樣,首先是協約國塞爾維亞和同盟國的奧匈帝國起了矛盾,然后俄國人要給“弱小的”塞爾維亞撐腰,德國人則為好兄弟奧匈帝國坐鎮。英法一看勁敵德國人已經準備“亮劍”,紛紛宣布對德國宣戰,到此第一次世界大戰徹底爆發。 為了對付英法,德國人已經處心積慮準備了好久。因為德國地理位置欠佳,所以德國總參謀部決定初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潰法國,然后回頭再跟俄國死磕,德國的作戰計劃名為“施禮芬計劃”。為了保證一擊打倒英法,德國在西線集結了全國大部分兵力,爭取一擊必殺,而在廣大的東線僅保留了一個集團軍的兵力。 實話實說,在歐洲范圍里,德國人確實算是很能打的。集中兵力的德國佬打得英法兩個老牌列強節節后退,馬上就快撐不住了。這時候法國人催促盟國俄國趕快出兵,開辟東線戰場,兩面夾擊德國。俄國戰爭機器歷來以轉速緩慢著稱,當年在遠東,龐大的俄國居然讓瘦小的猴子爆打一頓(史稱日俄戰爭),這次法國求援俄國,也沒對毛子那群“灰色牲口”的戰斗力抱什么希望。可是這次俄國人為盟友真使勁,不到兩個月就動員了六十多萬人,編成了幾個集團軍向德國和奧匈帝國殺去。 在1914年8月17日,沙皇尼古拉二世授意連年坎普夫和薩姆索諾夫率領俄羅斯第一和第二兩個集團軍侵入東普魯士,向首府柯尼斯堡進發。由于兵力具有將近2:1的壓倒性優勢,加上德軍統帥普里特維茨對于抗戰信心不足,使得俄軍初期進展頗為順利,兩個集團軍就像兩把鋼刀插進了東普魯士的腹地。 由于戰局持續惡化,德軍統帥小毛奇撤銷了普里特維茨的職務,由興登堡和魯登道夫主持東線局勢,他倆將會成為一對一戰知名搭檔。兩人到了東線之后,感到局勢非常不利,德國東線僅有的第八集團軍隨時有被全滅的危險。但此時參謀長馬克思·霍夫曼呈遞上一份幾近完成的作戰計劃…… ![]() 【坦能堡會戰進軍示意圖】 ![]() 【當年坦能堡會戰地點】 ![]() 【興登堡(左)與魯登道夫(右)】 ![]() 【描繪興登堡在指揮戰斗的畫作】 ![]() 【一戰后,興登堡出任德國總理,就連如日中天的希特勒都對興登堡不敢有半點造次,甚至在興登堡的葬禮上,希特勒還宣稱興登堡永遠都是德國的總理。】 在8月20日,德國第八集團軍根據霍夫曼制定好的作戰計劃,準備反擊入侵的俄國軍隊。首先德軍成功引誘由南向北迂回的俄國第二集團軍先期進入德國,對于上門的肥肉,德軍從第二集團軍兩翼實施鉗形攻勢并將其主力圍殲,處在包圍圈中的俄第二集團軍司令員薩姆索諾夫多次突圍失敗,在森林中飲彈自盡。就在俄國第二集團軍被圍殲的時候,第一集團軍的連年坎普夫還在路上慢慢磨蹭。當得知薩姆索諾夫的部隊已經被殲滅時,他立即帶兵逃跑了。至9月2日,俄軍指揮部放棄了入侵德國的作戰計劃。 在整個坦能堡會戰中,俄國元氣大傷,損失超過17萬人。后來法國派人來慰問情況,俄國人還充胖子,宣稱俄國為了盟友可以兩肋插刀,損失幾十萬人不算什么……可是俄軍從坦能堡會戰后,沒有再向德國領土進攻,看來是真的被打怕了。 以上就是在一戰初期,德國人獲得的大勝利:坦能堡之戰。關于這場戰役德軍的反擊計劃,毫無疑問是出自天才參謀馬克思·霍夫曼之手。馬克思·霍夫曼(Carl Adolf Maximilian Hoffmann)生于德國的霍姆堡。1887年進入德國陸軍士官學校學習,并在1889年開始參謀大學精英課程的進修。霍夫曼曾經做過六個月的俄語翻譯,隨后在總參謀部俄軍處任職五年,接受了德軍總參謀部內俄軍作戰計劃戰爭能力的專門訓練。在日俄戰爭中,作為觀戰武官與日軍一起行動。在此期間,霍夫曼被許可在日軍占領區自由行動,并留下了他曾與日軍軍官發生沖突的逸聞。 ![]() 【馬克思·霍夫曼,一個典型的德國參謀,同事稱他奸詐且懶惰】 ![]() 【日俄戰爭時期的參觀團,前排左一即為霍夫曼,拍攝時他們正隨日本第一軍行動,司令為黑木為幀】 近來許多一戰相關刊物描述霍夫曼在坦能堡之戰那料敵先機的謀劃時,總會將他曾經在日俄戰爭中看到連年坎普夫和薩姆索諾夫在奉天碼頭互毆為依據,由此判斷當面兩支俄軍不會互相支援,進而制定了大膽地集中兵力攻擊的策略。這顯然是比較牽強附會的事情,因為當時霍夫曼是隨日本第一軍行動的,如何看到撤退中的俄軍司令間沖突?而且以霍夫曼的嚴謹性格,斷然不能全憑十年前的見聞作為制定作戰計劃依據。此外,連年坎普夫在奉天會戰中負重傷住進了醫院,根本無法在奉天車站與薩姆索諾夫相遇。 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