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個加盟共和國謀求獨立
是否保留蘇聯的全民公投1991年3月27日,進行了是否繼續保留聯盟的全民公投,四分之三以上的公民贊同保留蘇聯,但其中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亞美尼亞、格魯吉亞、摩爾多瓦抵制了公投。 葉利欽當選俄聯邦總統選舉1991年6月12日,俄羅斯舉行了總統選舉,最終葉利欽高票當選,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總統。 加盟共和國紛紛獨立 新聯盟條約和新蘇聯的設計為了保住蘇聯的完整性,1991年5月,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與十五個加盟共和國首腦達成協議,同意組成“新蘇聯”。 1991年8月14日蘇聯政府公布了新聯盟條約文本,簽署工作預定在8月20日開始。 依據新條約的規定,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將改名為“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簡稱仍為蘇聯。新條約同時規定,“蘇聯為平等共和國聯合組成的聯邦制主權民主國家”,“締約的每個共和國均為主權國家”。結成聯盟的各共和國保留獨立決定涉及本國發展的一切問題的權利,在國際關系中蘇聯為一個主權國家,但結成聯盟的各共和國有權同外國建立直接的外交、領事和貿易關系。 八一九事件八一九事件 1991年8月19日,蘇共多名強硬派高層領導(包括副總統、國防部長、克格勃主席、總理、內務部長)發動了一場不成功的政變,組建了緊急狀態安全委員會,發表了《告蘇聯人民書》,軟禁了當時正在黑海畔度假的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試圖收回下放給加盟共和國的權力,同時終止不成功的經濟改革。但是由于軍隊倒戈,克格勃部隊倒戈,以及葉利欽及時的反應,最重要的是緊急狀態安全委員會內部混亂,措施不夠堅決,沒有利用蘇聯公投帶來的正面效應果斷采取措施,挽救蘇聯的最后努力失敗。 八一九事件之后蘇共自行解體控制不了局勢的戈爾巴喬夫 八一九事件后,俄羅斯總統葉利欽頒布命令,宣布禁止蘇共在國內的一切活動;戈爾巴喬夫也建議蘇共自行解體,并且辭去蘇共中央總書記。 獨聯體應運而生八一九事件的失敗加速了蘇聯的瓦解,各共和國離心趨向愈加明顯,最高蘇維埃紛紛通過議案宣布獨立,陸續同意了亞美尼亞,格魯吉亞、烏克蘭甚至白俄羅斯的獨立。 戈爾巴喬夫希望建立經濟聯合體,經過和葉利欽聯系溝通,制定了經濟聯合體的新協議,可葉利欽已經暗地獨自制定好白拉維拉協議,即后來的獨聯體協議了。 獨聯體 1991年12月8日,葉利欽在自己位于白俄羅斯森林的別墅中,秘密會見了白俄與烏克蘭首腦,簽訂獨聯體協議,用類似英聯邦的組織代替蘇聯。12月21日,十一個共和國在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簽字加盟了獨聯體,蘇聯徹底被宣判死刑。 戈爾巴喬夫辭職和最后一次蘇維埃會議蘇聯國旗降下 1991年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簽署了他的最后一道總統令:辭去武裝力量最高統帥職務,將武裝部隊和“核按鈕”的控制權移交給葉利欽。隨后發表了電視講話;當晚,克里姆林宮上空蘇聯國旗降下,俄羅斯白藍紅三色旗升起,標志著蘇聯正式解體。 俄羅斯聯邦國旗 1991年12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共和國院舉行最后一次會議,以履行蘇聯終止存在的法律手續。不足百人的會場十分冷清,主席臺上只有共和國院主席阿利姆扎諾夫一人就座。慣用的電子表決器也不用開動,連到會人數的登記亦未進行。 蘇聯解體25周年,BBC專訪戈爾巴喬夫:他失掉了一個帝國 ” 法意 · 導言 前蘇聯最高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曾經指責西方“煽動俄羅斯”,并認為蘇聯之所以在1991年走向解體是因為” 背信棄義“。 在蘇聯解體25年之后,英國廣播公司莫斯科分部的史蒂夫·羅森伯格被允許對這位曾經的帝國領導人進行一次罕見的專訪。蘇聯解體25周年在即,今天,與法意君一同走近戈爾巴喬夫與他失落的帝國。 現年85歲的戈爾巴喬夫近年來一直被健康問題困擾,但是他的幽默感一如往昔。當我們見面時,他指著他的手杖對我說,“看,我現在要用三條腿來走路。”戈爾巴喬夫先生同意與我談談歷史改變的那個時刻——超級大國蘇聯解體的那個日子。 “蘇聯所經歷的一切對我來說猶如一場戲劇,” 他這樣告訴我。“不僅如此,對每一個生活在蘇聯的人來說也都是一場戲劇。” 這是一次政變 1991年12月21日,俄羅斯電視臺的晚間新聞簡訊以一則戲劇性的內容開始:“晚上好,這里是晚間新聞。從今天開始蘇聯將不復存在……”就在幾天以前,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國家領導人聚在一起,決意解散蘇聯并成立一個獨立國家聯合體。現在,其他八個蘇聯共和國決定加入他們。他們一起抗議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這位蘇聯領導人一直致力于將各個共和國統一于一個單一國家之下。 “在我們的背后,在我的背后,背叛發生了,”戈爾巴喬夫先生告訴我。“他們僅僅為了點燃一根香煙,就將整個房子點燃了。僅僅為了權力!他們無法通過民主的手段來得到它,就開始犯罪!這是一次政變。” 1991年12月25日,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宣布辭去蘇聯總統的職務。在克里姆林宮,蘇聯國旗最后一次被降下。 “當時我們正在內戰的邊緣,而我想竭力避免這種情況,”戈爾巴喬夫回憶道。 “像我們這樣一個充滿武器(包括核武器)的國家,如果社會發生分裂進而國家陷入斗爭,將會導致很多人家破人亡,同時造成難以想象的破壞。我絕不能因為眷戀權力而讓這種事情發生。走下權力的高臺是我的勝利”。 如何評價普京 在他的辭職演說中,戈爾巴喬夫聲稱,由于他的改革方案,社會“獲得了自由”。 二十五年之后,我問他是否認為那種自由在今天的俄羅斯受到了威脅。 “這個過程還沒有完成,”他回答。“我們需要坦率地面對這一問題。對于有些人來說,自由是一種煩惱。 他們不覺得那是一件好事。” “你是指普京嗎?”我問到。 “你能猜到我的意思,”他答到。“這個問題我留給你自己去解答。” 在我們的談話中,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避免直接批評弗拉基米爾·普京。但是他給了一些暗示——他和普京總統之間存在分歧。 “普京曾經咨詢過你嗎?” “他已經知道一切,”戈爾巴喬夫回答。“每個人都喜歡用自己的方式做事情。正如法國人所說,這就是生活。” 西方的“挑釁” 這位前蘇聯總統對現代俄羅斯非常挑剔。“官僚,”他告訴我,“偷走了國家的財富,然后開始創辦公司”。他批評石油巨頭Rosneft的負責人伊戈爾·塞欽——普京總統最親密的同事之一,指責他試圖干涉國家的事務。 他也批評西方國家,指責他們“挑釁俄羅斯”。 “我相信西方的新聞媒體——包括你——已經被給予特別的指令,來抹黑和擺脫普京。我指的當然不是物理上的,而是說西方國家想讓他'靠邊兒站’。但是,結果是他在這里的支持率已經達到86%。很快那會達到120%!” △戈爾巴喬夫與普京 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與美國前總統羅納德·里根的親密關系,為冷戰的結束鋪平了道路。那么,戈爾巴喬夫先生如何看待白宮的新主人呢?他見過唐納德·特朗普嗎? “我看到過他宏偉的大廈,但我沒有機會親自見到他,所以我不能判斷他的觀點和政策,”戈爾巴喬夫先生告訴我。“但是這是一個有趣的情況。俄羅斯的每個人都認為民主黨會贏,其中包括包括,雖然我沒有說出來。” 在西方,許多人將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視為英雄——作為給東歐自由并允許德國統一的人。但在他家鄉的許多人眼中,戈爾巴喬夫是一位令他們失掉了一個帝國的領導人。 蘇聯式的合唱 “你是否覺得應當對蘇聯的崩潰承擔責任?”我這樣問他。 “令我苦惱的是,在俄羅斯,人們不能充分理解我想要實現的目標以及我事實上所做的事情,”他說。“我所領導的改革,為這個國家、為這個世界,開辟了走向合作與和平的道路。只是我有些遺憾,遺憾自己無法看到這條道路延伸到盡頭。” 在采訪結束時,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和我來到他的鋼琴旁邊。戈爾巴喬夫先生哼唱了一些他最喜歡的前蘇聯歌謠,我彈起鋼琴進行伴奏。這種即興的哼唱已經成為采訪戈爾巴喬夫的一個奇特但是讓人愉快的傳統。這個因引領改革而改變世界的男人喜歡輕聲哼唱。 “過去和未來只是眨眼之間,”他唱到,“這短暫的一瞬就是生命的所在。” 蘇聯眨眼之間已經成為過去。與羅馬帝國或奧斯曼帝國相比,70年算得了什么呢?但在我看來,責怪戈爾巴喬夫或者那些脫離的共和國摧毀了蘇聯帝國是不公平的。可能從誕生的那一刻,蘇聯就存在著缺陷:經濟上的,政治上的和意識形態上的。也許它注定是一個短命的超級大國。 ![]() “ 【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經歷】 1931年,出生于俄羅斯南部斯塔夫羅波爾地區的一個農村家庭; 1955年,畢業于莫斯科大學法學院,在校期間加入蘇共; 1970年,出任蘇共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委第一書記; 1980年,成為最年輕的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 1985年,當選為蘇共中央總書記; 1987年到1989年,推動影響深遠的“戈爾巴喬夫改革改革”; 1987年,與美國簽署《核裁軍條約》; 1990年,同意德國統一; 1991年,8月份在蘇聯強硬派政變期間被拘留,12月份辭去職務。 編輯 云舒 誰毀掉了蘇聯? 管中窺豹看歷史 2016-12-24 14:00 蘇聯國旗 蘇聯作為和美國并列,且在一定時期超越美國的超級大國,從其誕生至消亡無不引人入勝,而蘇聯為什么會解體則是所有人不解的痛,歷史書告訴我們蘇聯是因為斯大林締造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解體的,問題是真相真的是那樣的嗎? 蘇軍紅旗插上柏林 1917年十月革命后,蘇維埃取得俄國的全面政權,俄羅斯、烏克蘭、南高加索、白俄羅斯4國于1922年建立蘇聯。1924年列寧逝世,蘇聯進入斯大林時期,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從1928年開始施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1932年后蘇聯成為一個先進的工業國,工業產值占國民經濟的比重由48%上升到70%。20世紀30年代,西方各國采取“綏靖”政策安撫希特勒,企圖“禍水東引”,將法西斯引導到蘇俄,蘇聯奉行"禍水西推"在1939年與德國秘密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兩國的友好只是表面的,就在蘇聯仍向德國輸送物資的時候,德國于1941年發動突然襲擊,妄想通過閃電戰在冬季來臨之前占領莫斯科,事實證明德國失敗了,被蘇軍擊潰50多個師,消滅80多萬有生力量,讓德軍的補給跟不上,最終在1943年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后取得戰爭的主動權,1945年5月攻占德國首都柏林,希特勒自殺身亡。二戰末期,美、蘇、英三國首腦在蘇聯克里米亞半島雅爾塔進行會談,商談如何劃分勢力范圍,自丘吉爾鐵幕演說后,資本主義國家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蘇聯相應成立華沙條約,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不得不說都是斯大林使得蘇聯重工業發達為二戰的勝利以及后來蘇聯成為社會主義老大哥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蘇軍入侵阿富汗 1991年12月25日,蘇聯最高領導人戈爾巴喬夫辭職,將國家權力交給葉利欽,蘇聯國旗從克里姆林宮緩緩降落,預示著蘇聯這個世界上的超級大國走向迷路。斯大林在位時,乃至上世紀80年代,蘇聯依舊是世界上的頂級強國,可以與美國扳手腕的存在,有時甚至擁有超過美國的實力,其中多半的功勞都得算在斯大林的頭上。 蘇聯解體 反觀蘇聯歷屆國家領導人的改革,一次次嘗試,都是淺嘗輒止,沒有太大的成就,而戈爾巴喬夫上臺后,先在改革經濟體制,改革無果后寄希望于政治體制改革,實行多黨制,主動放棄蘇共的領導地位,允許各加盟國擴大獨立權,由此引發蘇共高層干部不滿。蘇共高層為維護蘇共的地位,發動8.19政變,但由于內部矛盾突出,意見不同意,最終被葉利欽竊取國家權力,強大的蘇聯走向末路。斯大林留下來的是一個超級強國,后屆領導人還回來是一個茍延殘喘的俄羅斯。蘇聯的消亡有很多因素,但是斯大林后面的領導人絕對是難辭其咎。 如何評價戈爾巴喬夫在蘇聯解體中的作用?
如下原因造成蘇聯解體。 第一,長期民生艱難,造成除了一部分特殊階層花天酒地外,百分之九十的蘇聯人自1922年蘇聯建立,就沒有一天好日子。買土豆都需要排隊。人民的生活就是天天排隊。赫魯曉夫說的土豆加牛肉就是共產主義遲遲不能兌現。民怨很大。 第二,精神領袖的形成。以諾貝爾文學獎索爾仁尼琴的反思和民煮探討,改變了蘇聯人對蘇聯歷史的看法。政治家葉利欽凝聚了自己的一派人,通過選舉途徑獲得了俄羅斯的最高權力。這兩個人的結合,實際奪了戈爾巴喬夫的權力. 第三,世界信息一體化的結果。西方媒體的發達程度遠遠超過了蘇聯的媒體,通過電視和廣播讓蘇聯人了解了真實的世界,就是西方國家豐裕的物質和多彩的生活,無論自己的媒體說啥都不信都是謊言,都反對。 第四,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戈爾巴喬夫本人的民煮意識的覺醒,他不敢再像斯大林一樣殘酷對待反對人士,客觀上鑄成了新權力中心的形成。在面對葉利欽的當眾指責中無言以對,圍觀群眾一片嘲笑。蘇聯不解體也和解體沒有區別了。 通過以上四條我們可以看到,戈爾巴喬夫猶如洶涌澎湃大海中的一葉孤帆,不是他想改變大海,而是大海不停改變他,他無法左右自己的方向,最后遇上了礁石,徹底翻船。 戈爾巴喬夫認為當年蘇聯有可能保留下來,該判斷是否正確呢? 戈爾巴喬夫除了這樣的表態之外,也表示過沒有利用好89年訪華的有利時機對中國施壓,讓中國變“色”,是他心頭的一大遺憾,那問題來了,他是要保住紅色帝國多一點,還是想搞垮中國多一點?我認為這都帶有偽命題因素,他真是的想法是恢復沙俄時代作為俄羅斯民族的幸福和滿足(帝俄時代俄羅斯幾乎橫行周邊,領土夸張到了人類世界的極限,多么具有歷史畫面感的一幕啊),所以摧毀蘇共,搞垮中國都是他但內心戲,只可惜他只完成了一樣,沒玩好,手抖了一下,把鍋給砸了。意識形態領域,他早已經把自己洗白了,從蘇東劇變后戈氏頻頻成為西方政要和各類智庫的座上賓,甚至戈氏還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這真是實至名歸呀。由此就知道他是真正的共產黨叛徒,他心頭的首要任務是維持帝國的龐大,意識形態倒向西方。 到樹欲靜而風不止,改革到了80年代末基本上是哀鴻遍野,蘇聯人的人的日常生活等同于長長的排隊場景,而且分配量越來越少,腐敗問題叢生,生活水平直線下降,民眾已經感受不到蘇聯的強大。在蘇聯解體的前夕,各加盟國早已離心離德,唯一的一次蘇聯的自救行動就是毫無新意的8.19事件,可是當時參與行動的蘇共政治局的三名成員,已經將戈氏軟禁,蘇聯共產黨中央、中央與各加盟國,各加盟國內部共產黨組織,都陷于分裂邊緣,軍隊已經實施了去政治化改革,還要面對最大加盟國領袖同時又異常強硬的俄總統葉利欽,葉利欽高舉反共大旗籠絡了一大批人心,試問此時的蘇聯連穩定都維持不住,怎能不分裂,最最要命的是最高領導人心中都潛藏著陰謀,怎么去拯救亂局呢? 現在的俄羅斯對比當年的蘇聯實力如何? 差了很多, 蘇聯除俄羅斯之外的十五個加盟共和國各有所長,重工業、軍事基地、精密儀器研究等工業分別分布于十五個加盟共和國中,例如白俄羅斯的精密軍事器械研發,使蘇聯在這一方面領先世界,及至蘇聯解體之后,中國等國家發現了白俄羅斯這項優勢,至今仍與白俄羅斯有合作。可以說是十五個加盟共和國共同撐起了蘇聯這片天,在整個蘇聯,俄羅斯聯邦政治影響力最大,故而解體后的蘇聯出現了俄羅斯這一歐洲大國。縱觀整個蘇聯,雖然重工業發展迅猛而輕工業發展緩慢、經濟發展上卻未出現大的頹勢全賴于各加盟共和國對經濟的平衡作用,哪里經濟出現問題,哪里就可以援助。蘇聯解體后,這種經濟平衡態勢被打破,經濟問題終于爆發了出來,俄羅斯雖然是歐洲大國,但失去了15個加盟共和國協力發展的助力,在歐洲地位一落千丈就在所難免 |
|
來自: 西江紅月 > 《文史卷四--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