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沉默孩子背后都有個嚴厲的父母 一對父母帶著他們大三的兒子來到咨詢室,想解決孩子不聽勸、不好好學(xué)習(xí)的問題。 “他從小成績就非常優(yōu)秀,都不用我們怎么操心,也考上了比較好的大學(xué)。但是進了大學(xué)就開始變樣了,每次給他打電話,他都不在學(xué)習(xí),只顧著玩。 現(xiàn)在有幾門成績都掛了,畢業(yè)、找工作都成問題。可這小子還不知道擔(dān)憂、悔改,整天一副無所事事的樣子,看得人都心恨。算了,我也懶得說了。”媽媽咬牙切齒放高聲調(diào)地說道。 “他就是不爭氣,整天交些不學(xué)無術(shù)的壞朋友,跟著閑逛瞎混,就是一堆扶不上墻的爛泥,早晚有他苦果子吃的。”一旁的爸爸接過話,越說越氣憤。 再看看孩子,長得高大威猛,卻是一臉愁云密布,完全尋不到與他這個年齡相稱的陽光。 他聽著爸媽說的話,有那么一刻好像想要出來爭辯,但立馬又壓回去了,轉(zhuǎn)而換回比之前更強硬、更淡漠的表情:你們愛怎么說就怎么說吧。 可是慢慢地,在咨詢師的循循誘導(dǎo)下,沉默冷酷的孩子開了聲:“我心里其實也很怕,不知道怎么就掛了這么多。我的那些朋友一直在鼓勵關(guān)心著我,我有打算認真補考的。” “你覺得爸爸媽媽所做的事情,所說的話,對你起了什么作用?”咨詢師繼續(xù)問道。 “不僅沒有幫上忙,反而更讓我難受。”孩子說到這里,眼眶有些濕潤。 毋庸置疑,這對父母的內(nèi)心絕對是愛著孩子的,也想要孩子好。 但他們的愛卻被蒙上了苛刻且高高在上的紗,不顧一切地嚴厲打擊受了挫敗的孩子,像監(jiān)管罪犯一樣,孩子在其中只有迷茫無助和苦不堪言。 嚴格逼迫下長大的孩子,到大還帶著沉重感 事實上,像這種不想深入了解孩子感受,只想著怎么要求孩子的教育在生活中很常見。 這類父母經(jīng)常會拿出作為家長不容侵犯的權(quán)威,對孩子諸多要求,且不允許他反抗;孩子一沒做到他們期待,就好像犯了滔天大罪。 在這種軍事化管教下長大的孩子,通常會有兩種情況:一種確實是很乖巧、很順從,但也很壓抑、自我價值感極低,跟父母的距離也隔得很遠; 一種是極端地走向叛逆,為了跟父母對著干,不惜讓自己變得糟糕,“破罐子破摔”是他們擺脫不掉的人生格言。 或許你覺得孩子順從乖巧,是挺好。可對孩子來說,卻是一種無法丟棄的壓力,讓他一想起父母來,除了害怕就是沉重。甚至等他們長到很大了,這種感覺依然在。 一位媽媽朋友向我談到她最近煩悶糾結(jié)的一件事:孩子還在哺乳期,她每天都要急匆匆地上班,上班期間還要為孩子準備奶,工作上的事也有盡力地在做。 可領(lǐng)導(dǎo)總喜歡挑她的刺,說她沒有好好地對待工作,當媽媽的人多了去了,千萬不要想著自己特殊就來懈怠工作。 領(lǐng)導(dǎo)冷漠不體諒的態(tài)度,還有現(xiàn)在孩子急需照顧的狀態(tài),都令她焦心難忍。她想要先辭職一段時間陪陪孩子,等孩子大點了再出去工作。 可是她的這一決定立刻遭到了反對,反對她的不是她的老公,而是她的爸媽。 她說不管自己跟他們解釋多少遍,他們就是覺得她是在逃避工作壓力才跑回家的,還說要是以后找不到工作,家庭就得散,到時會有一攤子麻煩等著她的。 苛刻的父母給不了支撐孩子堅強面對的勇氣 我了解這位媽媽,她就是從小被父母管得很嚴長大的那種,她也一直都很聽話,生活過得也算順。 但不知怎么的,此刻看著她,我竟悲戚戚地為之心疼——已為人母的她,到現(xiàn)在也還沒能逃離以往父母對她的精神控制。 她是有了自己的丈夫,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了,可在面對自己的父母時,又好像一下子沒了力量,退回到一個痛苦無力反抗的孩子模樣,不想聽話,但不聽話又會感到很掙扎。 “我的媽媽不會覺得她這樣對待我有錯,她還特驕傲自己把我管得服服帖帖、乖順聽話,可只有我知道我不好,我很懦弱膽小,特別不自信,跟人相處也存在很大困難。 其實,每次她說到怎么把我教得像今天這樣好的時候,我都有種憤怒的感覺。” 父母對于子女,本是世間最美好的感情。在這里,卻成了占有、控制、綁架。孩子感受不到快樂和尊重,也不知道怎么跟爸媽相處,他們愛父母,也想跟父母親近,可是他們不敢。因為害怕。 為什么害怕?因為從小到大,父母都是嚴字當頭,居高臨下地指揮命令孩子的。在他們那里,沒有平等交心的溝通,也沒有寬容理解的關(guān)愛,只有淡漠狠毒的訓(xùn)斥,和冷冰冰的棍子。 你專制性的指責(zé),最終會將孩子推得很遠 而最后的結(jié)果是:一邊是不容置疑、站在精神與思想制高點上的權(quán)威父母,依然壓在孩子心上巋然不動;一邊是反抗無效、迷茫無助的孩子,不斷地收著縮著,冷暖只有自己最清楚。 一個剛來到世上的孩子,父母就是他的一切,可走到尾,父母卻是他最不堪回首、最想遠離的那一段。 就算孩子早已成年獨立,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卻還要被你牽制住畏畏縮縮不敢做自己,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看到的嗎? 很多父母都覺得對孩子兇一點、嚴一點是好的,這樣孩子就會怕自己。在他做得不好的時候,你稍稍丟過去一個眼神,擺個臭臉,孩子就會立即領(lǐng)略到狀況,快速收起眼淚,克制住哭鬧,連說都不用說,特省事。 但是父母在這個過程中,卻會失去孩子對你的愛與信任,更重要的是,孩子也沒了最可貴的獨立還有力量。 那么,我們究竟該怎么對待孩子,才不會讓這份愛摻上禁錮與窒息呢? 對此,知乎上有這么一段話:孩子屬于世界上的弱勢群體,他們唯一的缺點就是對這個社會的認識與經(jīng)驗還不夠豐富,所以他們尤其需要父母的照顧及朋友般的溫柔對待。 走進孩子世界的第一步是,蹲下來與他說話 所謂以朋友相待,即是互相尊重,平等對待,有事互相商量,不是誰說了算,不居高臨下、指手畫腳,也不淡漠無視、置之不理。 尊重孩子,不要一味地責(zé)罵打壓他 每個孩子都有想要在父母面前表現(xiàn)好的愿望,如果父母有對他表現(xiàn)出足夠尊重的話,他就會努力地做好。而實在不需要你再去撕心裂肺地吼罵他。 比如,當家里來了客人,你正跟他們聊著天,孩子卻在一旁吵著要你帶他出去玩,不要馬上就生氣地訓(xùn)斥他道:“跟你說了不可以了,你還想怎么樣,三天不打你就皮癢癢了是不是?”、“你再鬧,再鬧我就把你關(guān)到房里去”…… 要明白孩子絕對不是故意的,他是真的自己待著無聊了。你只要對他表現(xiàn)出多一點的理解和接納,暫時騰出空來,輕輕走到他身邊,把他摟在懷里。 看著他的眼睛,笑著對他說:“媽媽知道你想要出去玩,我也很想和你出去,只是媽媽很久沒有見到阿姨了,想跟她說說話。你在這里玩會玩具或者看會電視,等一會,我們聊完了,我就帶你出去,好不好?” 這樣一來,孩子就感受到了尊重,他也會同樣地支持和尊重你。 給予孩子信任,激發(fā)他的美好品質(zhì) 在發(fā)現(xiàn)孩子做了不對的事,如他沒聽你的話又弄得全身臟兮兮回來,他沒有讓你在人前有光,動手打了其他小朋友,或者拿了別人的玩具回家時,不要先入為主地認定孩子壞,給他貼各種不好的標簽,“故意搗蛋”、“壞孩子”、“小偷”等等。 你是他最信任的人,要是連你也這么說他、這么想他,那他肯定就不會想改變了。 孩子身上美好的品格,須得到父母認可與激發(fā) 就像最開頭的那個男孩,他對自己臨近畢業(yè)慘敗的學(xué)業(yè)成績并不是真的無所謂,他也很焦慮彷徨,同時也知道自己要好好復(fù)習(xí),爭取補考能過。 他有努力地在做,可爸媽沒看到,因為他們覺得他就是“墮落”的。 如果你真的愛孩子,就要從心底里真正地信任他,任何時候都不要輕易地評判孩子的品性,不要讓他覺得你放棄了他。 要學(xué)著將孩子的品性和行為區(qū)分開,理解并相信他是個好孩子,只是有些行為還需再引導(dǎo)一下而已。 對孩子說:“媽媽知道你是一個好孩子,我相信你不是故意的,你愿意跟我說說你為什么這樣做嗎?” “你很喜歡這個玩具,我知道,可這是別的小朋友的,不可以拿回來。你實在想玩,可以問問他能不能借你玩,或者你拿個玩具和他換著玩,我相信他會很樂意的”等。 有位媽媽,當她沒有滿足孩子想要禮物的愿望時,賭氣的女兒惡狠狠地丟出一句話,“你不買,我就不乖了!” 她什么也沒做,只是看著孩子,意味深長地說道:“諾諾,即使你不乖,媽媽也愛你。”孩子頓時變得遲疑,把張開的刺收了回去,乖巧幸福地投到媽媽懷抱。 多跟孩子討論,允許他表達意見 要想了解孩子內(nèi)心真實的想法,想要跟他很親近,就一定不要專制地塞住他的嘴巴,要求他只聽你的。 允許孩子表達意見,會讓他感覺自己很重要,他很有力量。也會在討論中,增進父母與孩子彼此之間的感情。 父母并不是權(quán)威,你要求的或者你制定的東西孩子不一定要遵守,他可以參與進來同你一起交流。 同孩子商量溝通好的規(guī)則,他更愿意遵守 在這個過程中,你可以聽到孩子的聲音,清楚掌握他的想法,進而更好地調(diào)整糾正他不對的地方。 只要不違背原則,在涉及與他相關(guān)的問題上,你可以都拿出來跟他聊,并適當?shù)亟蛹{他的意見。 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孩子更容易學(xué)會獨立思考的能力、與人合作的態(tài)度以及不卑不亢的胸襟,對孩子來說,這才是父母能給予他們的最好禮物。 真心愛孩子、為孩子好的父母向來都不會采取對自己最省心,卻對孩子最傷害的嚴厲的愛,而是我可以多費心,他可以更獨立的平和的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