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祖拳源流 宋太祖長拳,古稱“宋太祖三十二勢長拳”,亦稱做“太祖拳”,此拳據傳是由宋太祖趙匡胤所創。宋太祖乃一代馬上皇帝,一條盤龍棍打下趙氏江山300年,其文治武功之強自不待言。然宋太祖畢竟是一代政治家、軍事家,而非武術家,是否有此閑心造拳,我們無從考證。但現在的宋太祖拳法,至少在明代之前便已大放異彩了,這確是不容置疑的事實。 明代戚繼光在其著作《紀效新書》中說:“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勢,又有六步拳、猴拳,各勢各異,而實大同小異……”由此可知,在明代戚繼光之前,便已有宋太祖長拳流傳了。而明代著名武術家程沖斗在其《少林棍法闡宗》中說:“古人制藝必立意,吾人資性各有所長,豈可盡廢。惟楊家槍、太祖長拳、綿張短打、孫家陽手棍、少林兼槍帶棒,乃五家不傳。茍能習練精熟,得其心印,余可敝帚棄之矣。”可見宋太祖長拳在明代時極有聲譽。 實際上,太祖長拳應源于宋太祖訓練士卒的遺法真傳,綜合士卒在戰場上真拼實殺的格斗經驗編制成三十二勢長拳。宋太祖登基后成為一代帝王,昔日士卒猶覺此拳的珍貴,乃名之為“宋太祖三十二勢長拳”。 空口無憑,這里尚有《少林拳譜》為證。宋初少林寺主持福居禪師為振興少林拳法,曾邀請當時全國18家武林高手入寺切磋技藝,宋太祖長拳便是18家之一。后福居禪師綜合諸家之長匯成《少林拳譜》,這也是少林拳法的起源。現今所說的少林拳源于達摩十八手純屬后人附會之言。 中國武術發展到清代至巔峰,一時間門戶叢生。于是一趟宋太祖三十二勢長拳便也分成諸多流派,但其中最為有名的,還要數少林太祖門了。 少林太祖門有南北兩大流派。南派少林太祖門之太祖拳受到南拳的影響,宗法已略有改變,主要流傳于南少林的發源地福建省的泉州、漳州等地。而北派少林太祖門則流傳較廣,并且保持了太祖長拳的原始風格,主要流傳在山東、河南、河北等地。眾所周知,北派嵩山少林分3大家,即江家、孔家、俞家,而俞家少林又分二郎、邦它、羅漢、大圣、金剛、太祖等,其下又分多種流派。太祖門尚有如下幾枝: 1太祖:秘宗名師張耀庭所傳的一枝,張耀庭傳劉云樵。此脈在臺灣、美國尚有流傳。 2老拳師:黑龍江武術館教練劉洪仁所傳之少林太祖門武術。劉洪仁先生的太祖門武術乃是家傳,主要傳人有李承祥、劉志華等。而李承祥先生曾撰寫過《少林拳法》一書,介紹了該門太祖拳第一節拳法。 3滄州太祖門:此門傳承不詳。 4乳山陳氏太極傳人:牛郎棍掌門肖明魁老師傳于其弟子鐘玉順先生的太祖長拳,此拳另一名為小洪焰,僅為一個拳路。 5少林寺中的太祖拳:此拳也僅是一個拳路,一名少林長拳,又名少林三十二手短打。梁以全先生的祖上在清代道光年間從少林寺僧湛德處學習了此拳,具體請見梁以全先生所著的《嵩山少林拳法》一書。 至于明太祖洪拳之所以稱洪拳,是因明太祖朱元璋的年號為“洪武”,加之明太祖亦是一代馬上皇帝,曾創立過大、小洪拳,故后世反清復明義士則將此拳稱為“太祖洪拳”。筆者有幸從好友習得此拳,故對此略知一二。 二、太祖門的內容 (一)少林梅花門所傳之太祖長拳:共分三節四段,全拳共三十二勢一百單八招。太祖長拳是本門的根基所在,本門除太祖長拳外,尚有黑虎拳、梅花拳、大洪拳、醉八仙、螳螂十三招、岳家捶、小虎燕、梅花刀、梅花劍、梅花槍、滾堂雙刀等拳械共約30余種。 (二)劉洪仁先生一系的太祖門:有十八節長拳、太祖三十二勢、梅花刀、八方刀、龍泉劍、雙刀、梅花槍、齊眉棍、春秋大刀、七節鞭等。 (三)少林寺傳太祖長拳(三十二手短打)拳譜:海底撈沙、迎面扳手、撩陰截把捶、撐膀、合身、提地擎天、撂手撩腳擠手炮、撂手單沖拳、右二起腳、雙括、束身雙抱拳、左橛楔捶、鳳凰單展翅、搖山、扳手推腰、虎撲、挑打器眼、束身雙抱拳、右橛楔捶、十字闖步前后沖拳、盤肘、虛步亮掌、黑虎掏心、左二起飛腳、贅地炮、燕子取水、霸王觀陣掏鬢捶、磨腰掏肋捶、虎撲、雙抱膝、蹬足雙沖拳。 (四)太祖洪拳:太祖洪拳共有4個拳路,分別是大洪、小洪、活法黃龍、虎爪點穴。 三、太祖長拳探真 太祖長拳流傳日久,傳承各異,其拳法難免有所差異。現僅以太祖長拳在本門流傳的情況為例作一分析。 本門因出自少林太祖門,所以太祖拳是本門的根本,是入門必修拳法,也是功力性質的拳法。本門太祖長拳共三十二勢一百單八招,拳路極長,共分三節四段。上節稱為地盤拳,有兩段(每一段皆可單獨成套),是基礎;中節稱為人盤拳,集長拳、短打于一體,是本拳精華所在;下節稱為天盤拳,是收拳。太祖長拳之所以稱節、段,而不稱路,是因上一節的收勢即為下一節的起勢,全拳如長山之蛇,擊尾而首應循環無端。此拳的特點如下: (一)拳招古樸,拳路精奇 本門太祖長拳的拳招可以與《紀效新書》、《少林短打拳譜》等古譜所敘相印合。如《經效新書》中的懶扎衣、探馬、朝陽手、雀地龍、金雞獨立這5個拳架,《少林短打拳譜》中的套捶、雙手扣、二郎擔山、懷中抱月等勢,在本門太祖長拳中均有顯現。與古譜的印合,可以斷言此拳乃是古傳太祖無疑。此外,此拳的手法、步法、腿法等與劉洪仁先生所傳的太祖也基本一致。說拳招的古樸,只要見到了本門太祖長拳的探馬,大家就會明白為何《紀效新書》會說“探馬傳自太祖,諸勢可降可變,進攻退閃弱生強,接短拳之善”,其他拳招亦然。 另外,從拳路上看,你會發現此太祖拳法拳路古意盎然。起勢先是“探海撈月雙抱拳”、“英雄提袍懶扎衣”、“三步升堂挖金磚”3個動作,收勢是“拜四方禮法周全”、“退三步定氣還原”兩個動作,僅以起勢、收勢而言,筆者尚未見到外界任何一個流派能保持如此古傳拳術的禮法與精義。 (二)剛柔并濟,內外合一 在外行人眼中、太祖拳應為少林拳,是外家拳,其特色應是剛猛。實則不然。太祖拳的動作是剛柔相濟的,其柔和之處較之陳氏太極絲毫不差,其剛猛之處比八極尚且有余。如“搖轆轤恨地無環”前柔后剛,又如“晃乾坤伏底通背”、“上步橫靠身連進”這兩招,運動起來如大蟒蛇行、滾滾而動,令人嘆為觀止而神往。 太祖長拳是內外一體的,其拳法中暗含各種功夫訓練。如起勢的雙按掌實為少林派十八羅漢功的呼吸法,猛然提氣聚神,用于對敵。 (三)源于少林,而不同于少林 太祖長拳源自少林,這毫無疑問。但由于此拳比較忠誠地保持了古太祖拳的風格,所以又異于少林本派的拳技。梁以全先生的少林長拳(或稱三十二手短打)是披身小架,而本門太祖長拳則是長拳大架,風格迥異。 宋太祖長拳三十二勢第二套: 演練者面向西方成并步立正姿勢。眼看正前方。兩手臂同時向前做上抬狀并在舉至胸前時右手成掌、左手變拳且以其右掌心蓋住左拳面。眼向前方環視一周,即掃視180°之后再復視正前方。(圖1) 第二勢 請手變懶扎衣 接上勢,右腳向后退一步,跟著左腳同樣退一步,使兩腳形成并步立正狀;與此同時,左手由胸前朝下并經下向后做撩起衣衫狀,而右手則自前向上且經上向后做劈拳狀(拳眼向上,拳輪朝下),直至停留于身體右側后方成平拳勢(高與肩平)。眼向前看。(圖2) 第三勢 懶扎衣變金雞獨立 接上勢,左腳上前一步并隨之提起右腳使其形成獨立步;與此同時,左手變拳上撩后架于頭頂處(拳眼朝下),而右拳則以拳輪為重點向前輪砸之后再懸立至胸前(拳心朝下,拳眼向內)。面對東方,眼向右看。(圖3) 第四勢 金雞獨立變探馬 接上勢,右腳落地并將身體左轉約90°,跟著上左腳向前踏地成左弓箭步;與此同時,右拳向上托打撐擊(拳眼向后,拳面向上),左拳則收于腰際做抱拳狀(拳緣貼身,拳眼向外)。眼看前方。(圖4) 第五勢 探馬變拗鞭 接上勢,兩腳原地碾轉,帶動身體向右轉動約180°形成右弓箭步;與此同時,兩手臂劃動輪轉左臂向前劈砸(拳眼向上,拳輪朝下)、右臂向后甩挑(拳眼朝下,拳緣向上)。(圖5) 第六勢 拗鞭變七星拳 接上勢,右腳后撤一步并將身體向右轉約180°之后再將左腳上前一步成開步勢(左腳在前,右腳在后);與此同時,兩拳分別由兩側向胸前交叉擊砍(左臂壓在右臂之上,拳心皆向上且力達拳緣)。眼看正前方。(圖6) 第七勢 七星拳變倒騎龍 接上勢,兩腳分別向前躍步(左腳先右腳后,各行一步)成左弓箭步;同時,兩拳由前向下并經下向前再往后畫圈一周之后沿身體左側平擺拳(右拳置于左肩旁,拳心向內,左拳側平拳置于后方且拳眼向上)。眼看左拳。(圖7) 第八勢 倒騎龍變虛餌 接上勢,身腰由先前之左擰變為右轉,跟著抬起右腿以右腳跟發力向正前方做蹬腳(腳后跟向前,腳尖向上)。與此同時,右拳自左側貼身劃繞,即由后向上向前蓋打(拳面向前,拳心向上且力達拳背)。眼看右拳。(圖8)
接上勢,右腳先在身前落步輕點,之后伴隨著身體左轉約180°,且使上腳邁為右弓箭步,收回右拳置于右脅旁(拳心向內,拳眼向上),而左拳由下向上撩起作沖天炮狀立于頭頂前上方(拳面向上,拳輪向前)。(圖9) 第十勢 邱流變下插 接上勢,兩腳向左碾轉約90°成坐馬步(注:也可形成左弓箭步,在臨陣應敵之時靈活運用);與此同時,左拳自上向左劈擊至左側方(拳面向左,拳緣朝下),而右拳則緊跟著打出上勾拳至左側前方(拳面向斜上,拳心斜向內)。眼看左側方。(圖10) 第十一勢 下插變埋伏 接上勢,左腳不動,將右腳向左側方移半步后令兩膝彎屈下蹲使之形成右腳在前、左腳在后的屈腿跪蹲步,即左跪步勢(左膝觸地并以左腳之腳前掌點地、腳后跟抬起);與此同時,左拳上架至頭頂上方(拳眼朝下,拳緣向下),而右拳則自下而上地畫圈一周后,向右側后方撩擊(拳眼向上,拳面向右后方)。眼看右拳。(圖11) 第十二勢 埋伏變拋架 接上勢,身體起立并將左腳向前出一步形成左弓箭步;與此同時,左拳在胸前畫一個小圈之后藏于右腋下,而右拳則由右向上再經上朝下再向右側后方畫圈一周撩擊擁拳(拳眼向上,拳面向右側方)。眼看左側方。(圖12) 第十三勢 拋架變墊肘 接上勢,右腳上前邁出一步形成右弓箭步;與此同時,右拳自后經上并由上向前劈砸(拳眼向上,拳緣朝下并力達于此)。(圖13)
接上勢,右腳先向左腿后做插步,跟著將身體向左轉動約180°之后,邁左腳復上一步成左弓箭步;與此同時,左拳回抽并藏在后背處(拳眼向上,拳背貼靠背部),右拳自上而下向前擊砸與挑打(拳眼向上,拳緣朝下且力達于此)。(圖14) 第十五勢 撤步變擒拿 接上勢,身體右轉約120°,兩腿形成右弓箭步;與此同時,右拳自下向后并經后向前挑打劈砸(拳眼斜向上,拳緣斜朝下并力達于此),左拳伴隨著做輔助性的相同動作。眼看前方。(圖15) 第十六勢 擒拿變中四平 接上勢,左腳先上一步而后右腳跟進成坐馬步;與此同時,雙拳自下向前上勾擊打(拳面均向上,力達于此)。眼看前方。(圖16) 第十七勢 中四平變伏虎 接上勢,左膝下跪,以其膝關節觸地使之形成左跪步勢(左腳腳前掌觸地,腳后跟抬起);與此同時,擰腰向左并助之右拳上架頭頂上方,左拳劈砸左側后方。眼看左拳。(圖17) 第十八勢 伏虎變高四平 接上勢,兩腳起立并將身體略向右轉,跟著左腳向前進一步形成左弓箭步;與此同時,兩拳掄動,左拳向前挑擊(拳眼向上并力達于此),右拳向后劈砸(拳緣朝下且力達于此)。眼看前方。(圖18) 第十九勢 高四平變倒插 接上勢,身體向右轉約100°并碾轉兩腳成右弓箭步;與此同時,右肘內屈,并以其肘尖為力點向右側方做橫擊肘。眼看右側前方。(圖19) 第二十勢 倒插變井攔 接上勢,兩腳向左碾轉約180°(身體同樣伴隨左轉)成左弓箭步;與此同時,左拳向上挑起勾擊、右拳則伴隨著右臂及肘部向前沖撞(力達整條手臂)。眼看前方。(圖20) 第二十一勢 井攔變鬼蹴 接上勢,先將左腳后撤一步并伴隨身體左轉約180°,跟著左膝彎曲且以左腿全蹲沉地,然后右腿助其右腳以腳后跟為力點沿地面向右側前方跪蹬而出;與此同時,右掌前推(力達掌心),左拳后掃(拳眼向上)。眼看右側前方。(圖21) 第二十二勢 鬼蹴變指襠 接上勢,身體起立,左腳上前一步成左弓箭步;與此同時,收右掌變拳回抽于右側腰際,左拳化掌向前下方切擊(掌緣斜朝下并力達于此)。眼看左掌。(圖22) 第二十三勢 指襠變獸頭 接上勢,右腳向前邁一步成右弓箭步;此與同時,左掌變拳反撩至身后(拳緣向上且力達于此),右拳由后向前劈砸且復成上勾拳置于面部前方(拳心向內,拳面向上)。眼看正前方。(圖23) 第二十四勢 獸頭變神拳 接上勢,提右腳向前躍出并伴隨左腳前跨一步成左弓箭步;與此同時,右拳自后向前磕擊(拳背朝下且力達于此),左拳則擊打正前方(拳眼朝下即為反擊勢)。眼看左拳。(圖24) 第二十五勢 神拳變一條鞭 接上勢,兩腳向右碾轉約30°并伴之身體向右側偏;與此同時,右拳向右側后方橫掃擱擊(拳眼向上且力達拳背),左拳收于胸腹前護體(拳心向內)。眼看右拳。(圖25) 第二十六勢 一條鞭變雀地 龍 接上勢,身體略向左轉并將左腿下蹲屈膝坐地,而右腿則向前方平鋪伸出且貼近地面但不觸地(右腳尖向上勾起);此起同時,右拳向前下方沖出(拳面向前,拳眼向上),左拳向身后劈砍(掌緣斜朝下并力達于此)。眼看右側前方。(圖26) 第二十七勢 省地龍變朝陽手 接上勢,身體立起并上左腳與右腳靠攏成立正姿式;與此同時,左掌上撐舉過頭頂(其掌心向上),右拳畫弧收于左腋下(拳眼向上,拳心向內)。眼看前方。(圖27) 第二十八勢 朝陽手變雁翅 接上勢,右腳上步并將兩腳碾轉向左約,45°且身體同樣偏向左方成坐馬步;與此同時,右拳砸向前下方(拳面斜朝下且力達于此),左掌則變拳自上向下劈砸至前方(拳緣朝下并力達于此)。眼看前方。(圖28) 第二十九勢 雁翅變跨虎 接上勢,左腳先向右腿后側插步,跟著將右腳再上一步,然后兩腳向右碾轉并伴隨身體偏向右側;與此同時,左拳向頭頂上方架起(其拳面向上),右拳則以拳緣為重點向身后右側方反撩(拳緣向上且力達于此)。眼看右側方。(圖29) 第三十勢 跨虎變拗鸞勢 接上勢,身體向右轉約180°,右腳上前一步且復進左腳一步使之形成左弓箭步;與此同時,右臂向前撞擊(肘尖向前,力達手臂),左拳向前上方鉤擊(拳面向上,拳眼向內)。眼看正前方。(圖30)。 第三十一勢 拗鸞肘變當頭炮 接上勢,左腳后撤一步并伴隨身體向左轉約180°成左弓箭步;與此同時,左拳上架至頭頂(拳眼朝下),右拳向正前方沖擊(拳面向前)。眼看前方。(圖31) 第三十二勢 當頭炮變順鸞肘 接上勢,兩腳向右碾轉約90°并伴隨兩腿下沉半蹲成坐馬步;與此同時,右肘向前倒沖撞擊,左拳輔佐做上鉤拳擊向前方。眼向左拳垂視。(圖32) 第三十三勢 順鸞肘變旗鼓勢收架 接上勢,右腳向左腿前方進一步為右蓋步,左腳復上一步并伴隨其身體左轉約90°成左弓箭步;與此同時,左拳自上向前下方掄砍下劈(拳緣向前,力達于此),右拳做下擂重壓狀擱至胸前(拳面向前)。眼看正前方。(圖33) 接上勢,兩腳向左碾轉約90°并伴隨身體偏向左側,跟著邁左腳向右腳內側靠攏成立正姿式;與此同時,兩拳變掌分別下垂且貼靠至左、右大腿外側。眼看正前方收架。(圖34) 少林太祖長拳一二三式: 兩腳分立,略同肩寬,兩手垂直貼于兩腿外側,目視前方。(見圖1一1) 雙手合十于胸前,雙腳不動,目視前方。(見圖1-2) 雙掌抱拳于腰側,拳心向上。雙腳不動,目視前方。(見圖1一3) 丁步格掌 左腳向左方上半步,接著右腳隨之,屈膝下蹲,變左丁步。左拳屈肘向左外拐于左肩前,右拳變掌向右下格擋,掌心向后,目視右下。收為吸。(見圖2) 要領:拐肘、格擋、下蹲要同時進行。 弓步崩手 右腳向右上步,上體右轉90度成右弓步。同時左拳收于腰側,右掌隨轉身向右前平臂崩出,高與肩平。上體前傾,力達掌背,目視前方。發為呼氣。(見圖3) 要領:右掌崩出的同時,左腳后蹬,以助其力。 少林太祖長拳四五六式 : 隨體右微轉,左腿上步屈膝下蹲成右登山步。右掌變拳,拳心向上,收于腰側,左拳變掌,隨微轉體向下經雙膝向右上成弧形屈臂撩起,掌心向右,指尖向上,目視前方。(見圖4一1) 起身左轉90度,左腳向前上步,右腳隨之上步,腳尖點地,放于左腳內側,下蹲成右丁步。左掌變拳抱于腰側,拳心向上,右拳抬起,隨轉身下蹲,用拳背下砸于右膝外側,目視右下。收為吸氣。(見圖4一2) 要領:撩掌、砸拳、轉身,動作要連貫、流暢。 弓步沖肘 右腳向右上步成右弓步。右肘尖隨上體前傾,屈臂向前上擊出,肘高于肩,左拳臂內旋下擊左臀后,拳心朝上,目視左后。發為呼氣。(見圖5) 要領:右肘前擊,要力達肘尖。 霸王舉鼎 重心左移,下蹲成馬步。雙拳收貼兩肋變掌,上舉頭頂上方,指尖相對,掌心朝上,目視前方,發為呼氣。(見圖6) 要領:舉鼎時,要有上舉千斤之意念。 少林太祖長拳七八九式: 兩掌變拳沿兩胯側向下沖拳,步不變,目視前方。發為呼氣。(見圖7) 要領:沖拳時力在兩拳,忌身隨拳落。 擊手炮 起身,左轉90度,重心左移成左弓步。左拳變掌抬臂屈肘,攔護于胸前,掌指向上,掌心向前,右拳不動,目視前方。(見圖8一1) 右腿屈膝前抬,重心左移。'右拳隨之前抬,經前胸屈臂橫架于頭頂,拳心向上,左掌隨臂外旋,用掌背下隔,指尖向右,掌心向上,目視前方。(見圖8-2) 左腳向右腳內側并步震地,屈雙膝下蹲成半椅子樁。同時右拳隨下蹲,臂外旋,向前下用拳背擊打左掌心,目視前方。發力為呼氣。(見圖8-3) 要領:擊手、震腳要同時,聲要猛,要響。 弓步勾拳 起身,身體右轉180度,右腳上步,屈右膝,變右弓步。左掌變拳收于腰側,拳心向上,右拳變掌隨轉身向后平攔,高與肩平.掌心向前.目視前方。(見圖9- 1) 少林太祖長拳十六十七十八式: 重心左移,左腿屈膝下蹲,右腳后收,腳尖點地,成右虛步。同時右掌隨左移下蹲,并朝右腿前下劈,左拳不動,目視前下。收為吸氣。(見圖16) 要領:重心移至左腿,步法要穩,劈掌有力。 弓步雙按掌 起身右腳向前上步成右弓步。右掌掌心朝上收于腰間,同時左拳變掌,雙臂內旋,雙掌掌心朝下,指尖向前,并齊向右腿前下方推按,目視前方。發為呼氣。(見圖17) 要領:上步的同時,步落手到,推按有力。 金雞獨立 身體左轉135度,重心左移,屈左膝,變左弓步。同時左掌變拳收于腰側,拳心向上,右掌變拳,隨轉向向左下方栽至檔部,拳心向后,目視右方。(見圖18-1) 右拳向上、向右、向后直臂掄擊,同時左拳隨上身右轉體180度,向上、向前掄擊,雙拳心向下,雙臂如一字平直,隨轉向,重心右移,屈右膝變右弓步,成單鞭式。目視前方。(見圖18一2) 左腳經右腳內側擦地提膝,小腿勾,腳面繃直,重心移于右腳。同時右拳向前、向上,拳眼朝下,架于頭頂前上方,左拳拐肘,拳心朝左,栽于左膝上,目視前方。收為吸氣。(見圖18一3) 要領:掄臂要舒展,獨立要站穩。 下體不動。右掌變拳向右收于腰側,拳心向上,左拳向前、向右,隨轉體成弧形勾于右肩前,拳心向下,高與肩平,目視前方。發為呼氣。(見圖9一2) 少林太祖長拳十三十四十五式: 起身左腳上步成左弓步,身體向前傾。雙臂內旋,左拳向下,栽于左小腿外側,拳心朝后,右拳向上沖,拳心朝前,兩臂均上下垂直.目視前方。發為呼氣。(見圖13) 要領:沖拳用力,力達拳面,頭、身、右腿成一斜線。 弓步雙推掌 重心右移變馬步。左右拳同時收于腰側。目視前方。(見圖14一1) 上體右轉90度,雙腳不動,馬步變右弓步。雙拳變立掌同時向右前方推出,右掌心向前,左臂微曲,左掌心護右小臂,目視前方。發為呼氣。(見圖14一2) 要領:轉身、變步、推掌要同時動作。 雙滾手 上體轉90度,重心左移變馬步。左掌向左經胸前架于前左上方,掌心向前,指尖向右,右掌向下,向左平推于左膝上方,指尖向下,掌心向左,目視前方。(見圖15一1) 下體不動。右臂內旋,屈臂向右,向上架右掌于前右上方,掌心向前,指尖向左,左掌向下,向右平推于右膝上方,指尖向下,掌心向右,目視前方。(見圖15一2) 下體不動。左掌向左,經胸前架于左上方,掌心向前,指尖向右,右掌向下,向左平推于左膝上方,指尖向下,掌心向左,目視前方。(見圖15一3) 重心右移,馬步變右弓步。左掌變拳收于腰側,拳心向上,同時右掌隨上體右轉45度,直臂向右上平崩于右前方,指尖向右前,掌心向左前,目視右指尖。(見圖15-4) 要領:滾手時,隨手之忽左、忽右,上體微向左、向右傾斜。 要領:攔手、拐肘、勾拳要連一貫。 少林太祖長拳十十一十二式: 重心前移,起身直立,左腿前提,小腿后勾,腳面繃直。左拳收于腰側,拳心向上,右拳不動,目視前方。(見圖10-1) 在左腿下落的同時,右腳離地,腳面繃直向上方彈踢。右拳變掌向前上方伸,以掌心擊打腳面,左拳不動,目視前方。(見圖10一2) 要領:右腳彈踢要盡量高,掌擊要內。 雙按掌 左腳在后,右腳向前落地成右弓步。同時右掌后收,左拳變掌,雙掌前伸,推按于右膝前上方,指尖向前,掌心向下,力達雙掌,目視前方。發為呼氣。(見圖11) 要領:落步要穩,雙掌推按有力。 懸崖勒馬 以雙腳掌為軸,體左轉180度,屈左膝變左弓步。左掌變拳收于左腰側,右掌變拳隨轉身向前、向上勾擊,拳心向后,高與鼻平,目視右拳。(見圖12-1) 下體不動。右拳收于腰側,拳心向上,左拳向前,向上勾擊,高與鼻平,拳心向后,目視前方。(見圖12一2) 重心后移,左膝向前上提起,小腿后勾,腳面繃直。左拳不動,右拳向前,向上勾擊,高與肩平,拳心向后,目視前方。(見圖12一3) 雙拳不動。身體下蹲成左虛步,目視前方,收為吸氣。(見圖12一4) 要領:雙拳后勾要用力,右腳要穩。 少林太祖長拳十九二十21式: 左腳向前落地成左弓步,同時左拳隨身左傾向左上方沖擊。拳心朝右,右拳經胸前下栽于檔部,拳心朝后,目視右方,發為呼氣。(見圖19) 要領:步落拳出,力達拳面。 弧形步 以左腳為軸,起身左轉90度提右膝,勾小腿,右腳掌護左膝。同時雙拳變掌交叉于胸前,右掌在上,左掌在下,并翻掌上架頭頂,目視前方。(見圖20- 1) 右腳向右落地下礴成馬步。雙掌變拳收于兩腰側,拳心朝上.目視前方。(見圖20一2) 半起身右腳向左,經左腳內側向前劃弧向右前方進步,變右弓步,雙拳不變,目視前方。(見圖20一3) 重心右移,左腳向右,經右腳內側向前劃弧,向左前方進步,變左弓步,雙拳不變,目視前方。(見圖20一4) 重心左移,右腳向左,經左腳內側向前劃弧,向右前方進步,變右弓步。雙拳不變,目視前方。(見圖20一5) 要領:上步要穩,弧形步腳掌要擦地而走。 馬步單鞭 左腳經右腳內側劃弧,向左上方落地,下蹲成馬步。同時左拳沖向前方,右拳沖向后方,雙臂平直,略如橫一,雙拳拳心朝右,目視前方。發為呼氣。(見圖21) 少林太祖長拳22式23式24式: 雙腳蹬地,騰空拔起,雙腿后勾。同時右拳前沖,左拳收回腰側,如此左拳沖,右拳回,右拳沖,左拳回,三次快速反復,目視前方。(見圖22) 要領:盡力跳高,三沖拳必須在空中完成。 虛步隔掌 雙腳落地成左虛步。右拳回收腰側,拳心向上,左拳變掌經胸前向左膝前上方平推,掌心朝左,目視前下方。(見圖23) 要領:虛步蹲穩,推手有力。 并步攔拳 左腳向前上半步,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右拳不動,左掌向左前攔出,掌心向前,指尖向右,目視左掌。(見圖24-1) 起身,右腳上步震地,靠左腳內側并步站立。同時左掌變拳收腰側,拳心向上,右拳隨左轉身90度,抬臂平攔于胸前.拳心向下,高與肩平,目視前方。發為呼氣。(見圖24-2) 要領:震腳與攔拳同時用力,攔拳架平。 少林太祖長拳二十五到二十七式: 右膝提起,小腿后勾,腳面繃緊。右拳收于腰側,左拳不動,目視前方。(見圖25一1) 借右腿上提之力,左腳蹬地跳起,左腳面繃直向前彈踢。右拳不變,左拳變掌前伸以掌心擊打左腳面,目視前下。(見圖25一2) 要領:右膝起后緊跟著左腳跳起,彈腿有力,擊拍聲響。 震腳三栽拳 左腳向前落地,身體右轉90度,右腳落于左腳內側并震地,屈膝下蹲成椅子樁,同時左掌變拳收于腰側,拳心向上,右拳下沖于兩膝前,拳心朝后,目右視。(見圖26一1) 下體不動。右拳收于腰間,左拳向下沖到雙膝前,目視前下。(見圖26-2) 下體不動。左拳收于腰間,右拳下沖至雙膝前.目視前下。(見圖26一3) 要領:三沖拳要快,震腳要響。 弓步崩手 右腳向右上步,體右轉90度成右弓步。同時左拳不動,右拳變掌,掌背向前,橫掌向前崩擊,掌與肩平,指尖向前,掌心向左,目視前方。發為呼氣。(見圖27) 要領:步到手到.崩手有力。 要領:馬步蹲穩,雙拳架平。 少林太祖長拳二十八到三十式: 上體右轉90度,左腳前收成跪步。右掌變拳收于腰側,左拳變掌向前下方插,指尖朝下,掌心向前,目視前方。(見圖28一1) 起身,左腳上步成左弓步。右拳不動,左掌向前上方屈肘抬起,掌與鼻平,指尖向右,掌心向前,目視前方。(見圖28一2) 以腳掌為軸.體左轉180度,提右膝于體前,小腿勾。同時左掌變拳回收腰側,拳心向上,右拳變掌隨轉身向肩左上方推掌,掌指向上高與頭平,目視右前方。(見圖28一3) 右腿向右前方上一大步,下躊成右仆步。手形不變。目視右前。(見圖28-4) 下體不動。右掌向下、向右前方直臂攔出,指尖向右下,掌心朝后,左拳不動,目視右掌。(見圖28-5) 要領:手腳動作與身體轉動協調,動作到位。 舉火燒天 起身左轉90度,重心右移,左腳回收半步,腳尖點地。右掌隨轉身向左劃弧,經右肋變拳直臂上沖,拳心向左,左拳變掌經胸前護于右腋下,掌心朝下,目前視。發為呼氣。(見圖29) 要領:上沖拳要用猛力,力達拳面.身腰挺直。 虛步下砸肘 身體下蹲成左虛步。右拳內勾,拳心向下,屈肘隨身下砸,左掌壓于右腋下,目視左前,收為吸氣。(見圖30) 要領:虛步蹲穩,肘隨身砸。 少林太祖長拳三十一到三十三式: 起身.左腳向左上半步,重心左移成左弓步。左掌指尖向上,立掌向左平推掌,右拳收抱腰側,拳心向上,目視前方。為呼氣。(見圖31) 拳后藏掌 下體不動。上體左轉90度,同時,左掌回收于右腋后,掌心向右,指尖向上,右拳臂內旋,拳心朝下,經左手腕上方平臂向前直擊,目視前方。發為呼氣。(見圖32) 要領:弓步蹬穩,沖拳有力。 虛步回肘 重心后移,左腳回收半步,腳尖點地成左虛步。左掌不動,右拳隨身右轉90度,屈臂回肘,向后平拉,拳心向下,目視前方,收為吸氣。(見圖33) 要領:肘、步同時回收,力達后肘。 少林太祖長拳三十一到三十三式: 起身.左腳向左上半步,重心左移成左弓步。左掌指尖向上,立掌向左平推掌,右拳收抱腰側,拳心向上,目視前方。為呼氣。(見圖31) 拳后藏掌 下體不動。上體左轉90度,同時,左掌回收于右腋后,掌心向右,指尖向上,右拳臂內旋,拳心朝下,經左手腕上方平臂向前直擊,目視前方。發為呼氣。(見圖32) 要領:弓步蹬穩,沖拳有力。 虛步回肘 重心后移,左腳回收半步,腳尖點地成左虛步。左掌不動,右拳隨身右轉90度,屈臂回肘,向后平拉,拳心向下,目視前方,收為吸氣。(見圖33) 要領:肘、步同時回收,力達后肘。 少林太祖長拳三十四到三十七式: 體左轉90度,右腳向前上一大步,屈膝成右弓步。左掌變拳隨轉身橫攔于胸前,拳心向下,右拳隨轉身伸臂用拳背向后平擊,目視前方。(見圖34-1) 身體左轉90度,馬步蹲平。左拳隨轉體向左直臂平擺180度,至背后成后勾拳,拳眼向下,拳心向前,右拳隨轉身,向左直臂平擺180度至胸前,成平臂勾拳,拳心向后,目視前方。發為呼氣。(見圖34一2) 虛步劈掌 起立,身體右轉90度,左腿屈膝下蹲,右腳尖點地成右虛步。同時右拳變掌,掌心朝左,向右膝外側下劈,左拳拳心朝后收于左腹前,目視前下。收為吸氣。(見圖35) 要領:虛步蹲穩,力達右掌。 弓步雙按掌 起身,右腳向前上步,屈膝成右弓步。左拳變掌,與右掌同時掌心朝上收于腰側。接著雙臂內旋,掌心朝下,拳指朝前,向右膝前下推按,目視前下方。發為呼氣。(見圖36) 要領:弓步蹬緊,力達兩掌。 二起腳坐山架 起身,左腿向前提膝,小腿勾,腳面繃直。雙掌變拳回收腰側,目視前方。(見圖37一1) 左腿下落的同時,右腳跳起,腳面繃直向前方彈踢。右拳變掌,臂前伸以掌心擊打右腳面,左拳不動右腳向前落地成右弓步。左拳不動,右掌變拳向左、向上、向右,在胸前劃立圓,成勾拳架于右前上,拳心朝后,目視前方。(見圖37一2) 雙腳不動。右拳直臂向下、向右、向后、向上掄半圓,拳心向下,同時體右轉90度,左拳隨上體右轉,向上、向前臂內旋前擊,拳心向下,目視前方。(見圖37-3) 左腳向前上步,下蹲成馬步。同時左拳屈肘下栽于左膝上,拳心向左,右拳向前、向上屈肘橫架頭頂,拳心朝上,目視左前。(見圖37一4) 要領:掄臂與上步配合協調,馬步蹲穩。 收勢 起身,重心右移,左腳向右收,兩腳與肩寬。雙拳收于腰側,拳心向上,目視前方。(見圖3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