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有用”與“無用”——在2017福布斯國際教育指南發布會上的發言 作為校長的我經常會有一些胡思亂想。比如說現在的科技文明會不會最終把人類引向毀滅?再比如一些我們認為很優秀的課程,對學生的未來發展是否真的有益? 一個多月之前,平和學校搞二十周年校慶,有一位校友來找我。他2011年高中畢業,至今也只有5年,年齡也就是23、4歲左右。他竟然過來跟我說,校長,我想在咱們學校設立一個獎學金。我當時就很驚訝,就很好奇他怎么那么有錢。 他告訴我,他本科是在英國讀的,花了200萬。畢業的時候,他的銀行賬戶里面有300萬。然后他把200萬還給了他的家長,還有100萬結余。我就問他,你是怎么賺到這300萬的?他說我這個人天生腦子里就喜歡瞎琢磨。當然他琢磨的比較多的是賺錢的事情。他有一次去酒吧,發現英國酒吧里的音響特別貴,他注意到那個音響跟國內同樣品質的相比,價格至少貴三倍。后來他就利用新年寒假回國的時候跑到南方,到深圳,找到一個廠家搞了一套音響帶回英國去。他問英國的酒吧老板這個音響可不可以?老板說OK,于是就做成了第一筆生意,第一桶金賺了2萬英鎊。后來他又發現英國的中國留學生很多,又都很喜歡玩,但是他在英國的一座小城,供中國學生娛樂的地方很少。比如說中國學生很喜歡唱卡拉OK,可是他那里就沒有這樣的場所。他覺得這是個機會,就去盤了一個店,簡單地裝修了一下,開了第一家專門針對中國學生的卡拉OK廳。這家店生意特別好,在城南開了一家,不久又到城北開了一家。后來,很多英國其他城市的留學生也來找他,說我們也想開這樣的店,這樣他就在英國開了很多家連鎖店。到畢業的時候,他覺得我不想留在英國,就把店鋪都轉讓了出去,拿到300萬人民幣。 我真的很佩服他。這個孩子找到我時說:“萬校長,您還記得我嗎?我很感激您的。我在平和高中讀書時,是一個整天游蕩的人。有一次我自己不好,從高中部游蕩到校長室去了。那天不知道怎么回事,我的頭發有點長,校服穿的也不規整,正好被您看到了。我當時也不知道您是誰,和您頂撞,結果被帶到校長室。我意識到您是校長才知道完了,可是沒想到您并沒有批評我。您先忙了一會兒,后來就只跟我說,如果天氣冷的話,在校服里面穿件毛衣,外面再穿校服,就讓我走了?!?/span>作為校長,我對這件事情一點印象也沒有了。實際上那時我還是校長助理,并不分管高中,脾氣還很暴躁。我真的很慶幸,當時沒有對他發火。 后來這個孩子又到美國去讀了研究生。再見到我的時候,他已經從美國學成歸來,有了三個公司,有教育領域的也得有娛樂業的。他跟我說,萬校長,您看不看***娛樂節目?我說我不太看娛樂節目。他就又問我,王思聰,您知道吧,他有一個節目叫什么嗨女神的,我做的這個娛樂節目比他的點擊量還要高。我心里想這不是一般的厲害。 和這個學生分開之后我就一直在思考這個案例。這個孩子無疑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他在平和度過了三年,這三年中平和到底給了他什么?他今天的成就中,有多少是我們給他的?我思來想去,覺得可能我們這三年允許他到處游蕩,是給他最大的財富。他的初中是在一個管理很嚴格的老牌學校度過的。他親口跟我講,平和有一點很好,允許學生游蕩。以前的學校是不允許的,老師一看見他游蕩就要批評他。比如看見他在打球,老師就會問你怎么去打球啦?他說我作業做好了啊。老師會說作業做好了,怎么就不求上進了,就不能做點其它的題嗎?但在平和,只要他把自己的事情做完了,就可以做任何自己喜歡的事。 這個案例還讓我想起我曾經看過的一篇文章。一個記者對大學畢業十年以上的職場人士做過一個調查,問他們學生時代最后悔的一件事情是什么?調查出來的結果,竟然是在上大學的時候,有很多他們當時認為是沒有用的課沒有好好上。進入社會后才發現,大學的時候以為很空、很沒有用的東西,結果卻是很有用、很珍貴的;而那些當時認為有用的課程離開學校后反而是沒有用的。所以可能我們傳統意義上認為游蕩這種沒有用的事,反而是很有用的。我還看到過一篇觀點可能有點偏激的文章,評價我們現在花很多力氣做的很多課程是南轅北轍。這篇文章認為,學習本來是人的一種天性。就如同牛要吃草一樣,不用教就會的,我們看嬰兒幼兒,都是不用教就會學習。但是我們現在學校教育是怎么樣的呢?我們把一群牛牽到草地上,排好隊形。我們甚至還要研究,是秧田式好呢,還是圓桌式好?然后教這些牛吃草的分步驟動作,第一步把嘴張開,要張多少度,多一點少一點還不行。第二步再把頭低下來。有些牛喜歡站著吃,有的人喜歡坐著吃。不行,要找一頭牛,拉出來做示范,要這樣吃,叫做標準動作。結果本來是很喜歡學習的孩子,最后不會學習,不愿意學習,厭學了。所以我經常在思考,我們所有在座的教育者,是不是真正了解學習的本質?我們的課程是在教孩子學習,還是在摧毀孩子的學習能力與學習興趣? 我之前報給主辦方的演講題目是“如何緩解擇校焦慮”,我得呼應一下這個題目。我今天來的路上看了一個微信文章,很有意思。文章作者說,他的親戚里面,有兩家人家討了兒媳婦。這兩個兒媳婦有三個共同的特點,第一是好吃懶做,第二是管老公管得很緊,第三是對公公婆婆不太關心。結果第一家人家,雞犬不寧,婆媳關系惡劣,幾乎要打起來了;第二家人家卻非常和諧融洽。為什么差距這么大呢?作者說原因只有一個:第一個婆婆對媳婦是有期望的;第二個婆婆對媳婦是沒有期望的。這其實很像我們今天中國很多家長的焦慮心態。我們的焦慮來自于哪里?來自于我們對子女的期望,我們希望我們的子女,沿我們給他們設計的方向去走,每一步都要達到我們設定的目標。但是各位,今天我看到我身邊太多的人,到了二十歲,三十歲,乃至于四十歲,突然間意識到父母當時給他設計的那條路不是他真正想要走的道路。這其中大多數人,已經沒有力氣反抗了;但是也有一些人,就鼓起勇氣掙脫出來,做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所以,我現在經常對一些焦慮的家長說,你們對孩子的期望,有可能是對的,是孩子將來能接受的。但是也有可能是不對的孩子不能接受的。我們在為子女做選擇的時候,需要放低期望,回到初心。這不僅是家長需要警醒的,也是學校教育者同樣需要警醒的。 謝謝大家! 2016年12月11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