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淑英
一、臨床資料26例均為門診病人,其中男18例,女8例;年齡18~68歲,平均39歲;疼痛時間為1h~4天。 由腎結(jié)石引起7例,輸尿管結(jié)石引起19例;合并腎積水20例。 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腰或腹部絞痛,或向側(cè)腹部、下腹部及會陰部放射。尿頻澀痛,肉眼或鏡下可見血尿,甚則面色蒼白,大汗淋漓,口干口渴及惡心嘔吐。 檢查時,腎區(qū)有叩痛,肋脊角或腹部壓痛。 二、治療方法方劑組成:芍藥30~60g,甘草5~8g,茯苓10g,豬苓10g,澤瀉10g,阿膠10g,生大黃10~15g。 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3~5劑。 三、療效統(tǒng)計(一)療效標(biāo)準(zhǔn) 依據(jù)《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biāo)準(zhǔn)》: 治愈:疼痛緩解,癥狀消失。 好轉(zhuǎn):疼痛減輕,其它癥狀減輕。 無效:疼痛無緩解,癥狀無改善。 (二)治療結(jié)果 治愈18例,好轉(zhuǎn)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88.46%。 四、病案舉例劉某,男,30歲,1998年7月13日初診。 右側(cè)腰腹絞痛2天,痛及前陰,尿頻急痛,溺血便秘。經(jīng)外院診治無效,遂來求治。 診見面色蒼白,大汗淋漓,輾轉(zhuǎn)反側(cè),呻吟不息。 右腎叩擊痛明顯,右肋脊角壓痛,舌質(zhì)紅,少苔,脈弦。 尿檢驗RBC滿布,B超示右腎積水,右輸尿管上段結(jié)石0.8cm*0.5cm。 證屬陰虛濕熱蘊結(jié)。 治以滋陰清熱利濕,緩急止痛。 方以芍藥甘草湯合豬苓湯加減 白芍50g,甘草8g,豬苓、茯苓、澤瀉、阿膠各10g,生大黃15g,投藥3劑。 7月16日二診: 腎絞痛基本緩解,大便通,溺血止,唯腰酸痛,小便不暢。B超提示:結(jié)石已移到輸尿管下段。 前方去大黃加金錢草40g,杜仲、牛膝各12g,芍藥減至20g,甘草減至5g。 繼服5劑,后排出黃豆大小結(jié)石1粒,諸癥悉除。 B超檢查:未見結(jié)石聲影。 五、體會現(xiàn)代醫(yī)學(xué)認為,結(jié)石滯留在腎盂或輸尿管的狹窄部位,輸尿管痙攣,局部炎癥水腫粘連,從而產(chǎn)生劇烈的絞痛。 筆者診治的患者中,司機較常見。因其常年駕車,在外勞作,強忍饑渴,汗出津傷尿少,腎濁瘀積水道,濃縮成石。 用芍藥甘草湯緩急定攣止痛,療效可靠而快捷。 然單用此方雖能止痛,卻無清利濕熱之功,尿頻澀痛、便秘、溺血諸癥難除,故與豬苓湯合用。 方中芍藥配甘草益陰斂肝,行瘀緩急,暢脈止痛,其功殊甚,但芍藥劑量宜重。豬苓湯中二苓、澤瀉滲濕利小便。阿膠滋陰潤燥,必不可少,勿以滋膩而舍之,否則溺血難止,效力大減。方中滲利與清熱養(yǎng)陰并進,利水而不傷陰。 大黃瀉下通便,對熱盛腑閉,下焦膀胱蓄熱之癥最為適宜,但應(yīng)以便下為度,中病即止,以防傷正。 杜仲益腎,配牛膝導(dǎo)引下潛,直達病所。一旦津充陰復(fù),腎氣振奮,氣血和調(diào),再配以金錢草通利排石,常取得滿意療效。 文摘自《北京中醫(yī)》2003年4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