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喝艾葉水 在皮膚瘙癢時,把新鮮的艾葉(整根的艾草)煮開當水喝,堅持喝一段時間的艾草水,瘙癢自退; 2、肘窩拍痧
莫名的全身皮膚奇癢,可以試著拍打肘窩排解濕毒,就能止癢。這種拍打肘窩的方法,次日早上,肘窩會出現黃豆大小的痧點或者是一片淤黑。不少人每天試著拍半個小時,到了晚上睡覺時,會發現身體不癢了! 這是因為,心肺之邪留于兩肘。肘窩部位,剛好是心經、心包經、肺經三條陰經通過的地方,如果這三條經的氣血一旦運行受阻,無形中就會傷害到心臟與肺,引發這兩個臟器的疾病,所謂肺主皮毛,所以皮膚發癢,身上臉上長痘,這實際上,就是肺經不通,肺受到傷害。 而肘窩上有兩個重要的穴位,一個是肺經的尺澤穴(位于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尺指前臂部。澤,淺水低凹處);一個是心包經的曲澤穴(位于肘橫紋正中,居肘彎凹陷處)。尺澤穴清宣肺氣、瀉火降逆,曲澤穴降逆、鎮驚、泄熱、寧心,所以拍打肘窩使淤邪散開,正氣自復,肺經心經一通,自然就沒有皮癢,長痘之類的毛病了。 3、揉“止癢穴” 人體自帶有四大止癢穴:血海穴、三陰交、行間穴和太溪穴。 堅持按摩這四個穴位就能夠改善皮膚瘙癢的癥狀。 1)脾經——血海穴:血海穴是足少陰脾經上的穴位,有“血之海”的意思,位于大腿內側,髕骨內上緣上兩寸。具有調節血液循環、祛風的作用。
2)脾經——三陰交:三陰交是足少陰脾經上的穴位,它就像一個聚會點,腎、肝、脾都必須經過這里才能行走。位于內踝尖上約四指寬的位置,具有活血通絡的作用。 3)肝經——行間穴 行間穴是肝經上的穴位,位于足背側,第一、二趾間,趾蹼緣的后方赤白肉際處。具有平肝祛風、止癢的作用。 4)腎經——太溪穴:太溪穴是腎經上的穴位,位于足內側,內踝后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具有補水的作用,水多了,自然克風木。 4、老年皮膚瘙癢癥 該病的發病機理主要與老年人皮脂腺功能的減退、皮膚缺乏皮脂滋潤及老年人植物神經功能的退化有關。六味地黃丸具有滋補腎陰,增強雄激素分泌、興奮性腺軸、減慢皮脂腺萎縮、緩解皮膚干燥等作用。患者可服用六味地黃丸,每次服8克,每日服2次,五日為一療程。 您看此文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