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經方高級講習班現場實錄.3》是第三屆“全國經方高級講習班”名師授課的“現場實錄、原音再現”。張存悌、李賽美、雒曉東等經方名家,將自己的臨床心得傾囊傳授、毫無保留。今天,小編就從書中摘錄一篇雒曉東跟師李可學習太陽病開方的文章,以供大家參考。 從 2006 年開始,我就在跟李可老中醫,我花了很多精力搜集、琢磨他的一些病案資料,有一些體驗,想跟大家分享。
先看李老太陽的第一個方。詳情點擊學李可如何給太陽病開方(一)。
看李老太陽的第二個方。麻黃10g,制黃附片45g,干姜30g,遼細辛45g(后一刻),辛夷30g,白芷10g(后5 分),生半夏45g,高粱米50g,炙甘草90g,紅參15g(另燉),生姜45g,蔥白4 寸。煎服法:加水2000mL,文火煮取1000mL 時加入參汁,于子、午初刻各服1 次(附子逐日增加10g,加至四肢發熱、口舌微麻為度,連服30 劑。附子超過100g 后,水加至3000mL)。 這里我們要看到一些與張仲景的區別。張仲景的細辛是不后下的,李老是仿張仲景小青龍的量。張仲景用半夏有幾個檔次,最多用兩升,大約260g。大半夏湯用兩升,有蜜和人參反佐;小半夏湯用一升,約130g;大多數情況下,張仲景用半夏都用半升,比如說小柴胡湯、大柴胡湯,約65g。這個方就是半夏秫米湯,是《黃帝內經》的方子,治“胃不和,則臥不安”,在李老那里,半夏用生半夏,秫米用高粱米。我個人經驗認為《黃帝內經》里面的半夏秫米湯,秫米用的是黃秫米,這個各家還是有爭議的。一看半夏秫米湯里面用高粱米,就知道李老用它來治失眠的。炙甘草用90g,一方面減少制附片的毒性,控制它的峻烈之性,讓它的陽氣潛藏,而不讓它的陽氣升發,以土伏火,使陽氣既充足又潛蓄。細辛是交陰陽之藥,是交通太陽和少陰最好的藥。辛夷、白芷就是有蒼耳散的意思在里面,病人必定有鼻塞流涕的上竅不利的表現。用生姜、蔥白說明病人有寒傷風。用紅參說明病人還是有虛象。煎服法為加水2000mL,溫火煮取1000mL 時入參汁,于子、午時初刻各服1 次。現在90% 以上的醫生是不寫煎服法的,張仲景每一個方子都寫煎服法,而且是有區別的。李老在這方面是仿仲景最多的,而且煎服法非常慎重。下面繼續寫道:10 劑以后加枸杞子30g,菟絲子30g(白酒浸一刻),仙靈脾30g,補骨脂30g。附子逐日增加10g,加至四肢發熱,口舌微麻為度,連服30 劑,附子超過100g 后水加至3000mL。一般李老用附子超過100g 有中毒可能,用水3000mL 煎成500 或600mL,分3 次服,大多數人都不會中毒。這個方子值得學的是,大家在沒有把握的時候或病人年齡較大的時候,附子每天增加10g。菟絲子有白酒浸這一習慣,仙靈脾用羊油炒。
第四個方是太陽虛化方:制附片50g,桂枝45g,杭芍45g,炙甘草60g,腎四味各30g,生曬參30g,三石(龍牡、磁石)各30g,生姜45g,大棗20枚。煎服法:加水4 斤(2000mL),文火煮取1 斤(500mL),分2 次服。李老發明了“太陽虛化”這個詞,是少陰太陽同病,少陰比較虛不能資助太陽,比如有麻黃湯的虛化、桂枝湯的虛化、小青龍湯的虛化。張仲景不但有虛化,還有寒化、熱化,像麻杏石甘湯是熱化,熱象到了陽明,虛化就是到了少陰陽氣不足了。這個方是桂枝湯的虛化,即桂枝加附子湯。張仲景的桂枝加附子湯是用于陽虛漏汗不止,是太陽病發汗太過造成的漏汗不止。前面說“太陽”,肯定有“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的表現,后面寫到“自汗,背部如冷水澆灌”。方用制附片50g,桂枝、杭芍各45g,炙甘草60g,腎四味、生曬參(另燉)各30g,三石各30g,生姜45g,大棗20 枚,以水4 斤(2000mL),文火煮取1 斤(500mL),分2 次服。桂枝、芍藥、甘草實際上就是桂枝湯,用的量也和張仲景一樣,張仲景在桂枝湯里面用甘草30g,這里用60g,主要是要制附子的毒性。三石就是龍骨、牡蠣、磁石。這個病人是感冒,但有自汗、背部如冷水澆灌這一特殊地方,感冒有自汗肯定是一個桂枝湯證。背部為陽位,若背部如冷水澆灌,說明陽氣不足,也反映少陰陽氣不能上來。這里再說一下芍藥的問題,李老用桂枝湯一般用白芍,我用桂枝湯一般用赤芍。虛化就是少陰陽氣不足,治療虛化就是加一味附子進去。 總結,無論是跟李老學,還是跟張仲景學,首先看一個病不是辨方證,而是分六經。不管是雜病、眼科、內外婦兒,首先要定六經,定了六經以后再定治法、定方藥。 版權聲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