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智庫 慢性前列腺炎是男科常見的疾病之一,隨著社會生活的壓力逐漸增大,患病率也逐年上升,病情反復纏綿,治療棘手,經久難愈。家父曾患此疾,經筆者辨證論治取得良好療效,略有心得,錄之于下。 患者,王某,男,48歲,于2012年7月份出現:小腹墜脹,睪丸拘急不適,右側陰囊下墜,龜頭疼痛,腰部放射痛,時覺小腹有氣攻沖不適,但無排尿異常表現。在河北省某醫院診為慢性前列腺炎,經頭孢類抗生素治療后罔效,反而癥狀加重。后又延請中醫診治,或從濕熱論治,或從腎氣虛論治,或用清熱解毒法,或用化痰通絡法,輾轉月余,收效甚微。筆者結合前醫經驗及患者現主癥:小腹墜脹,睪丸拘急不適,右側陰囊下墜,面色黧黑,情緒抑郁精神焦慮,舌質暗淡、苔白,脈沉弦。 辨證:水寒木郁。 治法:溫腎散寒,疏肝達郁。以柴胡疏肝散合暖肝煎為底方加減。 處方:柴胡12克,白芍15克,炒枳殼10克 ,炙甘草6克,臺烏藥12克,小茴香10克,川楝子10克,香附12克,川芎10克,當歸15克,巴戟天10克,肉桂10克,鹿角霜10克,吳茱萸 10克,橘核15克(打),葫蘆巴15克。五劑,水煎服,日一劑。 服上方五劑,癥狀稍減,思索上方如此溫熱,但是患者仍無上火表現,定是虛寒無疑,遂于上方之中加入制附子6克,五劑,服后效果明顯。方證相投,塵埃落定,隨后逐漸加大附子用量,每次遞增2克,加至12克,服月余,共進四十余劑,減大半,最后配以丸藥收功。 按:此案慢性前列腺炎病屬寒疝,歷代醫家多從肝腎論治。肝經循兩脅,抵少腹,繞陰器,故陰部少腹拘急不適病屬肝經為患。肝體陰而用陽,主疏泄而司全身氣機,肝為剛臟,易于遏怒,有將軍之威。《類證治裁》中言:“凡上升之氣,自肝而出。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則經氣逆,為噯、為脹、為嘔吐、為暴怒脅痛、為胸滿不食、為飧泄、為穨疝,皆肝氣橫決也。”故出現小腹有氣攻沖作痛。情緒抑郁精神焦慮皆為肝氣郁結表現。腎為真水,主藏精而司前后二陰,相火內寄其中,則蒸騰氣化,萬物欣然。《臨證指南醫案》中言:“肝者,將軍之官,相火內寄,得真水以涵濡,真氣以制伏,木火遂生生之機,本無是癥之名也”。 是故睪丸拘急抽搐、面色黧黑、舌質黯淡、苔白、脈沉弦皆為腎陽虛衰,寒濕內盛之象。肝腎相生,乙癸同源,病理上也相互影響,水寒不能生木,寒濕內生,阻滯肝經,肝氣郁結,發為寒疝,故其病機為水寒木郁。 既為水寒木郁,“法宜溫水木之寒,散腎肝之結,結寒溫散,瘕疝自消”(四圣心源),故選用柴胡疏肝散以疏肝解郁,行氣散結。吳茱萸合肉桂以散肝腎之寒,葫蘆巴合鹿角霜、巴戟天直入腎經,溫腎壯陽。橘核、烏藥直入下焦,散寒開結行氣。 或問既然肝腎同治,方證相合,為何第一次處方無顯效,而加入6克附子而病情好轉?此案病機雖為肝腎同病,然亦有主次之分,水寒為本,木郁為標,故在處方中溫腎力度不夠,不能溫化痼寒,必以回陽救逆之附子才可擔此重任。 附子其用有二:溫腎散寒之力強;通利攻逐之勢猛。《本草備要》云:附子大燥回陽,補腎命火,逐風寒濕。《本草正義》言:附子,本是辛溫大熱,其性善走,故為通十二經純陽之要藥,外則達皮毛而除表寒,里則達下元而溫痼冷,徹內徹外,凡三焦經絡,諸臟諸腑,果有真寒,無不可治。《本草匯言》也高度評價了附子,稱其為“回陽氣,散陰寒,逐冷痰,通關節之猛藥”。 是故《金匱要略》中治療寒疝亦采用烏頭桂枝湯,大烏頭煎等方以驅逐寒濕,療效顯著。附子只是烏頭的附根尚有如此療效,故筆者認為烏頭、附子之品為治療寒疝的要藥。古語云:用藥如用兵,誠如是也。 |
|
來自: 思考的螞蟻qq > 《醫療類中醫*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