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題研究的依據和意義: 有效教學包括有效教育,不僅僅是個理論研究層面的問題,而且更是行動研究的實踐問題。本課題主要進行“推進有效教學,實施優質教育”的行動研究,其主要目的有四:一是轉變教學理念,研究有效教學策略,建構有效教學課堂新模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與效益;二是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實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探究式改革,學會并自覺地在已有的經驗基礎上建構自己的知識框架和理論體系;三是建構有效教學評價指標和評價體系,掌握有效教學的評價標準,而且能夠靈活地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調整評價標準,科學地將定量與定性、過程與結果有機地結合起來,全面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成績和教師的工作實績;四是提高教師業務水平,使大多數教師理解并真正掌握有效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運用現代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強調師生互動,注重師生交流,重視師生間、生生間動態的信息交流,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的目標。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由過去的主角(獨角)轉變為參與者、引領者;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同時,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建構學科知識體系過程中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形成符合學科實際且具有個性富有特色的有效教學模式。這些新模式的行動研究對新課改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效益都具有極為重要的實踐意義,與此同時對這些新模式的評價和體系的研究將會豐富和完善、發展現有的有效教學理論。學校通過本課題的廣泛而深入地研究,全面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全面提升教育教學效益,全面關注每一位學生的進步和發展。 有效教學包括有效教育,不僅僅是個理論研究層面的問題,而且更是行動研究的實踐問題。本課題主要進行“推進有效教學,實施優質教育”的行動研究。我認為:有效教學是指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后,教師幫助學生完成了學習任務,獲得了預期的進步和發展,實現了教學目標和促進了學生內在的發展與全面發展,包括知識、智力、情感、創造力、思維與實踐能力等方面的發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完成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因此有效教學更是為了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益、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的一種現代教學理念。確定這一教學理念就是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努力避免副作用,減少無用功,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有效性、策略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