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振誠 新加坡米其林二星餐廳Restaurant ANDRé行政總廚 新年伊始,你給自己定的2017新目標開始邁出第一步了嗎?說到新年新目標,我們有幸采訪了國際名廚江振誠(Andre Chiang)。坐擁新加坡米其林二星餐廳、世界50佳餐廳之一“Restaurant ANDRé”和臺灣餐廳“RAW”的他,正以餐廳為圓心,開始餐飲新概念的鋪設。 江振誠2017年正踐行的“食材0浪費”、“臺灣飲食辭典”等概念,會在不知不覺中,與身處餐飲行業的你我發生千絲萬縷的關聯。 
江振誠位于臺北的餐廳RAW
全球頂尖主廚都在討論什么新概念?
據江振誠介紹,如今世界50大餐廳的主廚匯聚在一起時,都在探討“食材0浪費”。因為一件原材料,從進入廚房到最終上桌,都有會30%-35%的損耗,高級餐廳更是如此。近期,頂級大廚們想把這部分被拋棄的食材重新拾起,給它們加持。 就如同江振誠臺灣餐廳RAW的一道新沙拉,“鮮蔬,發酵,白魽”,選用17種蔬菜,創意在于用蔬菜的邊角料做成發酵的湯。在吃完沙拉時,澆下湯汁,便可把碗中的菜末、醬料等一同喝下,真正做到0浪費。 
RAW X Restaurant ANDRé新菜:鮮蔬,發酵,白魽 另外一道更有趣的新菜叫“鴨吃鴨”,不僅要用到鴨舌、鴨肝和鴨骨等整只鴨的部分,鴨子吃的谷物也會入菜,傳遞出一種“每一個部分都盡可能被食用”的訊息。 “不僅要做好看好吃的菜,還要傳遞正面的價值。如今全球氣候變化,廚師也能為環保做貢獻。” 江振誠如是說。就如同前幾年針對于食客的“光盤行動”,食客在倡導節儉,廚師就更不能落后。目前,大陸的很多餐廳也在巧妙利用起邊角料來節省成本,這便是非常可喜的變化。 廚師編撰的辭典長什么樣?
除了對食材的合理利用,還要對本地食物進行挖掘。 “你知道嗎?亞洲能出產大概180個品種的紅蘿卜,而臺灣人常吃的只有4種。”江振誠這般介紹讓小編倍感震驚。確實,從市場的角度出發,商家們盡可能用最小的投入產出最大的收益。但長期只對單一物種的蔬果保持關注,勢必擠壓其他物種。長此以往,物種減少,就像作畫時只有2、3種顏色可供選擇,廚師和食客所面對的世界將不再色彩斑斕。 
江振誠與團隊 江振誠在不斷思考,為什么人們都在吃同一種食物而常年不變?為什么在臺灣物產如此豐富的基礎上,當地中餐的變化不及西餐的多?為什么大家都已經開始關注動物物種的平衡,而忽略了植物? 經過摸索,“對故鄉愛得深沉”的江振誠,決定從臺灣出發,在2017年編撰一本“臺灣美食辭典”。根據二十四節氣的規律,從臺灣的高山到海洋,重拾被大多數人忽略的蔬果。把這些“邊緣的美好”收錄進“臺灣美食辭典”,并把它們加入自己餐廳的菜單之中。編撰“臺灣美食辭典”,江振誠希望它能起到這些的效用: 對于廚師:讓年輕一代的廚師有所依據。這不僅是烹飪的依據,更是一種“因時而變”的創意思路。 對于食客:餐廳根據詞典更新菜譜,食客每次來到餐廳都能感受到新變化,吃到不一樣的食物。 對于生態系統:就像漁業的“禁捕期”,當餐飲從業人員有節氣的意識之后,就能給食材充裕的時間休養生息,以便人們在最適當的時節享用。

Restaurant ANDRé出品:蠶豆,龍蒿,香鹽 編撰辭典的行為背后,包含著江振誠的分享精神。把屬于意識層面的思緒,落實成可以觸及、可供借鑒與傳播的實體。“故步自封”不屬于新時代的廚師,跳出小圈子,勇于分享與交流,每一個人都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做一個頂尖的廚師是世界上最難的工作?
專訪中,江振誠坦言:“要做一個頂尖的廚師是世界上“最難的”工作。因為除了需要懂做菜,還要化身農夫,了解季節和食材;化身科學家,懂得食物內部的化學構造與變化;成為藝術家,創意不斷,懂得色彩搭配。”勇攀高峰的路途充滿了各項刺激的挑戰。 在有所成就后,還很可能成為“明星”,需要懂得經營個人品牌。對此,江振誠想與大家分享的一句話是: 你的出品就是你本人。(You are what you cook.) 
行事風格干凈利落的江振誠 通俗來講,就是菜品如人品、做什么就要像什么。菜品不會說謊,你對生活有什么體驗,就會如實地反映到作品之中。有的廚師成日蓬頭垢面,并沒有在工作中找到最舒服的狀態,個人品牌當然無從談起。 所以在新的一年,廚師們可以從每天上班前照照鏡子開始,關注自己的形象,把對自己的重視體現到每日的出品中,并從中找到樂趣與美感。 
Restaurant ANDRé出品:漿果,熱帶水果,刨冰 最后,江振誠獻上了自己對名廚用戶的新年寄語:希望大家能過個好年。每一年的氣候都在變得不尋常,災害性氣候頻發。對此,每位廚師都可以在食材的挑選上有更多思考,選用有機的、符合節氣的、讓生態平衡的那一類。若大家都能做出一絲改變,匯聚起的力量不僅能改善自然生態,整個餐飲生態也能向前邁進。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