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醫院看病的時候,經常傻傻地分不清“X光拍片、CT、B超、磁共振(MR)”,是不是妥妥地中槍了? 今天,中六君就告訴大家如何分辨~ X光 一般提到拍 X 光指的是平片,就是只有一張照片的那種,比如最常見的做胸透,幾秒鐘一張照片就出來了。原理是x光從外面穿透人體到另一面,穿過的過程中會被身體吸收掉一部分(衰減,attenuation),而且不同組織吸收的程度不同,那么本來很均勻的x光到了接收端就變的參差不齊了,這個參差的信息就是顯示的我們身體的組織分布信息。那么,單一次X光,輻射劑量還是比較小的。 一句話解釋: 當你選一個西瓜的時候,X光就是給瓜拍一個透視照,看看里面有沒有小蟲子~ CT CT也叫 X 射線斷體層掃描,一般是一個大圓筒,躺進去,掃出來是很多很多張X光,圍繞我們身體拍了各個角度的,然后利用3D圖像重建的原理,把2D的x光照片變成3D的圖像,這樣我們看起來就會清晰很多。既然是很多很多張X光,那CT的輻射劑量相對就會比較大了~ 一句話解釋: 選瓜時,把瓜切成一片一片,看瓤挑瓜~ B超 B超是超聲波檢查的一種,不使用 X 射線,通過超聲波的反射利用計算機重建成像,速度較快,實時可交互。但是超聲碰到空氣和骨頭的時候會被全部吸收或全部反彈,導致沒法進行下面一層的照相,所以無法用于肺部診斷和骨頭較多區域的診斷(如大腦)。此外,超聲在胃腸疾病初步篩查、炎癥性腸病評估及隨訪、直腸癌腫瘤分期等方面均已廣泛應用! 一般認為,超聲波檢查對人體沒有危害,所以孕期檢查多用B超。不少人擔心對寶寶有影響,但是要理解“B超”,關鍵是“超聲波”,超聲波洗眼鏡,超聲波加濕器,聽過不~出現過洗眼鏡后有人被“輻射”出事的嗎?現在已經具備進行三維重建,加上時間維之后即常見的所謂'四維彩超'。B超的分辨率相對不夠高。 一句話解釋: 拿手拍一拍瓜,聽下回聲來挑瓜。 磁共振 磁共振,通常的序列(T1,T2)是通過氫原子核在磁場的自旋進動釋放電磁波的特性成像,聽不懂是伐~簡單講是這幾種成像手段里面技術含量最高的。一般是一個大圓筒(超導磁體),把人放在大磁鐵里面成像,對軟組織成像對比度高,也是計算機重建,可以重建出立體圖像,但掃描時間一般會比較長。 由于大磁鐵的存在,金屬(鐵磁、順磁性為主)在其中易產生危險(極大的吸引力,加速,發熱等)所以需要相對嚴格的檢查,掃描室會有與磁性有關的提醒標識,同時,檢查時會有較大的噪音,病人做檢查時會比較煩躁。工作頻率一般在收音機頻段,不認為有電磁輻射的危害,但強磁場暫時不認為明確的無害,不建議孕期檢查。 除了傳統的結構掃描,磁共振還可以通過各種不同序列做到很多其他功能,比如掃血管,算血流等等。磁共振的分辨率高于CT,但一般而言檢查費用會高不少。 一句話解釋: 買瓜的時候,拿起瓜搖一搖,再觀察挑瓜~ 一句話明白該做哪些檢查? 外傷骨頭:粗看X光片,細看CT,磁共振看不清; 頸椎、腰椎:最佳磁共振,次選CT; 腦、脊髓:腦梗看磁共振,出血看CT,其余包括腦腫瘤大多磁共振最佳; 胸部:大致了解X光片,細致分析選CT,看肺不選磁共振; 腹部、盆腔:臟器一般超聲即可,CT、磁共振均有各自優勢; 心臟:高危胸痛患者為排除冠心病可選用CT,看心臟本身用超聲即可,磁共振更佳。 所以中六君想告訴大家就是,不同部位,不同觀察側重,所選用的影像學檢查方法是不同的;其次,并不是越貴的檢查,越適合你噢! 最后,關于“輻射”的問題 首先中六君必須向大家明確地告知這一點:在醫院做X光和CT檢查,所接受的輻射都是在正常范圍以內,大家無需過多的擔心。脫離劑量談毒性就是耍流氓,還記得嗎?!輻射也是一個道理。 其次,不少孕婦和備孕群體也擔心做X光檢查對寶寶有所傷害,中六君建議,這類特殊群體可以在做檢查之前,先向放射科醫生尋求建議,視情況而定。 再者,不少人擔心做B超和磁共振會有輻射,但其實——這是多余的顧慮。B超和磁共振并沒有用到X射線,不會發出電離輻射。 本文指導專家 還可戳“閱讀原文”,與專家詳聊噢! 各位不明真相的群眾, 這回兒去醫院“有譜”了吧? 然而,要做哪個檢查,還得聽醫生的~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