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美文·感悟
今天的《人民日報》第18版文教周刊,發表了一篇《“老師不敢批評學生”誰之過?》的文章,對老師批評學生卻“惹禍上身”的怪現狀進行了分析。 文章指出,老師不敢批評學生,受害的首先是學生本身。 這樣“接地氣”的文章,深得老師們的共鳴。 不過,也許是由于篇幅所限,文章并沒有對造成這一現象的具體原因做過多論述。 作為一線教師,對于這一現象深有感觸,不妨從自己的視角,對此進行解讀。 個人認為,造成老師不敢批評學生的原因至少有以下三點: -2- 一是老師的地位和權威在下降。 在我國古代,一向具有崇尚“天地君親師”的價值觀念。當然,這樣的唯上、唯師論并不正確,但那時候,老師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確實不低。 在老師走下“神壇”,成為了和學生平等的“普通人”之后,傳統的尊師重教的理念受到了一定的沖擊。 老師和學生在人格上平等當然并沒有錯,但從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角度講,前者應該對后者具有不容質疑的權威。 打個比方說,交警和普通市民之間,在人格與權利上都是平等的,但后者在馬路上就要遵從前者的管理。 但如今教師恰恰被剝奪了太多的管理權限,使得他們在面對自己權威被挑戰時,也無可奈何。 同時,由于教師的收入和社會地位一直不高,在各個行業的排名中一直處于中下游位置,也使得這一職業既不被學生和家長尊重,自己也感覺腰板硬不起來。 -3- 二是對學生的保護有些過分。 現在的孩子在長輩的嬌慣下成長,即使犯了錯誤也容不得別人批評或者懲戒,這是學生難管的家庭方面的原因。 而根據相關法規,在義務教育階段,我們的學校和老師“不得對學生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不得侵犯學生合法權益”,“對違反學校管理制度的學生,學校應當予以批評教育,不得開除。” 這其實從法律層面決定了一個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不論犯什么樣的錯誤,學校都只能苦口婆心地教育,而沒有其他手段進行制止和約束。這就像在游戲中讓別人知道了底牌,學校和老師的被動可想而知。 在義務教育階段,別說是老師批評學生,就算是老師被班里的某個半大小子揍一頓,都沒有地方說理去!因為學生都在十四歲以下,屬于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 這樣的現實,使得一些學生肆無忌憚,并慢慢習慣成自然。而老師們則縮手縮腳,生怕不小心碰觸底線。 -4- 三是出事后沒有人為老師做主。 一些執法部門,就算是在執法過程中有違規之處,往往上級也會“官官相護”,這是人家牛氣沖天的原因。 而教師這一行當卻恰恰相反,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只要出現了糾紛,不管責任在誰,教育行政部門都會要求當事教師趕緊息事寧人。 當教師“體罰”了學生,會面臨家長、社會、媒體輿論、教育行政部門、本校領導等多方面的壓力,肯定會受到嚴肅處理;當老師被學生毆打,我們看到的更多的也是領導給自己做工作,要求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有委屈自己忍受。 能夠同情教師的,只是同為普通教師的群體。而同情的方式,只不過是背后冒冒怨氣而已,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出事了沒有人替自己說話,所有的風險都自己承擔,這也是老師在管理學生時膽氣不壯的重要原因。 -5- 俗話說,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 但老師的職業悲哀在于,自己不是金剛鉆,卻必須要做瓷器活。這讓他們怎么可能會擼起袖子使勁干! 老師對犯錯誤的學生進行批評,這是老師的職業所在,不敢管學生當然是不正常的。但想讓教師敢于放手去管學生,首先需要保證老師管了之后不會出事才行。 想方設法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和權威性,從制度上對學生的不良行為進行約束,讓教育工會等組織真正能站在教師的角度為教師爭取權益,老師們才可能放心大膽地去管理學生。 作者:遺君明珠,時評人,自媒體平臺作者。側重于教育、美文、人生感悟。微信公眾號“明珠絮語”,ID:tsliuchanghai,歡迎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