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讀點有用、有趣、有態度的育兒干貨 文|小樹媽媽 成長樹原創,轉載請在后臺輸入“授權” 前幾天網上看到一條新聞: 一個十歲左右的孩子在地鐵正要關門的時候,故意把手中的報紙塞進車門之間,造成車門關閉異常,家長非但沒有制止反倒哈哈大笑。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一個也是發生在列車上的事。
一個4歲左右的小男孩拿著酸奶在輕軌列車里亂跑,結果摔倒了,酸奶撒了一地,孩子也大哭起來,看著媽媽要抱抱。
孩子媽媽對孩子說:“要媽媽抱就不能哭了。”孩子果然止住哭聲。
隨后媽媽掏出紙巾,跟孩子一起把酸奶弄臟的地方擦干凈,告訴孩子自己做錯的事情自己要負責,都處理好之后,才把孩子抱走。雖然是不起眼的小事,但還是給我留下了比較深的印象。 不在意教育的父母,往往會讓孩子缺乏為人處世的最基本的素養,讓他們踏入社會的路變得異常艱難。 相信沒有哪個父母,愿意看到自己孩子被社會淘汰,把他們逼到社會的最底層,剝奪了他們通向美好生活的機會和途徑。也不愿看到,在他們步入社會之后,因為沒有從父母那里得到應有的教育而犯錯時,被無情的打上一耳光,讓他們記住教訓。 每一個好孩子都是教育的結果,而很多良好的教養,其實都是從讓孩子懂規矩、守規矩中來的。
文明方面的規矩,不要有粗野、粗俗的行為。
這條有兩個方面,一個是不打人不罵人,另一個方面比較隱蔽,是不對他人心理上進行壓制。
去年微博上有個事情挺火的,一個網友拍攝了兩個女孩子蹲在地鐵門口的照片,并配文:
“可能我老了,很多事情比較保守,但是我就是不明白,為何現在那么多女孩子不懂得教養?等個地鐵就可以隨隨便便蹲著,難看不難看?誰教他們的?這是什么生活習慣?”
可能兩個女孩子的行為確實不雅,但這位網友的行為同樣不妥。
從偷拍到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輕易的詆毀,都可以說是一種對他人的壓制。
不打人不罵人相信絕大多數爸爸媽媽都會注意提醒孩子,而第二個方面估計就不那么注意了。
但真正的教養,一定是良好的行為匹配上良好的品質。善行加上善心。在孩子出言不遜,對他人妄自揣測的時候,父母也需要進行及時的引導和干預。
物品歸屬權方面的規矩:不經同意,不能擅自動別人的東西。
之前有種育兒理念在網上流傳很廣,說的是父母不要橫在孩子與世界之間。
大意是在其他人都沒有反對的時候,做父母的先不要急于阻止孩子。
比如孩子想摸摸農產品、想把玩店里的擺件、想在植物園的灌木叢里跑來跑去,或者想動其他人的電腦之類的,對方若是沒有阻止,父母沒有必要先阻止。
讓父母不要怕背負上“熊家長”的罵名,因為過多阻止孩子,他容易變得膽小懦弱。
這種提法受到了不少父母的歡迎。但是仔細想想,這種說法其實有很多漏洞。 孩子真正的安全感,是來源于父母的贊同和對界限的認知。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有規矩才有自由,有界限才有安全。 家里的東西,尚且分父母和孩子的物品。一旦到了外面更是如此,必須明白的告訴孩子,不是自己的不能拿,不經同意不能碰。 說白了,誰都想讓自己的孩子過得舒心玩的快樂,可是也得讓孩子能跟別人相處愉快,至少是不給別人徒增煩惱。 歸位上的規矩:從哪兒拿的放回哪里
很多媽媽都在吐槽,說老公回家鞋子一脫掉就躺在沙發上。完全不會管地板上的臭襪子,也不會把衣服掛好放到衣櫥里。
從哪兒拿的東西放回那里去這一點,很大一部分成年人都沒有做到。對孩子來說,養成這個習慣更是難上加難。
那么,這條難以執行的規矩重要嗎?
如果你想讓孩子以后不被人吐槽懶惰和邋遢,想讓孩子學會合理規劃時間空間,想讓孩子學會尊重環境,并且有秩序感。那這條規矩就很重要。
職場上桌面亂得一塌糊涂,電腦里所有資料都放到桌面上,自己的筆總弄丟,從同事那里拿來的筆又不知道還回去的人,多數都是公司里可有可無的人。
領導們考慮提拔下屬的時候,也多半不會考慮這樣的人。
凌亂,不會歸位,給人的感覺就是懶惰,得過且過,只顧眼前利益。
其實把東西放歸原位,看起來是麻煩了一點,但是下次無論是自己再次使用,還是其他人使用,都減少了找東西的時間。
如果孩子能從小養成這樣的習慣。對日后長久的人生,都會大有裨益。 禮貌的規矩:要尊敬長輩,禮讓他人
前段時間有段視頻,是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彭林教授談論文化的。他在采訪中提到了知名節目主持人陳魯豫。 他說有次節目中,來了個老院士,魯豫竟然一直翹著二郎腿,老教授在跟觀眾鞠躬,她就在一旁默默看著,教授走上前跟她握手,她也是坐著。 這些細節,在彭教授教授看來,都是很傲慢的行為。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的很多禮儀和文化都漸漸的遠離了我們的生活。鄰近的日本和韓國在日常的某些禮儀方面,似乎都比我們要做得好一些。 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才更需要讓孩子懂得禮貌方面的規矩,把我們博大精深的文化傳承下去。
從見到長輩要微笑問好,到受人恩惠要及時道謝,從聽人說話要摘到耳機,到客人走時要起身相送。每一個細節中,都體現著教養。
你一時偷懶,認為沒必要一一去教,可孩子卻不能無師自通而學會。等有一天孩子長大成人,給他人留下無理傲慢的壞印象,再去學8歲之前應該知道的規矩,就太晚了。
做人上的規矩:敢于擔責,勇于道歉
新年伊始,被董明珠的一句話刷屏。
“要讓上級哄著你做事的,請回到你媽媽身邊去,長大了再來面對這個世界。這個世界的現實太殘忍,你想過得更好,意味著你要加倍努力奮斗!”
這種要被上級哄著做事的人,被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稱之為“巨嬰”,即成年人的嬰兒心理狀態。
巨嬰的特點是,作為一個成年人,卻沒有獨立生存能力,極度依賴他人。讓大家廣受爭議的“媽寶男”“軟飯男”就是這樣。他們還可能全能自戀。認為自己是宇宙的重心,所有的需求都應該得到滿足。
巨嬰形成的根本原因就是,無法分清楚自己與他人的界限。也可以說,沒有承擔責任的勇氣,無法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相信沒有一位父母,愿意把孩子養育成這樣的巨嬰。那么在他小的時候,就要讓他學會做人的第一條規矩: 對自己的責任要敢于承擔,對自己做錯的事情,要勇于道歉。
遇到事兒了,不逃避,想辦法去解決。別人傷害了自己,不要忍氣吞聲,可以要求別人道歉。自己傷害了別人,同樣不能不理不睬,給自己找各種各樣的借口,也要給別人道歉。
這不僅是條規矩,更是一種人生觀。 有段話說得很好:
教養和文化是兩回事,有的人很有文化,但是很沒教養,有的人沒有什么太高的學歷和學識,但仍然很有教養,很有分寸。教養是帶有某種天生的素質和一點一滴的積累。
一個孩子日后是成為一個有修養有風度的好命人,還是一個舉止粗魯,品行不端的令人討厭之人,一切,都看父母是否在點滴中,給了孩子足夠的指引和幫助。 喜歡就留言點贊告訴小樹媽,留言點贊前3名 |
|
來自: sllliuster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