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歷史穿山乙 說起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呈現(xiàn)在多數(shù)人腦中的印象無非是殘忍多疑、濫殺功臣。很多人還會津津樂道的說起評書小說中的段子“炮打功臣樓”,以及,那句天下聞名的花鼓詞“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朱元璋最為后人所詬病的一點就是所謂濫殺功臣。那他到底有沒有濫殺功臣?他殺功臣出于多疑猜忌,還是為了朱氏江山千秋萬代,抑或迫于無奈,懲治不法和貪腐行為? (朱元璋異像) 讓我們回到洪武十三年九月初三日。南京明皇宮內(nèi),一臉怒氣的明太祖朱元璋氣得渾身發(fā)抖,大聲命令武士們用力鞭打臺階下跪著的兩個人。只見這兩人被五花大綁,上身衣服已經(jīng)剝光,武士們領(lǐng)會到了皇帝的意思,用盡全身力氣把鞭子無情地抽向兩人,鞭子落處,一道道血痕出現(xiàn)在他們脊背之上。一開始,兩個犯人還在哀嚎,到后來,聲息漸漸減弱,最后,兩人已經(jīng)躺在地上沒有了氣息。而這時候,朱元璋怒氣未消,依然命令武士們用力抽打。原來臺階下被活活打死的兩人正是永嘉侯朱亮祖和他的兒子朱暹。 朱元璋為何如此痛恨這父子兩人,原來事出有因。說起朱亮祖,他可是資歷深的“老革命”了。自從至正十七年,他被朱元璋在寧國收降以后,就鞍前馬后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zhàn),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從鄱陽湖到浙江,從兩廣到四川,可以說大明的“軍功章”上銘刻了朱亮祖的汗馬功勞。洪武十二年,朱元璋命他出鎮(zhèn)廣東。沒有想到朱亮祖到了廣東后,早將朱元璋之前對功臣們的告誡拋到腦后,他勾結(jié)地方豪強,欺壓良善、肆行不法,鬧得廣東民怨沸騰。番禹知縣道同決定揭發(fā)他的罪行,哪里想到朱亮祖惡人先告狀,他彈劾道同心懷不軌,煽動百姓鬧事。不明真相的朱元璋被蒙騙,賜死了道同。等道同死后,他彈劾朱亮祖父子的奏疏才呈現(xiàn)到了朱元璋面前。讀完奏疏,朱元璋才明白自己被朱亮祖所欺,誤殺了清官道同。盛怒之下的他,立即傳喚朱亮祖父子進京,然后宣讀了他們的罪狀,命令武士們將他們鞭打至死。這是洪武年間朱元璋殺戮功臣的一個案例。細細分析,很多功臣確實是像朱亮祖一樣所為不法,才被朱元璋所殺。 (朱亮祖) 早在打天下的時候,朱元璋所部就以治軍嚴明著稱。至正二十四年,聽說有功臣家僮仗勢欺人,他連忙把徐達、常遇春等功臣喊來,告誡他們“爾等從我起身艱難,成此功勛,匪朝夕所致。比聞爾等所畜家僮,乃有恃勢驕恣,逾越禮法。小人無忌,不早懲治,它日或生釁隙,寧不為其所累,宜速去之。”嚴明的軍紀,對將領(lǐng)們的約束,這些都成為了后來朱元璋能掃平天下群雄,一舉驅(qū)逐蒙古人,推翻元朝的重要保障。 開國后,明太祖朱元璋治國的基調(diào)就是“寬以待百姓,嚴以待官吏”,各種嚴刑酷法懲治一切敢于違法貪污的官吏,其打擊貪污力度之大,也是歷朝之最了。明朝建國后,之前基本能遵守規(guī)制的功臣們,也漸漸出現(xiàn)了驕橫跋扈、肆行不法的情況。洪武三年,明太祖大封功臣,一次性封了十名公爵,二十八名侯爵,并頒發(fā)他們鐵券丹書。而獲得了免死特權(quán)的功臣們誤會了皇帝的本意,他們變得更加有恃無恐。如潁國公傅友德本有良田數(shù)千頃,貪得無厭的他依然跟皇帝請求賜給他懷遠千畝田地。有的功臣則私自役使官軍,逃避差徭,伐木修建城樓或者私營居室。功臣們的胡作非為已經(jīng)激化了社會矛盾,出于穩(wěn)定江山的需要,朱元璋制定了針對功臣們的特殊法律——鐵榜。鐵榜規(guī)定如有公侯家人倚勢凌人、侵奪田戶財產(chǎn)和私托門下、影敝差徭等罪都要處以死刑。鐵榜中規(guī)定功臣“初犯,再犯免死附過”或“免死附過”就是對初犯和再犯的功臣們加以寬宥而免于處分,但需要作為過惡記錄在功臣的鐵券誥詞中。例如對湯和當年在常州的一些過錯,朱元璋仍然牢記于心,鐫刻在了頒給他的鐵券之上。開國功臣薛顯屢次作惡,朱元璋當面數(shù)落他的罪過,奪取他的爵位,將他謫居海南。朱元璋就是要通過這樣的辦法,告誡功臣們恪守朝廷法度,不得侵害百姓,否則作為護身符的丹書鐵券就會失去作用。 朱元璋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天資過人,他在戎馬倥傯之時,刻苦自學,也熟知歷朝史事。他羨慕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能跟功臣和睦相處的故事,他一開始確實沒有想過大規(guī)模對功臣開刀。于是他一次次苦口婆心地告誡功臣們要遵守法度,不要欺壓百姓,不要妄行不法。與此同時,他加強法制建設(shè),頒布《大明律》《大誥三編》《稽古定制》等法令條文,史載;“太祖以功臣之家不循禮,往往奢侈自縱,以致覆亡。雖屢加戒飾,終莫之省。乃命翰林儒臣取唐宋舊制及國初以來所定禮儀,參酌損益,編類成書,命日稽古定制,頒公臣之家,俾遵行之。” 可是饒是朱元璋如此苦口婆心的教誨和告誡,很多功臣仍然是我行我素。如淮安侯華云龍,在鎮(zhèn)守北平期間,霸占前元丞相脫脫府邸,并私自奪取前元宮廷珍寶;延安侯唐勝宗在廣西龍州敲詐當?shù)胤耍患埠铌懼俸嘣谂R清巧取豪奪、私占民田;定遠侯王弼侵占國家稅收;武定侯郭英擅殺男女五人;涼國公藍玉奪取東昌民田并打跑了來查案的御史,之后更有污占宮人和夜毀邊關(guān)的劣行...... 面對著有恃無恐的功臣們,朱元璋握緊了拳頭,為了朱氏江山的穩(wěn)定,他不得不有所行動了。 洪武七年,華云龍因為擅自占住脫脫府邸等“違制”罪行被召回京城,其在半路病死;洪武八年,德慶侯廖永忠因僭用龍鳳等違法之事被賜死;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牽涉進去的功臣很多,費聚、陸仲亨、唐勝宗、趙庸、李善長等人被殺,我們看一下被殺的這些功臣其實多有劣跡,陸、唐二人前文已經(jīng)說過,他們在地方巧取豪奪、欺壓良善;而費聚因為被朱元璋訓斥而心生怨恨,加入了胡黨;趙庸在應(yīng)昌時候私自召奴婢;李善長以謀反被殺確實冤枉,但其暗中囑托湯和調(diào)動士兵為他修府邸之事也是違制,另外他跟胡惟庸也多有來往。至于胡惟庸被殺,結(jié)黨專橫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胡惟庸本身就是一個最大的貪官,他的貪腐集團已經(jīng)成為帝國肌體上的一顆不得不除去的毒瘤。為了朱氏江山的穩(wěn)固,同時也借助于此案正好把那些飛揚跋扈、不遵法度的功臣們一網(wǎng)打擊,朱元璋才不得不舉起了屠刀。 洪武二十六年的藍玉案,藍玉本人因為飛揚跋扈、驕橫無禮被殺,也是咎由自取。至于王弼、馮勝等牽涉入案的十三侯、二伯多是平時有違法行徑之人,在太子朱標死后,年邁的朱元璋已經(jīng)擔心自己的身后事了。面對這幫子驕橫彪悍的武夫,文弱的孫子朱允炆能否控制局勢,確實難說。在自己健在時候,這些開國功臣們就如此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他下定決心,要將這些人一網(wǎng)打擊,于是藍玉案成為整個洪武朝最后一次大規(guī)模殺戮功臣的大案。 讓我們回頭梳理一下,洪武朝大概三十多個公侯級別的開國功臣。七個公爵里面只有馮勝因為藍玉案被殺、李善長因為胡惟庸案被殺,其他五人:徐達、李文忠、湯和、常茂、鄧愈都是善終,而二十七個侯爵中,也有一半人是善終,長興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更是活到了朱元璋逝世之后。這樣一來,朱元璋濫殺功臣的說法是不成立的。而那些被殺的公侯等功臣,我們前面也分析過,多數(shù)是因為自身驕橫不法、貪腐欺民或者結(jié)黨為惡,才逼得朱元璋不得不舉起屠刀。 至于民間野史傳說的徐達被明太祖賜食鵝肉而死、劉伯溫和李文忠被毒死,更是無稽之談,這些從史料和醫(yī)學史的角度都可以得到論證,他們?nèi)耸亲匀凰劳觥V劣跒槭裁串敵艘幵爝@種傳說,這更多可以從朱元璋一朝以猛治國和打壓官吏、文人士大夫的角度來分析了,這樣一個鐵腕皇帝,他不被很多文人所喜歡,于是乎各種黑他的小段子就出現(xiàn)了,后繼的清朝為了把明朝一黑到底,添油加醋,于是各種傳說接踵而來,朱元璋就被徹底黑成了一個殘忍暴君。屠殺功臣正是極好的一個罪狀,于是也就產(chǎn)生了明太祖濫殺功臣的說法。 很明顯,洪武一朝屠戮功臣之事有之,但不是濫殺,多數(shù)功臣被殺多是咎由自取,朱元璋出身民間,他親身經(jīng)歷過元朝的文武官員對百姓的欺壓,他親自埋葬了這個腐敗的王朝,經(jīng)過千辛萬苦建立了一個新王朝。他希望百姓安居樂業(yè),自己更多是考慮明朝的長治久安和統(tǒng)治秩序的穩(wěn)定,才不得不對功臣們舉起了屠刀。當然也不能說不存在誤殺,有少數(shù)的功臣也是死不當其罪,但是主流來看,朱元璋殺功臣確實迫不得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