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宅子始建于明萬歷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北宅子建于萬歷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著名文物、古建筑專家羅哲文先生稱它"是甘肅省唯一的也是全國罕見的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風格的古民居建筑宅院群"。兩處古宅的建筑布局、結構形制、屋頂脊飾、磚木雕刻等等都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南宅子的創建人胡來縉和北宅子的創建人胡忻,父子二人都是明代的名臣,邑人譽為"父子鄉賢"。胡來縉由舉人選為縣令,在職期間,廉潔奉公,不畏權勢,賞罰分明,官聲甚好。北宅子為其居所。胡忻為胡來縉之子,進士出身,初任山西臨汾知縣,以后升為工部給事,官至太常寺少卿署正卿。他曾多次直顏上奏,被人們贊譽為"北海瑞"。南宅子即為胡忻的居所。
胡氏民居除正房與倒座為馬鞍架結構外,廂房則采用俗稱一坡水的天水民居構建方式,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前后兩進四合院的正屋自明萬歷朝建成之后,未進行過大的翻修,至今依然保持著400年前的原貌,這在全國范圍內也是極為罕見的。
南宅子是明朝嘉靖十九年1558年秦州舉人、中憲大夫、山西按察司副使胡來縉的私宅。建于明萬歷十七年1589年,一直由胡氏家族世代居住。該宅第坐南朝北。因門外臨街有百年古槐,所以當地人又把南宅子叫做"大槐樹下"。
南宅子整體形制與建筑是北方典型的四合院組合,由天井、前院、中院、后院、書房院、后花園等組成。大門上書明代榜書"副憲第"三字,兩邊分別寫著:"賜進士第分巡隴右道右參政李國士為"、"中憲大夫整飭雁平道山西按察司副使胡來縉立"。大門位于坐南朝北院落組群的東北角,以獨立建筑物出現,這種形式在天水古民居中獨一無二。
進入大門首先是一個小天井,南設照壁,東西各設一垂花門,西垂花門上康熙己酉年書"桂馥"二字依稀可辨。
南宅子是標準的四合院形式,東西為廂房,坐南朝北的主房為明代過廳。前、后院是南宅子建筑群的主院,是主要活動區;東院為副院,是生產區;仆院和雜院是服務區。這種布局功能明確、動靜分明,表現了封建等級制度。整體東區是民居保護所在地,由大小14個院落組成,古民居建筑60多座,該區民居建筑種類繁多,有古秦州大家小姐居住的繡樓、地方特色的云羅廳,也有名噪國內外的"天水古樓"等民居古建筑。
明初建筑崇尚古風,講究制度,裝飾樸素。統治者以禮制的形式強化了建筑中的封建等級,形成了住宅單體建筑的簡約單一和群體組合的嚴謹整,古老的前堂后寢格局重新被推崇,成為品官宅第的經典式建筑模式。
與南宅子相較,北宅子規模更為宏大。上世紀末拆毀前有大門三間,門額題為"太常第",是為太常寺少卿署正卿胡忻的私宅。由于胡來縉、胡忻父子均為明萬歷朝之名臣,所以天水百姓在南北二宅之間的馬路上建有"父子鄉賢"的巨形牌坊,可惜此牌坊于民國初年拆除。
北宅子平面接近正方形,原為正院三進,側面建有大小院落5個,現僅存二、三院的前后正庭與中院庭樓及廂房。庭樓梁記上明確記有"大明萬歷四十三年乙卯夏四月十五日建"題記。天水市文化局負責人告訴記者,就建筑規模和建筑整體構造的價值而言,北宅子比聞名遐邇的寧波天一閣藏書樓毫不遜色,"而細節雕飾之華美精細,則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天水胡氏古民居北宅子的主人,就是南宅子主人胡來縉的次子胡忻,字慕之,號慕東,生于嘉靖丙辰(公元1556年),是胡氏家族成就最高的一位歷史人物。其進士出身,初任山西臨汾知縣,以后升為工部給事,官至太常寺少卿署正卿。他曾多次直言上奏,被人們贊譽為"北海瑞"。胡忻從小聰慧過人,安維俊在他主編的《甘肅新通志--胡忻傳》中稱:"公生而穎敏,弱冠沈毅有大志,舉止異常。"據《天水胡氏民居》記載:在天水的歷史上關于胡忻的很多事跡,在麥積區馬跑泉至今還流傳這一段民謠,"牛頭山,尖對尖,胡家出了伴君官"。牛頭山是麥積區馬跑泉背靠小隴山的一段,兩山如牛頭環抱著馬跑泉鎮,民間認為這是馬跑泉山脈靈氣的表現,結果胡家出了一位伴君的大官,便是胡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