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書友好,下周我們要一起共讀的是《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作者[美]安德斯·艾利克森、羅伯特·普爾) 不知各位書友,是否有過這樣的一種經歷。有一天你對一項技能或者一塊領域有了興趣。當你想朝著這個領域邁出第一步時,腦海與耳畔不停的出現類似這樣一些聲音“你根本沒這樣的天賦,再怎么努力都沒用。”“你年齡已經太大了,不適合學習這些了。”之后,你開始自卑,開始不敢嘗試。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想先向大家闡述一個概念,“一萬小時定律”: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一萬小時的練習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一萬小時。按比例來算的話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 這個定律在2009年由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中普及后,立即在各界受到追捧。 而如今七年已經過去。我們的身邊的人經歷過一萬小時的人很多。而大師,甚至連“高手”仍然沒有像定律上說的那樣涌現,依舊稀缺。于是,對“一萬小時定律”的質疑開始頻頻出現,“天賦論”似乎又占上風。 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個問題? 我想,在想象中人們都對自己有足夠信心。但是一旦開始行動時,大多數人都停滯在了最初。 一部分人不知如何邁出第一步。比如,你想學習古箏,買了古箏,開始練習。沒過幾天,因懈怠或者因困難,直接放棄。 另一部分就會用各種理由告訴自己與別人自己因何無法邁出第一步。比如,一個人想要練習唱歌,剛開始于朋友練習時,被朋友說五音不全,不適合唱歌。于是他就給自己下了定義——沒有唱歌的天賦;或者說忙,沒時間;工作太多,來不及…… 總之,內心的那些“魔鬼”總會阻撓著自己前行的腳步。 而《刻意練習》會教會我們如何擊破我們身體中的這些”魔鬼“。 本書告訴我們的不是一些具體領域的如何取得成功的做法,而是幫我們建立一套正確思維體系。 它提醒我們:我們擁有更強大的力量來掌控自己的人生,但這股力量我們可能以前從來都沒有意識到。 它幫助我們破解對于“練習”的誤區。 1.“天才”同樣是訓練的產物。 2.放棄你那種無意義的練習。 3.年齡大了,已經晚了。只是你的借口。 …… 不要再哀怨你的天生條件,只要你建立正確的思維方式,“勤奮”終將成為你的天賦! 本書中向我們闡述了大量的練習案例。可以這樣說,無論你隨手翻到哪里,都會對你大有啟發。所以本周我們打算換一種方式帶領大家閱讀,即每天早讀為大家延伸一個在本書之外同時與本書有關的現象,并啟發大家的思考。每天晚讀會引用書中的原理針對這些現象做出一個詳細的闡述與解答。讓我們一起變得更好! 1、你為什么改不了你的拖延癥? 2、“一萬小時法則”真的合理嗎? 3、為什么你那么努力,卻還是無法成功? 4、提升技能中遇到了瓶頸,該如何是好? 5、為什么減肥這么難成功? 6、為什么那些優秀的人更加努力? 7、那些”神童“最近都怎么樣了? 8、孩子其實你就是天才,你知道嗎? 9、大師可以復制嗎? 10、那些大師成長的路線圖是什么? 本周跟著我們的領讀達人,一步步破解誤區,共同邁上“大師”的道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