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伯康嬸 ![]() 劇組慶賀劇集開播3000集 ![]() 研討會現場 ![]() “光宗耀祖”兄弟 ![]() 四個“外來媳婦” ![]() 故事背景曾搬到城中村 ![]() 劇集捧紅了“阿嬌”等配角 ![]() “天庥”如今已大學畢業 ![]() 記者 章琰 2016年7月16日,當陪伴廣東觀眾16年的《外來媳婦本地郎》第3000集在廣東廣播電視臺珠江頻道播出時,中國電視史上又樹起了一個新的里程碑。至此,《外來媳婦本地郎》再次刷新了國內系列短劇“播出時間最長”、“播出集數最多”、“累計收視最高”的紀錄。 一部電視劇,究竟如何做到16年長盛不衰?又將如何“走下去”、甚至“走出去”?為探討這一系列問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廣東廣播電視臺、廣東南方廣播影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近日在北京舉辦研討會,一眾專家學者各抒己見,有的為該劇創作團隊的堅守與戰績喝彩,有的為該劇的未來獻計獻策,氣氛熱烈。
A【感動】堅持十六載,靠的是堅守,靠的是情懷! 2000年,60集《外來媳婦本地郎》面世。誰也沒想到,這部劇播出第二個月收視率就達到30點。次年,《外來媳婦本地郎》申請續拍80集,孰料觀眾反響更加熱烈,收視繼續飆升。 對于該劇當年在廣東造成的萬人空巷,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席趙化勇記憶猶新,那時,他剛剛擔任中央電視臺臺長,“當時中央一套在各地收視份額始終名列前茅,唯獨在廣東收視率上不去。臺里人了解情況后告訴我:第一,中央一套是普通話,在當年說粵語的廣東不太流行;第二,廣東播出了一部非常好的電視劇,就是《外來媳婦本地郎》,用廣東話播出,既貼近生活,又有本地風情”。 《外來媳婦本地郎》收視率的居高不下,讓主創團隊以停不下來的節奏“續拍”了整整16年。“16年是什么概念?也就是說,我幾乎工作的三分之一的時間都花在這部劇上面,在同一個劇組看著演員從小長大。”提及陪伴《外來媳婦本地郎》走過的日子,今年70歲的該劇藝術總監、總導演陸曉光感慨良多:“我(上世紀)80年代進電視臺,每年拍些‘短劇’拿去評獎。到后來,‘短劇’變成‘系列短劇’,目的變了,不是為評獎,而是真正為了老百姓去拍。當時環境很復雜,廣東收視率的86%被香港臺占據,臺長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三五年之內不要考慮去評獎,扎扎實實把這部電視劇拍好,把這片天空爭回來,把老百姓的收視爭回來。’我們把《外來媳婦本地郎》做成系列短劇,就是朝著這個目標去。” 這種執著,讓趙化勇深受感動:“一部電視劇能連續16年播出,前后創作了3000集,體現了一種工匠精神。這是一場文化堅持的持久戰,《外來媳婦本地郎》就是勝利者!” 在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詳眼里,《外來媳婦本地郎》的長壽,是一種文化自信的表現:“劇名叫《外來媳婦本地郎》,設計非常高明。四個媳婦,有海派文化,有中原文化,還有外國文化,反應廣東人民能把各種文化交融整合起來,最后創造出有廣東特色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同時,他認為《外來媳婦本地郎》的持之以恒,體現的是一種“定力”:“各種文化相互激蕩,各種思想相互交鋒,想在這樣的現實環境里面站穩腳跟,要有耐力和定力。”
B【思考】之所以成功,有群眾基礎,有文化底蘊! 對于《外來媳婦本地郎》的持久發力,陸曉光認為其最大成功原因在于“選題選對了”。當初項目籌備期間,電視劇制作中心總共上報了五個策劃提綱,有的以賓館作為矛盾交匯點,有的以婚紗店為故事背景,但相關領導在聽取各方面意見后,選擇了以家庭、街坊為主線的《外來媳婦本地郎》。“改革開放后,南北文化沖撞激烈,外來工不但到廣東打工,還進入了廣東普通百姓家里。我們就選擇了社會變革大潮中的這一細節,展開了創作。” 在柴米油鹽、家長里短中展示人性最真實的一面,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司司長高長力的話說,就是抓住了時代的“痛點”:“好萊塢大師有一句話:好的作品就應該像牙醫一樣敲擊到時代痛點。這個痛點不一定是苦難,而是一個能夠刺激你的‘點’。現在電視劇最缺少的就是現實題材,很多人都在刻意回避這個創作領域,歷史題材也熱衷于搞穿越、架空。我們生活在當代,最關注的是現實生活的問題,反映生活的劇一定會引起觀眾的共鳴。” 主創團隊也深知“貼近老百姓”才是核心競爭力。飾演“二嫂”的虎艷芬,在廣東是家喻戶曉的大明星,卻時刻保持低調:“我這個姓比較少,我經常說自己‘沒人姓’;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演員,唯一可以和大家分享的就是與觀眾多年來的緣分。《外來媳婦本地郎》是面向普通家庭的低成本生活劇,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我們沒有明星大腕兒,沒有大科技、大制作,要贏得收視和口碑只有一個法寶——用真情打動觀眾!” 在她眼里,《外來媳婦本地郎》“邊拍邊播”的模式,讓他們有了更多的機會和觀眾交流,“多年來,我們一直把與觀眾的緊密聯系放在第一位,從采訪、采風,體驗生活,到和觀眾面對面交談,再到QQ、百度貼吧、微博、微信公眾號,我們和觀眾的交流方式也見證了社會變遷。16年中,劇組組織的觀眾見面會、座談會、觀眾的探班活動達到100余場次,演職人員節目推介演出采風足跡更是遍布了國內外。《外來媳婦本地郎》的微信公眾平臺三個月就突破了15萬用戶量;我們從各個渠道收到熱心觀眾的信函,紀念品達到數千份,無數的觀眾向我們表達謝意,說自己心聲,甚至求助解決生活困難。” 虎艷芬深知,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16年過去了,很多觀眾依然不知道我的名字,但會親切地稱呼我為‘二嫂’,他們不會對我圍堵尖叫吶喊,但會提醒我天冷多穿衣服。我們的關系是通過多年來緊密互動建立起來的親人般情誼,我以能夠成為成千上萬觀眾心目中的‘二嫂’為榮”。
C【憧憬】下一個目標,再拍16年,再來3000集! 《外來媳婦本地郎》的“歲數”,讓許多與會者咂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視局司副司長楊錚都表示“特別有感觸”:“曾經的《家有兒女》、《編輯部故事》、《我愛我家》,都是那個時代我們追著看的劇,但今天這幾部系列劇都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外來媳婦本地郎》能夠堅守到現在3000集,其間也走過彎路。但是不忘初心,回歸到植根于人民的創作方向和手法上來,才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一部劇到底能走多久?這個問題,曾一度困擾廣東南方廣視傳媒有限公司原總經理曾小電:“記得拍到400集時,我們內部就有很多爭議,到底是見好就收,轉做其他的劇,還是堅持下去?”對于這個問題,曾小電在一本名為《美國情景短劇》的小冊子里找到了答案。這本冊子回答了當時困擾劇組的四個問題:“第一,劇集可以拍多長?國外最長的一部《指路明燈》播了72年,合計播出18262集,這證明我們拍400多集一點不是問題。第二,在什么情況下該收手?只要是收視率高,有廣告商支持,就應該往下走。第三,怎么做?學習國外季播模式,利用季播調整劇本和創作隊伍。第四,價值多高?這類劇集在國外的藝術領域是受認可的,甚至在艾美獎上都有一席之地。看了這個冊子,我就跟大家講,堅定信念往下走!” 如今,《外來媳婦本地郎》不僅成功地“走下去”了,更嘗試了一條“走出去”的道路。據悉,劇組通過改編和賣劇本,使之走向全國,如今該劇被配成湖南方言、江西方言、浙江方言、山東方言、湖北方言等諸多版本在各地播出。此外,該劇還向美國、東南亞、歐洲等地發行。另外,劇組通過協拍方式,去過美國塞班、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拍攝,擴大在海外的影響。現在還開始搞動漫,還在策劃紀錄片、網絡劇等。 對于《外來媳婦本地郎》未來的發展,不少與會者都給予了相當高的期待,主創團隊也有將該劇拍下去的決心。不過,在前行的路上,不少專家學者也紛紛建議“與時俱進”。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譚天指出,《外來媳婦本地郎》在未來十年里要面臨兩大挑戰:“第一,社會形態的改變。第二,整個媒介形態的改變。原來是強勢文化,可能會變為弱勢文化;而原來的小孩子,卻慢慢長大了。這些新興力量是什么人呢?是互聯網原住民,他們從亞文化慢慢成長為主流文化。這個時候我們要從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研究用戶的痛點在哪兒?用戶更想看到什么?” 另外,譚天也建議《外來媳婦本地郎》的傳播要到達各個終端、界面,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輕觀眾;同時,開發出更多的衍生產品,“比如可以辦個媳婦學校,怎么煲湯、怎么搞定家公家婆;比如說開發網游,可以做購物,搞一個《外來媳婦本地郎》商城,對老年人出售保健品等”。 |
|